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民间对日索赔全记录
2014年3月18日,中国法院史无前例地受理了二战中国劳工向日资企业索赔案。
1个月后,上海海事法院扣押日本商船三井株式会社的轮船,迫使三井履行法院在7年前就作出的判决。
在当前中日关系紧张的背景下,连续两起这样的事件,引发各方关注。日方舆论的认知是,“这一案件在中国能够第一次立案,是当前中日关系对抗的现实政治使然。”
中国法院的下一步动作将会如何,目前尚不明朗。可日本法院则必须继续面对中国战争受害者们“向日本政府要点儿公道的话”的诉求。
6月4日,作为当年“成都大轰炸”受害者的代表,84岁的老妪苏良秀在日本法院出庭,控诉日本侵华罪行。讲到伤心处,她痛哭不已,闻者动容。
这是一次漫长的审判,已经历29次开庭。
代理律师们认为,这些诉讼的价值远远超越了单纯战争赔偿的层面。
但对于诉讼结果,他们也做好了最坏的打算。因为现实非常无奈:从1995年6月至今整整19年,日本法院审理的近30起中国民间对日索赔诉讼案,中国的战争受害者尚未等来一场真正的胜诉。
当年的战争受害者逐渐离世,这场原告越来越少的官司依旧困局重重。童增是“中国民间对日索赔运动”的发起人,他认为,对于胜利和正义,诉讼拉锯战的受害一方,有着“等不起的迫切感”。
事实上,参与民间对日索赔诉讼的中国人和日本人,经常表达一种渴望——能否凭此解开中日之间因为战争拧成的结,在公平正义的基础上,不让仇恨继续下去。
“成都大轰炸”索赔诉讼第29次开庭后第二天,中日友好21世纪委员会中日关系研讨会在日本长崎市开幕。
或许这只是个巧合。
在会议上,中国前国务委员、外交部原部长、中日友好21世纪委员会中方委员会首席委员唐家璇强调,要从根本上理顺中日关系,是一项十分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
唐家璇认为,处理中日关系,需要重新确认邦交正常化的“原点”。而他理解的中日关系“原点”,就是三个关键词:以史为鉴、求同存异、世代友好。
对此,他用了8个汉字来概括:“正本清源,标本兼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