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吧,孩子》再现隐私权争论

    国内首档大型观察真人秀《来吧,孩子》第一期在深圳卫视播出,该节目引发的争议呈现出隐私权的诸多争论。随着社会公共意识的发展,人们对隐私权行使将更加理智。

可被利用的隐私权

    前不久,深圳卫视播出了国内首档大型观察真人秀《来吧,孩子》,第一期节目以纪实手法对3名产妇从待产到分娩进行了全景式呈现。

   《来吧,孩子》真实呈现了3位妈妈为了孩子顺利降生所作的种种努力,尤其是产妇顾彦青在不能起身进食的情况下,考虑到顺产需要体能,仍然坚持爬起来吃完孕妇餐。妈妈们为了胎儿不顾自身感染了众多观众,特别是节目选择在母亲节前两天播出,击中了观众内心最柔软的部分,网友们纷纷给母爱点赞,为生命加油,不少明星待产妈妈也声称动容落泪。

    然而,《来吧,孩子》作为产房实录的真人秀也遭到了质疑,因其对分娩痛苦不加处理地真实再现,并出现了部分血腥镜头,有观众觉得节目“口味略显太重”,有人置疑产妇过度消费隐私。也有本来打算拉着孩子一起看节目的家长在看了首期节目之后产生担忧,本想让孩子知道他是如何来到这个世界,但有些画面却可能吓着孩子。

    实际上,真人秀节目对于中国观众来说早已不陌生,随着《爸爸去哪儿》《爸爸回来了》《花儿与少年》热播,可以说近两年,纪实类真人秀节目席卷电视荧屏,观众的眼球被明星或者是普通人的生活隐私所吸引,争议也随之产生:隐私可以用来“消费”吗?随意披露隐私是否应当受到限制,怎样避免滥用隐私权的负面作用?笔者试着探讨一下节目尺度拿捏等相关问题。

    尽管隐私权概念问世已经有100多年,但迄今为止并没有一个为公众普遍认可的隐私权的定义。在宪法意义上,隐私权是公民在一定范围内对其个人活动的决定的自由权。这些决定主要包括婚姻、生育、堕胎、家庭关系、子女养育等等。

    毫无疑问,产妇分娩属于隐私的范畴,产妇参加节目录制应该是授权放弃了自己的部分隐私权。作为权利主体,人们有权按自己的意志利用自己的隐私从事各种满足自身需要的活动,如利用个人的生活经历撰写自传,利用自己的形象或生活轨迹供绘画或者摄影的需要等。这些正常的利用隐私的活动,任何个人、机构、国家都不应予以干预。因此,尽管有的网友置疑明星爸爸利用自己和孩子的隐私博名博利,待产妈妈过度消费隐私,但这属于人家可以处分的私权利范围,其他人无权干涉,最多不过是茶余饭后八卦一场。

 

利用隐私权受限制

    然而,并不是说目前社会和司法注重对私权利的保护,隐私权的利用就完全没有边界和限制,这显然不可能。因为不受限制的权利是不存在的,隐私权的利用亦是如此。

    首先,隐私权的利用不得违反法律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例如利用身体的隐私部分制作淫秽物品,就违反了我国《刑法》的强制性规定,即应被认定为非法利用隐私;其次,利用隐私权不得有悖于公序良俗,违反社会公共利益。

    虽然隐私权在本质上是纯粹个人的、与公共利益无关的事,但在人类社会中,所谓个人事务与公共事务之间并不存在截然分明的界限。当公共利益与个人私利相冲突时,法律通常选择保护公共利益。这种理论具体到电视节目上,就是指节目中披露隐私的情节如果已经严重损害公众的生活权益,扰乱视听,“尽毁三观”时,节目必定会被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叫停,同时还有可能被开出罚单。

    但不可否认的是,是否违反公序良俗受时间和文化价值制约,是一个相对的判断。如果倒退20年,在20世纪90年代初,《来吧,孩子》这样全程记录产妇生产的节目绝不可能出现在公众的视野中,妈妈们自身也恐怕接受不了64路摄像头全方位拍摄。在当时,如此真实地记录分娩就是“出格”,因为当时的文化观念尚未如今日这般开化。同样,类似的节目在一些宗教信仰和文化有特殊要求的国家和地区也无法播出,不能被社会观念所许可及接纳。可见,是否违反公序良俗与公众文化意识和社会观念有关,并无一定之规。

 

节目组需拿捏尺度

    细心的观众可能发现,《来吧,孩子》在全景呈现还原真实的前提下,仍通过巧妙的剪辑手段,舍掉一部分镜头以照顾嘉宾和受众的感受。这就是说,尽管隐私权可以被授权使用,观众也在一段时间内极为热衷纪实类真人秀节目,但这不代表节目内容可以肆意疯狂,挑战道德底线来博取收视率。

    过于暴露、血腥,长时间因疼痛而声嘶力竭呐喊等画面都超出了一般中国人心理可承受的范围,更不要说老人、小孩看到这样的画面难以接受,所以,《来吧,孩子》把大部分产程中的镜头剪掉了。即便如此,产妇揪心的喊叫还是引来观众的反感,节目组也表示吸取第一期节目的教训,第二期会增加心理测试部分,确保观众不会产生不适的反应。

    在不违法、不违背公序良俗的前提下,《来吧,孩子》的下一期应该是令人期待。能不能走下去,能不能走得精彩而稳当,节目组尺度的拿捏仍然是关键。第一期节目呈现了产妇待产、阵痛、顺产、剖腹产等分娩过程,如果第二期节目还是以此为重点,观众就会觉得千篇一律而感到乏味。

    节目组透露,在接下来的节目中将加入医患关系、婆媳问题、夫妻关系、两代人对待孩子的不同观念等社会问题,这些敏感、热点问题的呈现势必引发又一轮讨论。

  (作者就职于北京市人民检察院第一分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