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船王的“战争”
日本侵华战争前夕,中国船王陈顺通两艘轮船被日本公司租借不还。此后77年,家族四代接力追讨,发起了对日“诉讼战”。
2014年4月,这场“战争”发生了逆转。
“近期忙于处理上海海事法院的一些后续事务,希望尽快取得赔偿款及应得罚息。”6月2日,身在香港的陈顺通的重孙陈中威向民主与法制社记者发来短信。
1969年,陈中威出生,当时他爷爷陈洽群单枪匹马赴日,聘请以绪方浩为首,森木修、龟山修平、佐藤正昭等人组成的日本律师团队起诉日本政府,引发轩然大波。
在东京,陈洽群写信给上海的老岳父钱远声报告“战况”,没多久,陈中威出生。父亲陈春抱着还是幼儿的陈中威,请求钱远声为他取名。
那年是鸡年。钱远声说,雄鸡一啼天下白,旧的中威要复兴,新的中威要传承。陈中威的名字来源于此。
钱远声是陈顺通的莫逆之交,又是亲家。陈顺通逝世后,陈氏一家漫漫如长夜。2014年4月20日,三井株式会社的船舶“BAOSTEEL EMOTION”在浙江被扣押的第二天,按照父亲的遗愿,陈中威带着父亲陈春的骨灰回到宁波老家,和曾祖父安葬在一起。
下葬前的一晚,陈中威接到了律师打来的电话。“为执行生效判决,就在当天,法院对被执行人的一艘船舶实施了扣押。”
目前,中威船案是陈中威与伯父陈震处理,同为中威船案的执行人。
关于执行款项的分配,陈中威说:“其实家族成员都很团结的,而且在曾祖父及祖父的遗嘱里,许多细节都已考虑到。我们作为后继者,只要继承先人遗志,一切都很简单。其实,我们家族在77年里承受的一些磨难,与国家民族相比,不足为道。”
内地对日民间索赔案件开始于1989年,香港则要更早。此前,类似对日索赔大多以败诉告终,“中威船案”顺利执行后,其标本意义凸显,有人认为这预示着新一轮的中国民间对日“诉讼潮”的到来,但也有声音认为,不太可能影响对日民间索赔的走势。
扣船
对日本商船的扣押,对事件的走向产生作用。4月23日,商船三井株式会社最终全面履行了生效民事判决确定的全部义务。
4月19日晚,上海海事法院官方网站发布消息:上海海事法院执行生效判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事诉讼特别程序法》的有关规定,在浙江嵊泗马迹山港对三井株式会社的商船“BAOSTEELEMOTION”轮实施扣押。
4月19日下午,上海海事法院正式将日本商船三井株式会社这艘28万吨的轮船扣押,作为赔偿原中国中威轮船公司在二战期间遭受的财产损失。
事后,上海海事法院通知陈中威的律师。
其实,上海海事法院早在2011年12月28日已依法向被执行人商船三井株式会社发出《执行通知书》。
双方当事人曾多次协商和解无果。为此,上海海事法院依法对被执行人所有的“BAOSTEEL EMOTION”轮予以扣押。如商船三井株式会社仍拒不履行义务,法院将依法处理被扣押的船舶。
在复杂的国际历史背景下,这起“普通商事合同纠纷案”牵一发而动全身。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秦刚4月21日在例行记者会上说,中国扣押一艘日本货轮并不违背放弃战争赔偿的精神,并表示该案件是“普通商事合同纠纷案”,称“中国法院就这起案件已经于2010年8月作出终审判决。此后双方当事人也进行了多次和解协商,遗憾的是未果”。
下转0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