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恋,该禁止吗?

   “厦大博导被举报诱奸女生”一事近期引起热议,公众对“师生恋”这一话题产生了极大的关注。有舆论建议,应参考国外处理“师生恋”的相关原则来规范大学校园的“不正之风”。

    “我当时一下子蒙了,完全不知道老师怎么会对我表白,同学都突然奇怪地看着我,我脸通红地跑了出去。那天下午都没去上课,完全不敢面对同学。”

    对于这段师生恋的开始,现如今回忆起来,张小婉(化名)依然羞涩。在杭州西子湖畔的某个公寓里,她已经和曾经是自己老师的李先生生活多年,并育有一个6岁大的儿子。

    李先生是张小婉的高中音乐老师,比她大6岁,读高一那一年,张小婉从学长口中得知李先生长得很帅、唱歌好听、很有才,许多女生都爱慕他。高中时期的音乐课不多,接触的机会很少。后来他们有几次在书店碰到,一起看书聊天。“看到他的时候会挺开心,但是那时什么都不懂,是单纯的对老师的爱慕崇拜。”

    直到有一天的音乐课上,李先生给大家唱了一首罗大佑的《爱人同志》,唱完之后,他当时对全班同学说:这首歌送给我喜欢的女同学——张小婉。

“我被搞蒙了,跑出教室。”

事情很快被学校领导得知,“我们学校学风很严,我跟他都被学校领导叫去单独谈话,之间我们都没有联系见过面,后来得知他被学校开除了,我还记得那天大哭了一晚上。”张小婉如今回忆那段记忆还历历在目,“后来,我们偶尔见面,我都瞒着爸妈,爸妈不希望我见他,这在他们看来是很丢脸的事情。”

张小婉读高三那年,李先生去杭州工作。巧的是,后来她也去了杭州读大学。他们正式谈恋爱了。

如今10多年过去,张小婉和李先生两人定居杭州、结婚生子,两个人都努力工作抚养他们这段师生恋的结晶。

这个美好的结局,只是“师生恋”的一个小概率事件。


师生关系乱象丛生

    当普通师生关系演绎成“师生恋”,结局并不都像张小婉夫妇那般美好,有的中途夭折,有的因为逾越了道德与法律的底线,甚至引发悲剧。

  据媒体报道,20081028日晚,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程春明在上课前被该校政管学院大四学生付天越用刀砍伤颈部,抢救无效死亡。网上随后便有程教授与付天越的女朋友关系暧昧搞师生恋、最终酿成这起悲剧的传言。

  同年1020日,广东省廉江市政协副主席、廉江中学校长黄兆峦,在从其家中步行准备返校时,在距离家门口不远的地方突遭3名不明身份青年行刺,不幸身亡,据悉也跟师生恋有关。

    这两起均由“师生恋”引发的悲剧只是媒体大量报道中的冰山一角。

    身份不同,权力不对等,以及当事人所处环境的特殊,使得“师生恋”很容易演变成悲剧。近些年,我国因“师生恋”引发的丑闻、悲剧频发,但并没有相关的法律对此进行规范。“大学教授诱奸女生这类事情之所以频发,根源还在于权力缺乏制约,解决的办法就是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社会学者、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周孝正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前不久,著名学者易中天发表言论称,教授必须要有底线,要讲职业道德,不能和学生争女朋友。不与学生争女朋友,可以说是底线的底线了。老师不仅不能与学生争女朋友,师生恋也是不应该被允许的。“因为利用身份之便,与学生谈恋爱,你就丧失了应有的职业道德底线。”


国外立法禁止师生恋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认为,虽然自由恋爱是公民的权利,但牵扯到利益回避原则,同校师生应禁止谈恋爱。

    中国科学院研究院吴宝俊也赞同熊丙奇的说法,“尽管老师和学生公开谈恋爱,两厢情愿地相处,并不会使得他们当中任何一方的正当权益受到侵害,但是,这种行为却可能侵犯到第三方,即其他学生的正当权益。”

    他举例说:“一个实验室有一个教授和3名研究生,而教授和其中一名女研究生恋爱了。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这名女研究生会占有更多的教育资源。比如该实验室有出国访问交流的机会,开国际会议作报告的机会,教授都会优先考虑正在跟自己谈恋爱的女研究生,甚至实验室最好的电脑,最好的办公室位置,都会留给这个女研究生。而这对另外两名研究生而言,就意味着不公平,意味着整个教学过程失去了公平公正的原则。”

    出于维护教育公平公正原则的目的,西方一些大学已经制定了限制教师与学生谈恋爱的规定。

    2007年,英国多所大学发出指引规定,老师如果与学生相恋,需向校方报告,以免曝出老师“徇私”或性骚扰学生的丑闻。与学生恋爱的老师须向系主任报告,校方则会避免由该老师批阅恋人的成绩。

    据旅美华人李云贵介绍,在美国,几乎所有的大学教师和工作人员手册里都有这样一条规定:严禁教师“招惹”学生。这项规定最早可以追溯到1984年,哈佛大学率先颁布了禁止教授与其直接授课或指导的学生之间有浪漫关系的规则,这是美国高校颁布的第一个师生恋规则。

    此后很长一段时间里,校园里没有直接教学和指导关系的师生恋还是被允许的。

    但2001年弗吉尼亚威廉和玛丽学院的某个教师在一家男性杂志上发表了自己与一个已婚学生的恋爱故事,这个故事造成了极大的社会影响。对教师性骚扰指控的担忧导致学校决定禁止师生恋,这是美国大学中第一次规定没有直接指导关系的老师和学生也不能谈恋爱。后来该规定被美国许多大学尤其是私立大学采用。

    在日本,大学老师极为重视名誉和信用。因为他们收入丰厚,社会地位高,因而面对的社会监督也更为严格。一旦被发现以权谋私、学术不端或是发生桃色事件,当事人基本就“混不下去”,学生也不敢牺牲自己的名誉与老师发生亲密关系。因而在日本,“师生恋”被认为是不敢触碰的雷区。

    李云贵认为,“禁止大学师生恋的根本原因在于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不平等。有权力的老师可能会滥用权力,对学生进行性威胁,而作为弱者的学生有时不得不屈从,因此禁止师生恋的本质是防止权力被滥用。”

    不少业内人士建议学习国际惯例,教育部门和学校应加强对教师的管理,在相关规定上对成年教师和学生的恋爱行为、性行为进行界定。

  厦门大学2008级中文系校友李芙蕊在给校长寄去的防范校园性侵联名信里也呼吁,以此为契机,探讨建立校园性骚扰防范机制,这对学生、教师和学校都是一种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