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李风云老人

    日本近来出现非和平主义思潮兴起的现象,其能否正确认识战争罪责、彻底批判“慰安妇”制度,已成为世界各国与日本在战争责任问题上角力的焦点。本期特刊发本社记者对一位当年的“慰安妇”的访谈。


被骗到中国

    20099月,在一个阳光温暖的日子里,本社记者在黑龙江省东宁县敬老院见到了李风云老人,她向我们控诉了那段黑漆漆没有一丝光明的过去。

    “住的是泥土草房、吃的是高粱米饭,菜是盐水蘸大葱还是吃不饱肚子,实在饿急了趁鬼子不注意就偷一点萝卜白菜可以吃的东西,一旦被发现,就会惨遭皮鞭毒打……”老人说,她每天必须接待20多个日本鬼子,即使在生理期也无法摆脱。

    李风云老人说着说着声音高了起来,她自己也站起来,忽然就上气不接下气、气喘吁吁。见此情景,我们赶紧请她停顿,休息一会,劝她不要激动。

    陪同我们采访的人说,现在已经不轻易安排她接受采访了,因为每次接受采访后,她都得在床上躺上几天甚至大病一场。听到此言后,我们感到愧疚,毕竟她已是耄耋老人,让她回忆过去的苦难,的确是在她的伤疤上撒盐。对于此时的她来说,平静才是对她最好的安慰和治疗。

    然而,像李风云这样的历史亲历者越来越少,面对日本不承认历史的现状,如果我们今天不记录下她们口述的历史,恐怕将来再也没有机会。我们知道机会难得,目不转睛地盯着李风云老人,耐心而固执地等待,倾听;再等待,再倾听……

    李风云原名李秀段,1922年出生于朝鲜平壤一个靠租种土地生活的贫苦农民家庭。在她19岁那年,妈妈重病,医药费让贫寒的李家债台高筑,经常有债主堵门逼债。眼看着妈妈的病情一天重于一天,李风云除了流泪毫无办法。后来,她得知日本人为设在中国的工厂招工,当时她都没顾上问具体干啥,就跟着日本人走了。临行前,她把所谓预付的480元工钱都交给了妈妈。妈妈欲言又止,眼神复杂地看着她。这种眼神,李风云永远都记得。

    1941年冬,李风云随日本人来到了中国黑龙江省的阿城市。路上,她还想一定要少休息,多干活多挣钱,然后尽快把钱弄回家。她相信,只要有钱妈妈就会好起来。可让她没有想到的是,刚进了“工厂”,就有人逼迫她脱光衣服检查身体,然后把她送进一间有床的房里,少不更事的她在惨叫声中被迫当了慰安妇。

    1942年冬,有母亲病危的消息传来,李风云几经磨难,冒着生命危险逃回了朝鲜老家。当风尘仆仆的她站到妈妈床前时,妈妈已经奄奄一息了。当面容枯槁两腮塌陷的女儿晃动在她的眼前时,她面部的肌肉剧烈地抽搐了两下,接着头一歪、身体一挺,含恨而去。

    母亲死后,李风云在家住了一年。虽然日子贫寒但能和父亲、弟弟相依为命。然而,好景不长,李风云再次被日本人强行召回。这次她得了500元,她含泪把钱交给父亲后,被带到东宁的石门子慰安所。

    日军在华的慰安所,开始于1932年。位于东宁的“石门子慰安所”要比其他在华慰安所成立晚些。自从1933年,日寇侵占了与前苏联隔山相望的中国东宁县后,关东军的人数已猛增到13万人。

    当时,一些日本已婚妇女和未婚女学生,为了效忠天皇,自愿来到中国“荣军”,同时,日军在朝鲜、中国欺骗或强征数十万名妇女充当慰安妇。当时,慰安妇与日军的比例大概是1130左右,在这种非人的蹂躏下,有些慰安妇被摧残死了,有些慰安妇终身残疾。


后半生安居中国

    万幸的是,李风云侥幸活到了最后。19458月的一天,日军得知苏军将进攻东宁要塞,开始外运慰安妇转移罪证。到88日晚,只剩下李风云所在的石门子100多名慰安妇。89日零时,苏军发动猛攻,日本兵营大乱,有的逃命、有的垂死抵抗,无暇顾及慰安妇的转移和生死。

    在混乱中,很多在炮火与流弹中四处奔逃的慰安妇当场中弹丧命。李风云、金明珠(化名)、池明芳(化名)和李星芝(化名)等在战火中幸存下来。

    逃出来的李风云举目无亲,那时她还不会说汉语,走投无路。幸好一位当地的农民收留了她。不久,他们结了婚。为了隐瞒那段历史,她改了名,和丈夫搬了家。几十年来,她始终没有生儿育女,也许是当年受到日军摧残的缘故。

    1987年,李风云的老伴病逝,她被东宁县政府接进了敬老院。半个世纪的时间,她依然没有忘却那根植于心灵深处的苦痛,她还常常惊叫着从噩梦中醒来。每当播电视节目里可能出现日军的画面,人们就趁她还没注意之前,迅速换台。

    当年逃出来的一些慰安妇散落在黑龙江境内,敢于站出来控诉日军暴行的一共才有4人,李风云老人就是其中一个。在她的影响带动下,2002227日,金明珠、李星芝等老人也终于鼓起勇气,把苦难的经历公之于众。

    如今4位老人都与世长辞,她们的遭遇虽然成为历史,但日本没有对她们遭遇的历史给一个彻底的认错。日本军国主义发动的那场战争给亚洲人民乃至世界带来的灾难,我们应刻骨铭心地牢记,勿忘国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