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争捧“铁饭碗”的年轻人
“考上公务员的话这辈子就不用愁了。”对于刚刚大学毕业的应届生和没有固定工作的年轻人来说,或许经常听到父母以及长辈的说教。
公务员考试自1994年第一次正式举办以来,最初的几年不温不火。近年来,公务员考试热浪袭人,每年都有一大批“赶考”的年轻人。
4月25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举行了2014年一季度新闻发布会,人社部发言人李忠披露,截至发布会举行当天,全国21个省份组织了2014年公务员招考,共计划招录10.18万人,同比减少了1.54万人,减幅13.2%;报名确认人数256.36万人,同比减少了36.09万人,减幅12.3%。
今年的各省公务员考试有所“降温”,但这些丝毫没有影响到年轻人辗转各地“赶公考”的心。
为何要去考公务员?民主与法制社记者询问了今年考生的报考原因,他们的回答无外乎“工作稳定,压力小,公务员考试是国家选拔人才的一种重要形式,考上公务员是值得骄傲的事”。
随着近年来全国公务员考试(以下简称“国考”)和各省市公务员考试(以下简称“省考”)的来袭,“铁饭碗”“考碗族”“考霸”等词汇逐渐流行。
不仅如此,不同类型的公务员会有不同的名称,考上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是“金饭碗”,直辖市省级公务员是“银饭碗”,地市级是“铜饭碗”。
其中“考碗族”主要指四处参加公务员考试的年轻人,这些人有的已经在企业待了很多年,也有即将告别校园的高校毕业生。而他们的目的都是为了在就业形势严峻的今天找一个稳定的落脚点。
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度至2013年度,中央国家机关招考公务员报名并通过资格审查的人数,分别是130.5万、123.4万和138.3万,基本保持着“百里挑一”的热度。其中,大部分报考者是应届高校毕业生。
未毕业先考“碗”
6月是一场“不散场”的谢幕,全国高校应届生即将毕业,走出校园。
据官方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全国高校应届毕业生达到699万人,比2012年增加19万人,被称为“最难就业年”。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的数量达到727万,比2013年增28万,堪称史上“更难就业年”。
面对如此大的就业压力,应届生们在毕业来临之际会面临多种选择,但对于一些毕业生而言,考研和考公务员是最受欢迎的两条出路。一条路是通往更高的学府,另一条是走“安稳”路的“铁饭碗”。
林洋(化名)是江西人,在河南一所大学就读,是今年高校毕业生大军中的一员。5月28日,民主与法制社记者采访林洋时,他正在准备学校的毕业典礼,除了毕业这件事值得开心外,还有一件事就是顺利通过了2014年江西省公务员考试的笔试。
“今年是我第二次参加公务员考试了,去年参加了全国的公务员考试,没有考上。”林洋说。谈及公务员考试的考前准备时,林洋说道:“我主要是抱着打酱油的心态参加公务员考试的,第一次参加的是国考,完全是裸考,没有通过完全是意料之中。今年参加了江西省省考,考试之前做了两个月的真题,现在笔试已经通过,面试还没有进行。”
林洋认为:“每个考公务员的考生报考的想法可能都不太一样,一些是想将来从政,也有一些是因为家人的意愿,而他是想为自己多积累些经验,趁着自己年轻慢慢努力往上走,不希望毕业后当个无业游民,还要伸手向家人要生活费。”
相对于有明确目标的考生而言,大多数考生对公务员考试持有“多一次机会”的心态。有关人员调查发现,在报考公务员的学生中,30%的人十分明确考取公务员的目标,并认真备考;28%的人抱着“考考看,让自己多一次选择机会”的心态参加考试;42%的人“看到别人都考,自己也跟着考,对录取不抱希望”。
考“碗”之打酱油者
“我喜欢‘打酱油’,大学四年,不论什么考试,身边的人只要有人去考,我肯定不会缺席,即使考不上,我也愿意默默地做分母。”来自河北石家庄一所大学的大四应届毕业生李一凡(化名)在6月10日接受本社记者采访时说。
李一凡说,和她有同样想法的人不在少数,抱着这样的心态也通过了不少考试。相比较之下,有些人经常为了一门考试挑灯夜战,还没有他们“打酱油”的人考的分数高。
李一凡作为2014年的高校应届毕业生,为自己未来做了一份详细的规划,在2014年年初就已经决定大学毕业后到国外继续读研究生。
除了读研究生,李一凡毕业前在一所单位实习了3个月,实习过程中,她参加了河北省省考,李一凡告诉记者:“我的家人觉得无论是读研还是考公务员都可以,当然,如果考上公务员还是先工作,以后有机会可以继续读书深造。”
刚开始时,李一凡不理解家人的想法,不知道为什么非要当公务员,如果毕业后创业的话,赚的也不会比公务员少。
因此,参加省考时,她再一次抱着“打酱油”的心态。李一凡说:“考前只是看了一下都有什么题型,知道考试分为两大部分,就没有再做练习了。”
实习一段时间后,她渐渐明白了家人的想法,“现实生活中确实是条条道路通罗马,可是并不是都适合你,你认为对的,有可能只是当时的看法。”李一凡说。对于女生而言,有个稳定的工作是非常重要的事。
2014年河北省公务员考试笔试结果已经出来,李一凡没有被录取,但她说不会放弃,准备参加国考,再考试的话会提前做好准备,不会再“裸考”。
有“碗”必考已成习惯
王允(化名)是一个纯“80后”,出生在河北邯郸,目前是邯郸一家企业的员工。
他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考碗族”,逢考必去,屡战屡败,屡败屡战。6月1日,毕业于秦皇岛一所高校的王允接受本社记者采访。据王允回忆,他大学未毕业就开始参加河北省公务员考试,迄今为止,他参加过的公务员考试已经有十几次。
采访时,王允将自己参加过的公务员考试准考证拿出来向记者介绍道:“这里有10张准考证,是其中一部分,还有一些已经找不到了。”
王允参加的公务员考试分很多种,有国考、河北省省考以及邯郸市的公务员招聘考试。但对于王允来说,报考邯郸市的公务员考试次数居多。“自己家就在邯郸,如果能考上邯郸市的公务员是最好不过的。”王允说。
7年的“考碗”路,最让王允不解的是:“刚毕业时,参加公务员一备考就是半年或几个月,因为一直没考上,后来干脆考前就不做练习了。结果发现,考前备考的分数还没有裸考的分数高,因此近几年的公务员考试就不做考前备考了。”
王允在讲述多年来考公务员未果却一直坚持的原因时说:“我不会放弃考‘碗’的,有很多工作挣的比公务员多,但我认为那些工作有不稳定性,如果我考上公务员,自己有面子,还能给家人争光。”
王允告诉记者,他的家人十分支持他参加公务员考试。每次参加考试,他的父亲都会用家里最大的碗给他盛满挂面和两个荷包蛋,希望他能顺利考上公务员。
转眼间,王允已经参加了7年的公务员考试,渐渐地,参加这种考试对于他来说已经成为一种习惯。
和很多人一样,王允考“碗”路上也有几个小伙伴的陪伴。王允有一个朋友,和他一起久经考场,不久前已经通过省考被邯郸某县录用。据王允介绍,他的朋友也是考“碗”很多年,每次都能通过公务员考试的笔试,一到面试就被“刷”下来。
“参加公务员考试让我最难忘的就是,大学的同学来自河北的各个地方,每年约好的聚会都没法参加。后来,大家就提议一起参加河北省省考,报考石家庄的部门。通过省考让每年无法实现的聚会得以实现。”王允说。
考后聚会时,大学同学一起回忆过去,联络感情。这也是大学毕业后每年值得一等的“大事”。王允在接受采访时告诉记者,现在的他已经结婚有了孩子,即使考上公务员,仍不够每个月的开销。
但是,他不会放弃考公务员,他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终有一天可以考上。
理性“考碗” 少些盲从
近年来,为了捧上公务员这个“铁饭碗”,许多人都拿出了“搏一把”的精神,向每年的公务员考试发起一次次冲锋。
然而,职位总是太少,“炮灰”很多,不管是大学生还是职场人,一旦公务员之梦被打碎,接下来是找工作还是继续考,对考生来说又是一大头疼的问题。
针对大量年轻人追崇公务员考试的问题,社会学专家王小章认为,人人争当公务员的现象是由政府垄断极大的资源与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导致的。
王小章说:“从个人而言,选择公务员是基于对中国社会现实的理性认识,因为中国社会政府机构占有相当大的资源,可以从中得到工资、住房等有形收获和社会地位、声誉等无形收获。正是这样的高预期,才导致众多毕业生在企业与政府之间进行权衡后选择了进入政府部门工作。”
“对于整个社会而言,人人争当公务员肯定有弊端。公务员工作相对不专业,如果其中聚集了大批理科、工科甚至医科方面的大学毕业生,不能不说是教育投资的一种浪费。对于社会而言,无异于人才的流失;对于个人而言,不能笼统地说好或者不好,主要得根据他的个人职业规划,看付出与实际收益之间的比较相差多少。”
如今,大学毕业生试图通过报考公务员、事业单位来缓解就业的压力,省去求职的奔波;职场人士则希望借此进入政府机关,从此一劳永逸。但现实中,可以顺利成为一名公务员或事业编制人员的毕竟是少数。
据多位在职公务员分析,现在许多年轻人在报考公务员、事业单位时,大都考虑的不是这个工作是否感兴趣或是否能胜任,考虑更多的则是自己的报考条件是不是符合,这个岗位的竞争是否激烈。如果没有清楚的职业规划,为了考试而考试,只会无谓地浪费时间和经历,同时也可能失去更加适合自己的职业机会。
一些在职公务员提醒报考的年轻人,不要把公务员当作敛财、发财的途径。当公务员并不是大家所认为的工作清闲,其实许多公务员因工作繁杂、责任重大而要承受巨大的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