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铁腕教授”分身有术
——专访第七届“全国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罗培新
“把肥的拖瘦,把瘦的拖垮。”这是罗培新印象中,外界对他最有趣的评价。他的同事、同学和学生们都说,“跟罗老师的节奏走,我们都要完蛋的。”因为这节奏意味着每天只睡5个多小时,身兼数职还成果颇丰。
现年40岁的罗培新是第七届“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中最年轻的一位,他29岁评教授、30岁当博导、31岁跻身上海十大优秀中青年法学家之列,如今拥有众多头衔:耶鲁大学和牛津大学访问学者、上海市曙光学者、新华社上海分社特约咨询专家、国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并且连续多年被评为华东政法大学“学生心目中的最佳教师”。
因对学生要求严格,罗培新有“铁腕教授”之称。而他对自己的要求更为严格,奉行多年“晚睡一点,早起一点,勉强自己一点”。
法学界的“周伯通”
在罗培新心中,荣获“全国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对他是双重肯定:一是官方的认可,这是经过中央批准的法学界、法律界设立的最高荣誉奖项;二是学术的认可,这个奖项的评选是以学术为基础,同时兼顾学者对社会的贡献。
谈起贡献,他的同事们深有体会。华东政法大学国际金融法律学院教授冷静这样评论罗培新:“他是我们同辈法律学人中出类拔萃的佼佼者。”冷静此前在香港大学任教多年,是2013年秋才回内地任教,主要源自罗培新的个人魅力,“他在华政任科研处处长,又是国际金融法律学院的创院院长,在引进海外人才方面,他着力甚多,也非常进取,创造了很多有利的条件。”
令冷静记忆最深的一件事,就是刚回内地时罗培新带他在校区附近看房子,“其实他工作也很忙,居然还带着我看了一整天房子。”
华东政法大学国际金融法律学院2010年成立,距今短短4年时间,在罗培新的带领下,迅速形成了一支国际化的师资队伍,海归及指标性人才的数量雄居各学院之首。
目前身兼行政和学术工作的罗培新对两件事感到欣慰,第一是在他和全体教师的努力下,将华东政法大学的科研氛围大大提升了;第二就是国际金融法律学院的学生收获颇丰。
“4年下来,取得非常好的就业质量和就业率,还有的学生毕业后去国外继续深造,比如去剑桥大学、加州伯克利大学,还有北大、复旦等等,国内外读研究生的比例超过毕业生总数的60%,这跟我们学院这些年的共同努力密不可分。”罗培新说。
在处理繁杂琐碎的行政事务之余,还要把学术研究做好,这就要求罗培新必须善于利用时间,甚至分身有术。
武侠小说中的人物周伯通最著名的就是一心多用,罗培新也有这样的本事。他的法宝有两个:一是充分利用零碎时间,二是见缝插针地将会议时间转为自己的时间。
华东政法大学校长何勤华曾说:“我们其他同学和老师在坐飞机或火车时,基本上都在玩手机、看电影,但是罗培新都在全力以赴地进行翻译。10年下来,他已经翻译并出版了10本专著。”
因为从事行政工作,罗培新免不了要出席各种会议。开会时他习惯打开电脑,一边对会议保持关注,一边做点自己的工作。他形容这“就像同声传译那样”,习惯养成了,必然有这种能力。
这位法学界“周伯通”的超高效率,早在读博士期间就显露了。当时科研积分的标准是200分,他拿了4万分;研究生期间他发表了53篇论文,这个记录迄今无人打破。
用近来网络热门的“1.01和0.99的法则”似乎可以解释这一现象。1.01的365次方约等于38,而0.99的365次方约等于0.03。罗培新的勤奋正是像1.01一样,每天比别人多花一点时间和努力,经过365天的积累就会变成巨大成功。
“华政的北大”
罗培新常在他的博客里用“国金小伙伴”来称呼华东政法大学国际金融法律学院的师生们,这个俏皮的字眼也透露了他对国金学院的深情。在学院成立之初,罗培新就立志要打造华政的“第一学院”,现在4年过去了,从各方面的成绩来看,国金学院俨然成了“华政的北大”。
过去5年间,华东政法大学在《中国社会科学》发表了5篇学术论文,4篇出自国金学院。国金学院教师在《中国社会科学》《中国法学》《法学研究》发表的论文已逾10篇。学校建校以来发表的级别最高、影响因子最大的SSCI期刊(《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论文),也出自国金学院。学校有史以来获得的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同样出自国金学院。学院教师承担着9项国家级项目、14项省部级项目,人均承担课题独占鳌头。
“在商法学界,有很多年轻的优秀学者,罗培新教授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中国法学会商法学研究会会长王保树教授告诉记者,“他在《中国社会科学》上发表了两篇论文,这在商法学界实属少见。”
在繁忙的教学和科研之余,罗培新还很注重将学术能力转化为现实影响力,以法律知识为社会所用。作为新华社特邀咨询专家,他多次接受《半月谈》等媒体的采访。另外,在新《公司法》实施之际,他多次应邀为审计署上海特派办、公证处、宝钢集团、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等讲解新法,促进了社会对公司法的认识和掌握。
作为华东政法大学科研处处长,罗培新对科研工作也特别上心。近年来,他与全体教师共同努力,把代表着学校科研水平的国家社科基金课题年度立项数,从年均2.3项提升至年均20多项。
获得这些丰硕成果,在许多年轻老师看来,科研处的两项政策非常关键:第一,校内科研项目向年轻人倾斜。罗培新担任处长后,争取到了校领导的认可,把校级科研课题、韬奋学者岗位等全力向年轻人倾斜,甚至规定教授不得申报校内课题,把校内科研经费尽可能留给年轻人。
第二,科研处采取了国家课题选题、论证、预答辩、检查退改等九道工序和做法。罗培新亲力亲为,不仅每年在大会上做申报辅导,而且还参加了多个学科的课题预答辩和评审工作,小到字号字体,大到课题逻辑结构,均一一校正。
“铁腕”背后的柔情
作为院长,罗培新规定学生必须7点起床早读,要求学生寒暑假时间必须用于学习。这一系列严格的规定,让罗培新戴上了“铁腕院长”的帽子。殊不知,他其实还真是一个掰手腕健将。
因自幼家境贫寒,罗培新经常在寒暑假时,帮家里拉板车卖菜送货。每次拉着载重500斤的板车,都会经过长约1公里的坡道,那时必须一鼓作气拉上坡,否则十分危险,随时可能在陡峭的坡道上翻滚下去。
那时的日子虽然艰苦,但罗培新很乐观,也把这种铁腕精神发挥在了各个领域。大学时代,他就是体育健将,现在也保持运动健身的习惯,常和全家一起去游泳。
有意思的是,本科4年他坚持每天为寝室同学打水,两只铁腕提着8个热水瓶一口气跑上6楼。多年后,在国际金融法律学院成立之时,罗培新收到了一笔5万元的捐款,正是来自当年室友的“打水费”。
罗培新的硕士生导师、华东政法大学副校长顾功耘教授说:“记得在他读书的时候,就是一名品学兼优的学生。一般的研究生在学习期间可能发两三篇论文,但他在硕士生读书期间,大大小小的文章就发了四五十篇。后来在评比美迈斯奖学金的时候,美迈斯律师事务所还专门为他设了一个特别奖项。”
据罗培新回忆,那次获得了1万元的特等奖金,他寄了5000块钱回家,“然后家里就在传是我摸彩票中的,他们没想到一个学生能寄钱回家。从此我就知道,其实很多人都需要帮助,很多同学,如果我能帮他一点点,他就能够获得很多。这为我以后创建学院当院长打下一个基础,就是努力做一个好院长,发现困难的学生,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们。”罗培新说。
国金学院成立后,罗培新通过努力引入145万元的奖助学金,帮助困难学生交学费、购买电脑、承担外语培训费等。在他的博文《那些感恩的——国际金融法律学院成长札记(二十三)》中,详尽地列举了学院接受捐赠的每一笔款项以及捐赠人,同时公布了每一笔资金的去向。
除了募捐善款,罗培新的“铁腕”奉献也毫不吝啬,他用翻译书稿的稿费买了数百本书,送给学生;用自己承担的课题经费给学生购买院服;2014年3月27日在北大演讲,他用演讲费悉数购买了著作,送给前来听讲的北大学子……
华东政法大学经济法学院辅导员李秦说:“我班上有名学生不幸患了白血病,罗老师听说这个消息之后,分两次共为这个学生捐款1万元。”
罗培新的学生、网友“夏日西升”曾在博客里说:“罗老师是我迄今为止见过最好的人。我从来没有见过有人可以像他那样不遗余力地帮助别人。与人为善大约是他的人生信条。我每次看到他,都会条件反射地想,世界真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