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的社区微信“公益圈”

 楼幢群、邻里群、党员群、居家养老家属群——在浙江温州市鹿城区,有38个社区建立各种被称为“公益圈”的352个微信互助群,越来越多的居民加入社区的微信群,解决生活难题、邻里互助、分享兴趣爱好。

每天上班前和下班后,柯建华都要把社区里的10多个微信群浏览一遍,了解社区发生了哪些事以及居民的思想动态,看看有没有居民需要社区解决的问题。这已成了这个社区主任工作的一部分。

  自从在温州市率先试点网上虚拟社区后,柯建华所在的桂柑社区的经验被鹿城区推广。现在,鹿城区有38个社区建立了“居家养老家属群”“百好居邻里互助群”等352个微信互助群。越来越多的社区居民加入社区的微信群聊,解决生活难题、邻里互助、分享兴趣爱好。

  鹿城区在此基础上建立了“隔壁邻舍”网上社区,并组建了微信群服务联盟,由专业的社会组织引导社区微信群发挥积极作用。

鹿城区委宣传部是这个创新的推动者。鹿城区委常委、宣传部长徐强希望“隔壁邻舍”网上社区借助微信等新媒体技术,为社区邻里搭建沟通交流的平台,拉近邻里之间距离,促进社区邻里和睦相处。

 

由自发到自治 

  柯建华动微信的念头始于今年3月。桂柑社区建于上世纪80年代,在这个半封闭小区里,至今还保留着广播传播信息的方式。当一些音乐、舞蹈爱好者自发建立的音乐微信群、舞蹈微信群等在小区活跃起来时,柯建华想借助微信群加强居民之间、居民与社区之间的沟通。

像浙江其他社区一样,桂柑社区也实行网格化管理。社区有13个网格,每个网格10来幢房子400多户居民。社工们把每个网格建成微信群,制成网格群二维码,贴在单元门口,配以温馨提示。居民只要用手机扫一下二维码,通过网格员的实名认证就能加入网格群。

  现在,桂柑社区已建了6个网格群,每个网格群由社工或楼道长管理。通过网格群发布社区工作信息,社区与居民可以直接互动、交流。

接着,社区工作者的“社工之家”微信群也建起来了,很多工作上的事情,柯建华不需要开会,在微信群里就能搞定了。

  对社区居民自发建立的微信群,柯建华和其他社工都是成员。桂柑社区规定,谁建群谁负责,当然,必要时,社工们会履行监督职责。“曾有个别混进群里做广告的人,就被我们‘踢’出去了。”柯建华说。

退休不久的王葆蕾是桂柑社区活跃的居民,她不仅参加了舞蹈群、党员群,还参与组建了邻里群和楼幢群,她是她所在楼幢群里的楼道长。

  有一次,桂柑社区独居老人金阿婆告诉王葆蕾,她家的两盏电灯都不亮了,希望有人能来修修。王葆蕾把这一信息发到邻里群里后,马上就得到居民施青松的响应。几个小时后,两盏灯修好了,施青松将情况反馈到群里,邻居们纷纷“点赞”。

  76岁的施青松是桂柑社区的一名水电维修义工,他加入了第一网格群、邻里群等多个微信群。“以前居民都是通过社区找我,现在只要在群里发个微信,我就知道了。”

除了居民按兴趣设立微信群外,柯建华还根据社区工作需要和居民对社区的需求建立微信群,如党员群、居家养老家属群等。居家养老家属群是由居家养老中心的老人的家属组成的群。

  “义工们把养老服务中心组织的活动以及每天做的菜拍成照片发到群里,让他们的子女了解父母亲的情况。”柯建华说。

  桂柑社区还与其他社区、街道的微信群对接,加强工作指导和交流。除桂柑社区外,菱藕社区和庆年坊社区也是鹿城区网上虚拟社区的试点。

 

“隔壁邻舍”网上社区设立

  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今年619日,鹿城区设立了“隔壁邻舍”网上社区,组成微信群服务联盟,由专业的社会组织引导社区的微信群发挥积极作用。柯建华当选为服务联盟执行委员会主席。

“隔壁邻舍”对各社区微信群内无法解决的问题,直接与鹿城区政府的官方微博、鹿城区政府的公共微信以及鹿鸣问政网络平台联系,协调相关部门解决。

  服务联盟还制定了公约,以“自愿、互助、友善”为宗旨,规定一名网格员和一名志愿者专人管理微信群,实名入群,并规定了禁止发布的十项内容。

 为了让更多的居民加入社区微信群,在“隔壁邻舍”网上社区,市民可根据住址找到所属的街道、社区,再确定归属的网格员,与网格员联系后,就可以加入社区微信群,与“组织”取得联系。

“除了网上社区平台外,我们还用各种线下活动吸引居民加入社区微信群。”服务联盟秘书长邵宇说,“隔壁邻舍”针对老年人推出了百场微信教学培训活动;针对年轻人则推出亲子活动、慈孝生日会等。

  81日上午,桂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内笑声不断,有近50名老年居民在这里学微信。老人们跟着培训师一步步学习操作智能手机上的微信软件。一个上午下来,老人们都会发微信了,并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微信群。

  桂柑社区里的老年人占总人口18%,其中不少是独居和空巢老人。“让老人们学会用微信,社区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为老人服务。”柯建华说,社区里本来就有志愿服务队,老人如果会发微信,社区会在第一时间知道。

  “推广的力量固然有限,但很多活动可以通过微信群传播、推广,在不同的社区借助当地志愿者的力量推广开来。”邵宇说,今明两年,鹿城区打算在50个社区教会万名老人玩微信。

社区书记、主任带头是必须的。柯建华已是玩微信高手。而菱藕社区书记陈秀英今年已经67岁,但她也成了微信一族。 


微信群变成了“公益圈”

  对柯建华来说,有了微信群,可以及时回应居民需求,工作的便利不是传统的方式所能比拟的。

  有一天晚上,有居民在“邻里群”发微信说自家的快递被邻居签收了,这名邻居回复说根本没有签收过,两个女邻里指责起来。柯建华看到后,发微信让他们先问清楚快递员,免得误会。果然,这份快递是快递员搞错了。女居民在邻里群里向邻居道了歉,一场小纠纷在网上被化解了。

  社工们会注意收集居民的意见和建议,不管是否采纳都及时在群里反馈。桂柑社区有一支义务治安巡逻队,每天晚上7时至9时边巡逻边用小喇叭提醒居民注意防范。有居民发微信到楼幢群,说这是好事,但老房子隔音差,有点扰民,影响孩子休息。柯建华觉得居民建议有道理,就让巡逻队减少小喇叭喊叫的次数。

  在菱藕社区,停车难是居民反映的焦点,以前小区施行“交通微循环”:将小区原有的混行道路转为单行线路,并将原来3个小区大门变成1个入口、2个出口,让所有车辆按照规定方向进出,同时也按规定停放,但“微循环”的施行效果一直不理想。

“菱藕车主微信群”成立后,不少热心车主看到违规停放的车辆,就随手拍张照放到群里,社区管理员马上与车主联系挪位。找不到车位的车主会在群里问:“哪里还有空位?”一些群友就从自家窗口探出头往小区里看看,见到空的停车位,也拍张照片发到群里,为晚归的邻居“指明方向”。

  居民们还在群里商讨如何能让“微循环”更有效。不少车主指出,小区的保安对一些违规车辆因抹不开面子而放行,需要找个“铁面无私”的新保安来。今年5月,社区新保安守在小区仅有的入口处,自此,社区交通就很少发生拥堵。

  鹿城区松台街道群众路线教育办公室负责人告诉记者,有了这些被称为“公益圈”的微信群,街道里的“水电通”施青松、“社区百晓”叶际尧、“热心人”池云川、“义务保洁员”江炳文、“按摩大师”李志美等一大批“百工达人”,有了施展一技之长的空间。

如果一些问题在单个“公益圈”里无法解决,街道还成立了一个“项目执行群”,既有街道工作人员、公益项目专人,也有社区负责人、网格联络员。可以通过更大的“公益圈”来集思广益,共商解决之道。

  “有了微信群后,最大的变化是居民与居民之间、与社区之间联系多了,拉近了社区与居民之间的距离,而且工作效率提高了。在我们这个1.6万人的大社区,像微信群这样的新技术手段确实契合了居民的需求和社会管理的需要。”柯建华告诉民主与法制社记者。

前些天,当地电视台一个问政栏目需要一些热心居民参与,柯建华在社区十几个微信群里发通知,半天不到就招齐了志愿者。“这要在以前,我要一个个打电话征求意见,没个一两天下不来。”

88日上午,桂柑社区举办“家庭教育讲座”,通知是通过微信群发出的。一早,社区会议室里就来了五六十名家长。这要在以前,柯建华只能让人在社区广播里喊了。


融化百姓“心墙”

  现在,鹿城区每个社区“公益圈”都有数百个居民“粉丝”了。圈子里谈论的,也不再局限于点对点的邻里互助。

“庆年坊社区爱心早餐点上,每天坚持施粥送餐的老人就是咱们身边的活雷锋!老人们不会玩微信,我们一起帮忙转发吧!”早上6点多,社区志愿者“怪老头”转发的这条消息,随即在街道各个“公益圈”中扩散开来。有人连称“感动”,还有人通过网络乐捐“随手公益”,呼吁更多人参与到老人们的爱心行动之中。借助“公益圈”,不仅一些好人好事被挖掘出来,被钢筋水泥阻隔的百姓“心墙”也逐渐融化,而且居民们关心的问题,也寻找到了答案。

“这样的邻里连线,不会只局限于虚拟网络。”邵宇表示,在“公益圈”的爱心互动中,不仅要让社区居民在网络上找到归属感,更要在现实生活中体验实实在在的幸福感。

在邵宇看来,当“公益圈”进入良性循环之后,第三方社会组织也将“功成身退”,把“公益圈”的管理、组织职能交给社区居民,真正实现人人参与公益、公益服务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