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人文精神滋润社会和谐

    现在经济发展了,生活环境好了,物质丰富了,交通通讯便利了,但人们的情感却淡漠了,交往却疏远了,而且制假售假、坑蒙拐骗、互相攻击。这到底是为什么?我们说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根本的是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出了问题。我们在动尽心思和智慧解决物质短缺这一在当时亟待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时,却忽视了另一问题,即精神财富的创造。

     人的大脑和人的身体一样需要“食物”,如果没有健康的精神“食粮”供给它,有的人就会“饥不择食”,消极的不健康的东西就会乘虚而入,进入大脑,不健康的“精神食粮”就会使人的大脑“生病”,产生出不健康的思想来。问题的症结从根本上来说,就是人文精神的缺失。

     所以邓小平同志早在改革开放之初就洞察到这个问题,曾意味深长地说:“这些年我们最大的失误是教育。”他老人家的意思就是说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产品的生产没有同经济发展和物质文明的进步同步进行。

    人文精神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总结的人类生存与发展的一些规律性认识,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征服自然、支配自然的经验的提炼和升华。它使人类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以及对自身的认识摆脱了个别的、具象的束缚而上升到普通的、一般的、抽象的境界,上升到独立的精神层次。

    人文精神的兴起和崇尚,是人类从野蛮走向文明,从低级走向高级,从愚昧走向智慧的一个重要标志。“人文化成”,使人从动物界彻底地分离出来,成为万物之灵。从此,人类的命运从理论上摆脱了任由大自然摆布的状况,开始通过自身的思考来行动。

    中国是一个人文思想启蒙较早的国家,自从孔子提出“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的名言后,“知生事人”已经成为中国人文思想的精粹所在。

    西方自文艺复兴之后,人文精神战胜了宗教统治,结束了黑暗的中世纪,从而迎来了工业革命和资产阶级启蒙运动。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人民生活的改善,人文精神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出来。从本质上说,精神上的空虚比物质上的贫乏更可怕,物质上的一时贫乏如果及时得到解决,就会过去了,就像一个饥饿的人饱餐一顿后就很快恢复正常一样,他甚至会忘记饥饿曾经存在过。但精神空虚后导致的行为反常是长期的,而且还往往很难恢复,甚至会影响一个人的一生。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悠久人文传统的民族,人文精神是中华灿烂文化的结晶。我们的祖先历来崇尚人文精神,从西周末期人文精神的兴起,经过春秋战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到汉唐盛世中外文化交流的异彩纷呈,中华文化中形成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和为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仁、义、礼、智、信”“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等理念,构成了中华民族优秀而独特的人文精神。

    正是优秀的人文精神铸就了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培育了中华民族柔韧坚毅的民族性格和品质。也正是历久弥新的人文精神,使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历经磨难而生生不已,国家没有散,文脉没有断,“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无论是在外族入侵下的国破家亡,还是政治纷争中的军阀混战,中国的民间总涌动着一种渴望和平、恢复安宁的气息,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灵深处总荡漾着一种家国情怀。这就是人文精神的力量,它激励着每一个炎黄子孙自醒、自责、自律,从格物、致知到正心、诚意,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中国传统中把“治国”和“平天下”作为人生修养和作为的最高境界。“治国”和“平天下”的根本目的都是为人们的生活创造一个好的社会秩序,以利于人们幸福地生活。

    康德说:“我们不是为了制作书本,而是为了塑造人格;不是为了赢得战役和疆土,而是为了秩序和安宁,真正的大师的杰作是创造一种合宜的生活方式。”“生活方式”就是社会和人们之间的关系形式,就是“秩序”。“治国”靠的是政治权力、国家制度、法律法规、国家机器、军队、警察、官吏,是物质的,看得见的东西。

    “平天下”是治人心,靠的是理念、信仰、思想,是靠教化的作用让人们对社会道德和秩序的思维认识大致趋同,以致自觉地形成有利于社会大多数人的公共秩序。从对社会安宁和人类幸福的普遍意义上的影响来讲,“平天下”比“治国”更久远、更深刻,也更重要。“治国”是一时之功,“平天下”是千秋事业。而从文化的角度来看,宗教、道德、理念、思想体现的都是一种人文精神。

    今天,我们要解决新时代的新问题,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更应祭缅祖宗,向我们的先圣们忏悔自责,问其大道,真正从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中汲取营养,用祖先留给我们的清风甘露吹拂和洗涤灵魂深处的尘垢,做一个“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的中国人,这样我们的国家才有希望,中华民族才真正谈得上伟大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