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浙沪专家聚焦劳动关系
首届江浙沪劳动法论坛在沪举行
7月4日,来自江浙沪三地的高校、法院、劳动仲裁机构、律所等80余位劳动法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在上海参加“首届江浙沪劳动法论坛”。
这次论坛由上海市法学会劳动法研究会、江苏省法学会社会法学研究会、浙江省法学会社会法学研究会联合主办,华东政法大学社会法研究所、华东政法大学劳动法律服务中心联合承办,论坛的主题是“劳动关系的管制与自治”。
上海市法学会劳动法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郭文龙主持了论坛开幕式,华东政法大学副校长顾功耘、江苏省法学会副会长刘克希、浙江省法学会副会长牛太升、上海市法学会专职副会长施基雄在论坛开幕式上分别致辞。
观点交锋
在讨论“劳务派遣与外包的界定”议题时,华东政法大学教授田思路提出以“指挥监督性”和“独立性”两个标准作为区分派遣和外包的判断要件。
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的陈平则认为,派遣转外包是因法律制度调整而引发的市场自发行为,外包模式符合市场供需双方的需求而得到发展,政府部门不宜对市场的转型行为进行过度干预,而是应加强对派遣与外包区分问题的研究,促进市场规范发展。
在南京师范大学秦国荣教授看来,劳务派遣问题的关键在于厘清政府和市场二者间的界限,要弄清市场配置的范围,发挥好政府的调配作用,给予市场进行选择的空间。
在讨论“劳务派遣中的行政管制”议题时,南京大学教授周长征认为,《劳动合同法》从最初草案中的管制模式,走到正式颁布时的自治模式,再经过2012年的修改重新回到管制模式,经历了一个非常曲折的认识过程。说明立法机关在劳务派遣调整模式上有过重大失误,但能主动纠正。中国的特殊国情决定了只有行政管制才能避免劳务派遣被滥用。
浙江财经大学钱教授叶芳通过国际比较分析,指出我国劳动派遣的管制强度非常低。劳务派遣合同适用条件定性和定量管制所表现出来的严格性,被续签次数、累计持续时间等方面的制度缺失和我国劳动关系整体临时化的格局所抵消。
上海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法官郭文龙法官就劳务派遣的管制与自治二者的界限,提出需要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即劳动关系是建立在双方合意的基础上的,这也是劳动合同法的基本原则。必须坚持劳动合同合法、公平、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基本原则。
思想碰撞
在讨论“劳务派遣中的工伤与社会保险”议题时,中国矿业大学教授刘超捷认为,关于职业安全义务分配的不同立法存在冲突。他的意见是,用人单位、用工单位在安全生产保障的义务应该通过立法予以分配,不能仅放权于他们的约定,因为执法部门不可能依照约定执法。他还建议高危行业禁止使用劳务派遣工。
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张宪民处长以人保部《劳务派遣暂行规定》第十条对工伤和职业病责任的划分为出发点,提出将“谁控制指挥,谁负责”作为确定雇主工伤赔偿责任的一般原则。区分不同类型的工伤责任,规定由劳务派遣单位和用工单位分别承担。
张宪民的观点得到嘉兴学院的周述荣认同,他进一步提出派遣员工在派遣单位培训期间发生工伤时,需要进行责任分配。
在讨论“劳务派遣中的保护、忠诚义务及其他问题”议题时,华东政法大学副教授李凌云提出,就劳务派遣员工与用工单位的竞业限制协议应该以共同雇主理论为基础,承认用工单位的雇主地位,并认定该协议有效。
苏州大学教授沈同仙从一个派遣员工变更派遣单位的经济补偿金案例出发,提出两个问题:其一,劳动者非本人原因从原用人单位被安排到新用人单位工作的,在原用人单位是否应该支付与原用人单位工作年限相关联的经济补偿金方面,用人单位有选择权还是劳动者有选择权?其二,原用人单位已经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的,新用人单位在依法解除、终止劳动合同计算支付经济补偿的工作年限时,不再计算劳动者在原用人单位工作年限的规定,是否意味着劳动者在原用人单位的工作年限“清零”?
华东政法大学教授董保华在总结发言时指出,在我国劳动法研究中始终存在着是向政府管制靠拢还是向市场自治靠拢的选择,所有问题的争论都可以归结于这两种不同的路径选择。
据悉,第二届江浙沪劳动法论坛将于2015年7月在江苏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