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舍‘小我’,才能成大业”

    京津冀一体化的推进工作困难重重,在三地的博弈中,河北深陷其中。河北该怎么办?这已不再是仅关乎河北经济发展的问题,而是关乎当前中国平衡产业结构调整与确保经济平稳增长的问题。目前怎样才能打破这种困局?本社记者就此专访了河北省委、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副主任,河北省社会科学院经济所所长薛维君。

 

顾全大局 克服阻力

  记者:在您看来,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有怎样的意义?

  薛维君:从国家视角看,京津冀协同发展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载体,是承载人们诸多美好愿景的国家战略。它可以创新区域协同发展模式,具有重大区域发展的实践价值和普遍示范意义。它能够突破世界发达国家现代化、工业化、城市化的路径依赖,为世界提供崭新的区域协同发展样本。

  对河北而言,这是改革开放35年来河北省第一次以主体身份参加的、最高等级的国家战略,是河北未来发展获得战略优势的历史机遇。它能够带动河北全局产生深刻的变化。

  记者:在京津冀一体化的过程中,河北应肩负怎样的责任?

  薛维君:河北的责任可以概括为六点:不做拖累者、多做贡献、维护整体利益舍小求大、提前谋划抢抓机遇、创新有为助推进程、持之以恒放大效果。

  记者:推动京津冀一体化已经持续了10多年,向前发展为什么这么难?

  薛维君:为什么这么难?首先,我们要意识到推动京津冀一体化的历史意义——它是中国梦的载体。因此,我们对梦想载体要有充分的认识,但很多人现在认识不到这一点。

  其次,我们要充分认识京津冀协同发展要解决的区域问题的长期性和艰巨性。长期性是指,它不是通过一两个措施、用一两年时间就能见效;艰巨性是指,它有很多障碍和困难,就像习近平总书记说的“要放弃一亩三分地的思维”,但这恰恰是很难放弃的,而且现在京津冀的问题不仅仅是一个区域问题。

  在京津冀“三地四方”(包括中央)中,北京身份非常模糊,尽管作为独立行政体三地一样,但作为首都所在地,北京又有超越一般省级关系的权力。因此,大家很难在共同利益下进行市场对话。

  记者:需不需要三地经济结构作出相应调整,以推进其发展进程?

  薛维君:这不是关键因素,京津冀一体化的主要阻力在于人,即大家都站在自己的立场思考问题。比如说,协同发展的最高境界就是一体化,无差别,自由流动,但又有谁能知道具体什么时候河北和北京的考生能享受同样的高考待遇?我所说的阻力就在这里。

  记者:廊坊市市长冯韶慧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要选择性接收北京转移的产业,这能不能代表河北整体的态度?

  薛维君:河北整体发展的利益不允许污染型企业存在、不允许落后、过剩的产能存在。污染企业放在哪里都不行,河北和北京都会淘汰它们。河北省正在进行产业转型升级也不会接受落后产能。

  河北是京津冀区域中产业空间容量最大的,应布局技术先进、对环境影响较小的实体经济。这是河北的态度,也是中央的要求。它既符合区域发展的整体利益,也是河北省自身的发展需要。

  记者:这是河北省不可逾越的底线?

  薛维君:协同发展不是简单地在小事上纠缠,它需要考虑整体利益。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北京的首都职能一旦确定,非首都职能就可以疏散出去。这不是体制原因,而是行政区划、人群利益差异造成的。

  记者:河北省选择性接受北京市转移的产业,是因为落后产能不利于区域发展?

  薛维君:这不是河北省要不要的问题,是整个京津冀区域都不能要。我们坐在飞机上,可以清楚地看到,北京市和张家口市的山水是一个相连的生态系统,所谓的界限在地理上根本不存在。

 

舍小求大 协同发展

  记者:河北省委书记周本顺曾说:“河北要舍小我顾大我,以保证京津冀一体化的顺利推行。”这在网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弹。

  薛维君:这是很多人的误解,周本顺书记的话同样适用于北京市、天津市。因为相对于中央的发展目标来说,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都是“小我”,中央要求的是京津冀地区的整体发展。

  周本顺书记的话并不是置河北的利益不顾,他表达的“小我”是指,只要利于京津冀地区整体发展,所有的个体都是“小我”。因此,京津冀三方都是“小我”,只有舍“小我”,才能成大业。如果三地都不愿意舍“小我”,大家就很难做到协同发展。

  记者:现在,京津冀地区的整体目标是什么?

  薛维君:成为我国综合度最高、现代化水平最高、国际化水平最高的区域。再具体一点,就是宜居、宜业、宜乐、宜寿。

  记者:在京津冀地区,河北省长期扮演了附属角色,其中一个原因是自身定位不清,今后河北该寻求怎样的发展?

  薛维君:这个问题我很担忧,古人说:求上得中,求中得下,求下无果。京津冀三地各自发展阶段、心理诉求不同,在维护自身利益时,也会因此而出现分歧,以至于造成预期目标不能完全实现,多。

  记者:这是不是可以理解为不顾大局?

  薛维君:许多地方领导认为产业转移的过程损失较大,因此常造成一些措施难以落实到位。京津冀三地在协同发展的过程中,都应该舍小求大,但其相对分散的财政体制和相对分离的经济体系,使得各方都会在维护既得利益的前提下觊觎新的好处。由此形成的局面是讨价还价之后的平衡,而其平衡形成之时也是这个战略奏效之日。

  实际上各级领导、每个企业,甚至每个人,都会从自身利益出发作出区域发展的个体选择。如果大家都这样做,这就是集体的不理性。因此,这是京津冀一体化从提出到落实的最大挑战。

  记者:京津冀一体化推进过程中,有一种说法是,河北乐意,北京不乐意?

  薛维君:河北对这个战略寄予很大希望,态度积极,是正能量的期待。北京在这个战略下要失去一些东西,怕伤到自己。二者的心态不一样。

  记者:国家发改委的一位官员指出,要打造首都经济圈,河北全省纳入,但仍然是京津为中心来发展,您怎么看?

  薛维君:他说的是经济中心的等级问题,等级肯定是北京最高,天津次之,河北更低。按照发展经济学理论,这是由三地的存在形式决定的。河北土地广博人口众多,是以面的形式存在的经济体,北京是以点的形式存在、高度集聚的一个增长极。它们的存在方式决定了经济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