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秉亮:法律和公德是两条腿

        35摄氏度高温下的北京,已过耳顺之年的成秉亮身穿蓝白条纹T恤、运动裤,脚蹬一双洞洞鞋,一身年轻人的装扮出现在红莲中里社区服务站。

红莲中里小区北起红莲北里,南至红莲南里,东临莲花河,西边是北京著名的马连道茶叶一条街,总面积0.8平方公里。成秉亮是这里的社区党委书记、主任,金色阳光协会会长。

前不久,他已经办好退休手续,准备在家和老伴儿一起带着孙子安享晚年。但区领导希望在还没有找到合适的接班人之前,他能再继续干一段时间。


信奉“孔孟”的老书记

1954年,成秉亮出生在山东龙口,1986年来京,是红莲中里第一批外来户,居住将近30年,至今仍乡音未改,说话办事儿也带着山东人的实在劲儿。

2000年开始,成秉亮开始从事社区工作,调解纠纷和普法,曾先后荣获中组部、民政部评选的“全国优秀社区工作者”以及北京市先进工作者、北京市首批“社区建设带头人”、北京市首届“十大最美社工”、西城区首届“百名人才”、西城区终身学习先进个人等数十项国家、市区级荣誉。

作为山东人,成秉亮非常崇尚孔孟思想,注重孔孟思想对当代人的教育意义。在他的山东老家,一个人如果不孝就会让周围人看不起……这些孔孟思想中的精髓,在他的普法工作中也体现了出来。成秉亮一直强调公德的作用,“子女孝不孝法律没法管啊,就得靠道德,法律和公德是两条腿,缺一不可。”

社区里的纠纷一般涉及的都是公德问题。他总结,社区纠纷主要是“人、车、狗三者之间的矛盾”。那家的车停错了位,这家的狗出门吓到了人,楼上漏水弄湿了楼下家里的墙壁……“这些纠纷靠法律解决是不行的,要靠社会公德,还要靠阅历。一个学法律的研究生还不如一个老太太,为什么呀?他阅历不够!”成秉亮说。

到目前,社区共培养了108名社区人民调解员,并择优选中16名作为阳光工作室的特聘调解员。这些调解员并不只是“法律先锋”,而是既懂法律知识,又有社会阅历,能够挥舞好法律和公德双剑的人。

  从事社区服务多年,社区里的老老少少都认得成秉亮,路上遇到也不忘叫声“成书记”。甚至有时候,他跟老伴儿一起去附近的超市购物,老伴儿都回来了,他还在去的路上,“没办法啊,一路上遇到这个人聊两句,跟那个再聊两句,聊着聊着就忘了时间”。


崇尚“团队”的调解员

去年1年,成秉亮就接待前来学习、观摩、指导的人员40批次。在采访中,成秉亮说得最多的就是他的团队:“千万别突出我,我一个人能干什么啊,一定要强调团队的作用。这些事情都是我们团队一起做的。”

在他看来,以前人民调解员自己一个人就可以做人民调解工作,因为以前邻里之间的纠纷都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儿,而现在改革开放这么多年,好多事儿都跟经济利益有关系,这就需要团队合作了。

就拿红莲中里社区来讲,这里的二手房价目前已经达到每平方米4万多了,纠纷中只要涉及离婚、家庭赡养、继承、孩子抚养权等等,就都会涉及经济利益。

现在,每一个公民的法律意识都增强了,但成秉亮说:“好多人看法律的时候,只看法律条文里面对他自己有利的某句话,喜欢断章取义。这说明单个的人民调解员总会存在短板,也就是法律法规知识匮乏这个短板。”因此,成秉亮认为人民调解员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应该是依靠一个团队来做人民调解工作,团队才能够整合法律、心理以及老街坊等力量来一块儿进行调解。而成秉亮自己现在正是起到联络、整合这些资源的作用。

在他的联络下,中国政法大学社会学院和社区离退休老教师、老领导、法律工作者、心理咨询等各方人才形成合力,组建了一支20多人规模的社区专、兼职普法师资队伍。成秉亮还牵头与中国政法大学社会学院签订“教学实践基地”共建协议。虽然现在是暑假期间,但社区服务站里政法大学的志愿者随处可见。 

在成秉亮的带领下,红莲中里社区调解纠纷的成功率在98%以上,当事人履行率100%,无一例民间纠纷引起的刑事案件。

红莲中里社区在这几年里先后荣获首都文明社区、北京市先进党组织、首都群防群治优秀团队、北京市人民调解规范化建设示范单位、西城区基层党建示范点、西城区首批民主法治示范社区等荣誉。


理念“先行”的倡导者

在红莲中里社区服务站内有近200平方米的教学基地,学习桌椅、液晶电视、投影仪、DVD和组合音响设备等现代化教学设备应有尽有。法律图书角里,法律及相关的书籍也非常全面。一群社区里的孩子,在退休老教师的带领下学习《三字经》。穿过教学基地,是社区会议室兼成秉亮的办公室。

 为了适应新媒体时代的特点,成秉亮建立了飞信工作群、微博学习平台,闲聊期间,他时不时地从衣兜里掏出手机看两眼。

做社区调解工作这么多年,成秉亮始终认为理念是学习的先导,活到老学到老,不学习是不行的。

 他总是强调,想要做好调解工作,首先知识面要宽一点,包括风土人情,天文地理,都是要懂一点的。居民遇到纠纷,要先了解当事人基本情况,甚至包括家乡的风俗。“这不同于法官判案,只是说你的案件怎么怎么样。现在有些老年人,他也不是真的有事儿,可能就是想找个人说说话,心里痛快点。”成秉亮在给调解员培训过程中一直强调要运用法(法律)、理(道理)、情(情分)、心(心理疏导)、合(合力)的调解工作技巧和方法,针对矛盾纠纷当事人的不同特点进行调解。

“我为什么说要重视学习,不重视学习,做调解就是没从根上找原因。”社会转型时期,法律知识更新加快,知识没有老本可吃,“你不学习的话,遇到新问题你咋知道怎么解决啊,是不是?”成秉亮认为,引导社区居民普法教育学习是为自己的未来而投资,也是为共建和谐社区尽一份力。


做“阳光调解”的铺路人

成秉亮注重创新社区调解工作机制,在他的组织、倡导、推动下,社区金色阳光协会积极参与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项目,并成功购买了“阳光调解工作室”民生建设服务项目。

“为什么我要做阳光调解工作室呢?北京市十二五规划里强调要形成一个良好的社会调解大格局,所以我们弄这个调解室就是整合各项资源。”

“阳光调解工作室”将社会力量和心理健康干预服务引入到调解工作中,这里集聚了一批法律、心理、社会管理领域专家和以社区老领导、老党员、老政法工作者、老街坊、老社区工作者为主的志愿者。他们很乐意参与到维护基层和谐稳定的工作中,切实保障基层稳定、社区和谐。

宣传海报、公告栏……社区规范化的制度,随处可见,“阳光调解工作室”内也挂有为调解员制定的规范化指导,包括调解礼仪、行为、语言、流程、队伍、记录规范——其中许多都是成秉亮自己琢磨出来的。

在成秉亮的带领下,红莲中里社区共调解300余起矛盾纠纷,工作室调解疑难纠纷10余起。社区居民间的矛盾纠纷得到了及时、有效的化解。去年9月,社区的两名人民调解员代表广外街道参加“西城区2013年度人民调解知识竞赛”,获得总决赛第二名的佳绩。

面对这些成绩,成秉亮已经名声在外,但年届60的他对外界的评价已经淡然。到了退休的年龄,有其他单位聘请他去做事儿他也拒绝了。“人要知足,退休金够花就行了。该退就得退,把机会留给年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