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贾宇:互聘改革只是刚起步
2013年7月,高等学校与法律实务部门人员互聘“双千计划”启动,人们发现这一举措与西北政法大学“法学与实务相结合”的互聘改革不谋而合。
而该校的改革在2008年便已实施。6月4日,民主与法制社记者深度对话西北政法大学校长贾宇,就西北政法大学推行改革的动因、成绩与困难等一一进行解读。
“改革的路子是对的”
记者:去年10月31日,全国“双千计划”现场会在西北政法大学召开,会上中央政法委副秘书长姜伟评价说:“西北政法大学将法学教育向司法实践延伸的工作起步早、效果好、经验丰富。”学校的改革受到各方肯定,您认为自2008年以来,西北政法大学开展的互聘工作是成功的吗?
贾宇:我们觉得还是收获很大,方向是对的,路子是对的,效果很明显。
要谈效果,就要谈为什么要做这件事。这件事的出发点,就是要解决我们教师“不接地气”的问题,我们法学教育长期脱离实际的问题。
我们法学教育一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在理论研究,学习国外的经验这些方面。同时,法学教师的学历和学位都提高得非常快。但是,在教学改革中,我们发现一个问题,就是教师对实际了解太少,基本上多数法学博士都没有实践经验。很多人连法院都没去过,有的刑法博士没去过监狱,诉讼法博士没有完整的观摩过听审。
只由书本到书本,而放弃实践环节,造成的危害是巨大的。试想,一个没去过医院临床的医学教师,怎么能培养出一流的医生?那么同样,连法院、检察院是怎么工作的,连法院、检察院司法环境都不了解的教师,他所教出的学生能适应实务部门吗?而我们培养的学生到实务部门之后,发表的意见言论、老师教给的观点,能得到认可吗?这是显而易见的问题。
要提高法学教育的水平,首先要提高法学教师的水平。而法学教师的水平,现在的短板不在于理论,而在于实践。最后实践证明,这个方向是对的,这个路子是对的。
教师经过一年多的司法实践以后,认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对中国司法的国情有了更丰富全面的认知,不仅对老百姓的诉求有了更多了解,而且对我们司法工作面临的困难也有了更为深入的感受。如此一来,教师的教学就有了目的,研究也就有了方向,课堂上就有了活生生的素材,教学内容显著提升,教学效果显著改善。他们研究的积极性和研究的成果价值明显提升。学校的改革受到肯定,我觉得是对我们的鼓励。
困难与对策
记者:作为“互聘”的先行者,早在2008年学校就形成了制度化的安排。在推进改革的过程中,遇到过哪些困难?
贾宇:困难有两方面。首先是校内教师的认识问题。
当然,我们作为法学院校来推动这项工作,可以从学校层面推动,相对的障碍要少一些。比如说上课问题,老师去挂职了谁来上课,还要给他绩效工资吗?要不要给他分课时和教学工作量?我们从制度上把这些问题都解决了,因为这是为了教学改革才进行的。我们真正的困难,就是教师的认识。一开始让青年教师离开他的课堂,撂下他的教学科研,而且挂职工作对他们日常的生活也有影响。在学校的时候时间灵活,到司法实务部门则要朝九晚五、指纹打卡,甚至早出晚归,所以大家还是有畏难情绪。还有挂职对他的意义有多大,价值有多大,老师的认识也不到位。所以要完成派出任务,一开始比较难,我们就采取两个办法。
一个是想方设法解决教师的后顾之忧。从制度上给予鼓励,去挂职后,教学工作量照算,绩效工资照发,我们还在评职称、聘导师这些方面都优先考虑。
另外一方面,我们用人事制度来约束。规定4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必须要有挂职的经历,如果没有这种经历的话,老师的发展会受到影响。
经过2008年以来的制度化的推进,长达7年,去了的年轻人感觉收获特别大,不少人申请第二次去,没去的经过同事们的宣传、鼓励,也开始认识到挂职的意义。所以现在老师到实务部门挂职锻炼的积极性是越来越高了,我们的工作难度就小多了。
另一个困难,来自校外。就校外来说,需要学校出面和实务部门进行沟通。比如老师挂职副院长、副检察长,这都是司法岗位,而且是领导岗位,要经过同级的党委、组织部的审查审批和人大的任命。学校如果不和地方的党政、司法机关建构一种平台和合作模式的话,还是有难度的。尤其像大规模的一年10多个老师的外派速度,岗位安排还是会有困难。我们最终也克服了这些困难。
一些实务部门感受到合作的双赢以后,实务部门也愿意越来越多地和我们合作。有了六部委出台的“双千计划”以后,这样的困难从制度上就小了很多。现在开始,不但学校要往实务部门派人,实务部门也要往学校派人,这也是中央政法委、教育部制度化的要求。这方面的合作,我想会越来越顺利。
记者:您认为这项改革现在还有不足吗?
贾宇:教师挂职实务部门比较成功,但是作为“双千计划”,聘请实务部门的专家型司法人员去学校做兼职教授遇到了一些困难,和其他兄弟法学院校有相同之处。
有一部分聘请的实务部门兼职教授,更接近于给实务部门领导或执法人员的一种荣誉性的聘请。即便是做教学工作,也只是一年半载讲一两次讲座,真正介入到学校的教学活动中,在教学中能够发挥一定比例的作用,完全成为学校教师队伍的一部分,落实起来还有难度。
当然我们也做了一些努力,现在已经有一部分专家型的实务部门的领导或执法官,一年几十个小时参与到我们的教学活动中来。这样成功的案例还是不少。但这方面的工作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记者:一些老师认为,互聘确实很成功,但是存在“一头冷一头热”的问题。学校方面较热,而有的实务部门则反应平平,甚至出现了挂职锻炼的老师被实务部门当作“请来的装门面的菩萨而供起来”,无从参与司法实践的问题。您认为怎么解决这一问题?
贾宇:一开始确实存在学校的积极性比较高,有些实务部门不是太热衷,情况各不相同。这个问题有两个方面。
一方面,不同实务部门的领导对于理论的价值认识不一,所以自然有了冷热之别。而另一方面,有的挂职教师也没搞清楚实务部门的需求在哪,实务部门对其显得不太积极也很正常。
就眼前来说,只要教师到实务部门以后,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司法实践中,帮助实务部门解决困难,困局就会打开。
根据我们老师的经验,老师去实务部门之后,积极地替实务部门研究解决一些疑难问题,形成一种工作机制,来提升他们的调研工作。因为实务部门现在的调研任务很多,需要写调研文章,还要进行评比。这些工作对我们的博士和教授来说是比较简单的事情。有平时的研究基础,挂职后又有了实务部门提供的调研素材,再进行研究整理,对教师来说不是太难的事情。
因此,我们就要想实务部门所想,帮助他们搞一些高水平的学术研讨,帮他们办一些好的讲座,研究一些疑难案件,帮助其很好地完成调研任务。实务部门自然而然就会感受到我们理论的优势以及理论对其带来的帮助。这样,一头冷的问题肯定会有改善的。
目前,有一些实务部门在与学校进行“校院合作”“校检合作”尝到甜头之后,积极性越来越高。
互聘仍需扩大范围
记者:除了和检察院、法院等司法部门的互聘合作,今年4月份,西北政法大学又与西安市公安局开展了“警务实战校局合作”。下一步,您有没有继续扩大互聘的意向,比如和政府、企业等单位的合作。
贾宇:西北政法大学是一所法学特色鲜明的人文社科类的大学。除了法学学科以外,对于人文、社科、管理这些学科来说,实践也是非常重要的,它跟法学的需求都是一样的。我们学校的法学先走一步,当它已经取得一定成效,取得国家层面肯定以后,我们已经有计划地在全校各专业内推广。各学院根据各自的专业特点不同,都在做不同方向的合作。
各法学院除了都与司法机关有较多的合作以外,国际法专业也派老师到外交部、外经贸部去挂职。行政法专业与地方政府合作非常密切,新闻学院和省外的新闻机构单位,合作频繁。经济学院和商学院则更多地和企业单位开展合作。
我们的目标是,教师全都可以理论联系实际,在课堂上讲活生生的实践案例,在研究中能解决实际问题。我们也倡导多做田野调查,多了解城乡社会的变化,这对于我们教学和研究都有好处。
“改革可打60分”
记者:您自上任以来,一直在不遗余力地推动法学和实务的结合。您对学校有一个什么样的定位?
贾宇:我有一个观点:法学教育是职业教育。古今中外,法学教育都是职业教育。有人认为把法学教育说低了,我倒认为这符合法学教育的特点。法学院的定位就是为了培养法律人,主要是为了培养法官、检察官、律师。当然也有人反对,说还要培养法学家、政治家、社会活动家。这也没错,因为任何大学培养出来的人才肯定是多种多样的。但是学校的办学理念和育人目标是要以国家社会和学生的主要需求来确定的。绝大部分人进入法学院,是为了要从事法律职业。
我们这些年来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也跟我们的育人理念有关。西北政法大学育人理念是:法治信仰,中国立场,国际视野,平民情怀。
合格的法律人必须养成对法治的信仰,要真诚地确信中国不走法治之路,便没有出路;中国立场是说我们培养的人要坚定地站在主人公、建设者的立场上,而不能站在局外人旁观者的立场上评头论足。我们的学生要有国际视野,现在世界已经成为国际村,不具备国际视野的人是短视的,不可能成就大事业。同时我们希望我们的学生保持不变的平民情怀,始终要把自己作为一个普通公民,而不要自诩为精英。
法学界有个说法,叫法学教育是精英教育,我担心这种提法可能给学生灌输一种错误理念。我不是盲目反对精英教育,我反对的是虚妄的、名不副实的精英教育。治理国家当然需要精英,大学能够培养出精英人才是最好,但不要让法科学生毫无依据地自我定位为精英。
我们希望西北政法大学的学生走到各地,都能得到“专业扎实,工作踏实,作风朴实”的总体评价。
记者:如果100分是满分,您对西北政法大学的改革打多少分?
贾宇:可以打个60分吧。互聘改革才实施几年时间,只是刚刚起步,需要长期深入地做工作。这是一个探索,要真正做出成效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只能说初见成效,西北政法大学的探索得到中央肯定,师生均受到了鼓舞,这说明我们学校改革的方向是对的,道路是对的,我认为走下去一定会取得好的结果。但是,如果现在就开始谈成功要掌声,那是不符合实际的。
未来多少分不好说,这都是相对的,社会上的问题不断产生,我们不断要“送出去请进来”解决这些问题,想达到绝对满意是不可能的。就像我们大学的教育质量、教师水平提高、理论联系实际,这都是永恒的话题。当然,分数未来要不断提升,有目标,改革才有动力,才会做得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