语录中的邓氏智慧

       1978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吹响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号角。

被人们称为“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邓小平,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给中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和蓬勃生机。他个人虽然经历“三起三落”,但却从未被打倒;他高瞻远瞩,引领中国前进的方向;他语言平实,却蕴含着深邃的思想,至今仍发人深省。

 

语录之改革

  “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这是一件很重要的必须做的事,尽管是有风险的事。”

“不管黑猫白猫,捉住老鼠就是好猫。”这是邓小平提出的广为人知的“猫论”。

1960年到1962年,三年自然灾害造成了严重饥荒,各省纷纷要求“包干”。1961年春,安徽省委书记曾给毛泽东写了一封信,极力陈述民情和责任田的好处,毛泽东批示试行,邓小平非常赞成,并由此提出了著名的“猫论”。

从农业领域来看,在包产到户遇到重重阻力的关键时刻,邓小平对农村的改革及时给予了有力的支持。1980年,他同中央负责人就农村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农村政策放宽以后,一些适宜搞包干到户的地方,搞了包干到户,效果很好,变化很快。”从1982年到1986年,中央连续发布五个有关农村工作的“一号文件”,一步步把农村改革推向全国,最终确立了农村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84年,十二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及《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的通过,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真正触动了长期僵化的计划经济的主体部分,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我们现在做的改革这件事是够大胆的。但是,如果我们不这样做,前进就困难了。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这是一件很重要的必须做的事,尽管是有风险的事。”1985328日,邓小平在一次会见中如是说。

对于改革,邓小平强调要坚持“胆子要大,步子要稳”的原则。

“所谓胆子要大,就是坚定不移地搞下去;步子要稳,就是发现问题赶快改。”因为改革涉及人民的切身利益问题,每一步都会影响成亿的人。改革能否成功,再过几年就能看清了。邓小平表示,这中间一定还会犯错误,还会出问题。关键是要善于总结经验,哪一步走得不妥当,就赶快改。对于改革开放可能带来的消极影响,我们的头脑是清醒的,我们的方针不是收,而是继续放,也许今后要放得更大。

1986年,邓小平指出“我们提出改革时,就包括政治体制改革”。因为经济体制改革每前进一步,都深深感到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不改革政治体制,就不能保障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不能使经济体制改革继续前进,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阻碍四个现代化的实现。

1992年,邓小平在南行讲话时说:“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他指出,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

 

语录之发展

“不要以为,一说计划经济就是社会主义,一说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不是那么回事,两者都是手段,市场也可以为社会主义服务。”

1992118-221日,邓小平先后赴武昌、深圳、珠海和上海视察,沿途发表了重要谈话。一句“发展才是硬道理”,道出了发展的重要性。他指出,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我们提倡一部分地区先富裕起来,是为了激励和带动其他地区也富裕起来,并且使先富裕起来的地区帮助落后的地区更好的发展。提倡人民中有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也是同样的道理。”

为了实践“先富”带动“共同富裕”,经济特区成为改革开放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

1980年,第5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15次会议批准在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设置经济特区,允许、鼓励外商在特区投资、办厂。以深圳为例,30多年的发展使其迅速从边陲小镇发展为现代化大城市,综合经济实力跃居全国大中城市前列,创造了世界工业化、现代化、城市化发展史上的奇迹。

19841月,邓小平同志视察了深圳、厦门和上海等地,224日,他在北京就办好经济特区和增加对外开放城市的问题,对经济特区作了明确定位:“特区是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

经济特区作为“窗口”的定位,决定了经济特区要走发展外向型经济之路。198581日,邓小平会见日本公明党第十三次访华代表团时,明确提出经济特区要走外向型道路。邓小平肯定了两点:一是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二是经济特区还是一个试验。“这两句话不矛盾。我们的整个开放政策也是一个试验,从世界的角度来讲,也是一个大试验。总之,中国的对外开放政策是坚定不移的,但在开放的过程中要小心谨慎,我们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一定要保持谦逊态度。”

“中国的主要目标是发展,是摆脱落后,是国家的力量增强起来,人民的生活逐步得到改善。”邓小平在会见美国前总统卡特时如是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让人民的生活得到了很大的改善。邓小平在视察上海时提到:“不要以为,一说计划经济就是社会主义,一说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不是那么回事,两者都是手段,市场也可以为社会主义服务。”

邓小平曾指出,经济发展得快一点,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1978年在全国科学大会上,邓小平重申“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个马克思主义论点。1988年,邓小平在同捷克斯洛伐克总统胡萨克谈话时进一步指出:“马克思说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事实证明这话讲得很对。依我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邓小平曾在全国科技工作会议讲话中指出:“经济体制、科技体制这两方面的改革都是为了解放生产力。改革经济体制,最重要的,我最关心的,是人才。改革科技体制,我最关心的还是人才。”他提出,第一,能不能每年给知识分子解决一点问题,要切切实实解决,要见真效。第二,要创造一种环境,使拔尖人才能够脱颖而出。改革就是要创造这种环境。

 

语录之党和国家

    1992年南行时,邓小平指出:“中国要出问题,还是出在共产党内部。”他也曾提出,“在整个改革开放过程中都要反对腐败。”

“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邓小平以最朴实的语言表达了他对祖国和人民的深情,也用他的一生为祖国的繁荣、人民的幸福鞠躬尽瘁。

邓小平强调,领导干部要恢复和发扬党的艰苦朴素、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1979112日,邓小平对干部们说:“干部搞特殊化必然脱离群众。我们的同志如果对个人的、家庭的利益关心得太多了,就没有多大的心思和精力去关心群众了,顶多只能在形式上搞一些不能不办一办的事情。”

1985923日,邓小平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上对各级领导干部作出要求:“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深入群众倾听他们的呼声;要敢说真话,反对说假话,不务虚名,多做实事;要公私分明,不拿原则换人情;要任人唯贤,反对任人唯亲。”邓小平相信,“只要我们密切联系群众,深入地做工作,把道理向群众讲清楚,就能得到群众的同情和谅解,再大的困难也是能够克服的。”

1992年邓小平南行时指出:“中国要出问题,还是出在共产党内部。”他也曾提出,“在整个改革开放过程中都要反对腐败。”这些忠告在如今看来依然发挥着警醒作用。

1992年,邓小平视察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并发表重要谈话,提出“党的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坚定了中国的发展道路。

为实现中国统一的目标,邓小平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国两制”,这个方针已经使香港问题、澳门问题得到解决,正在有力地推动台湾问题的解决。中共十三大的政治报告指出:历史将证明,按“一国两制”实现国家统一的构想和实践,是中华民族政治智慧的伟大创造,具有强大生命力。

世界的发展离不开中国,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指出:“世界和平与发展这两大问题,至今一个也没有解决。社会主义中国应该用实践向世界表明,中国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永不称霸。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

  (本文根据《邓小平文选》第一卷、第二卷、第三卷和《邓小平的最后二十年》等资料综合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