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最后的格格”去世

    5月下旬,95岁的金默玉静静地告别了这个世界。这位清末八大亲王之一肃亲王善耆最小的女儿、川岛芳子的胞妹,被称为“清朝最后的格格”。她的辞世也意味着,百年前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正离我们远去。

    “金默玉”的满族名字是爱新觉罗·显琦,1918年生于辽宁旅顺,她的父亲是清末八大亲王之一肃亲王善耆,她的胞姐是川岛芳子。这一串名字写下来,读者大体可以猜到,“金默玉”的一生注定不会像她名字所希望的那样默默无闻和平静。

没落贵族

    金默玉的父亲肃亲王爱新觉罗·善耆,先后有4位妻子,共生育38个子女,其中21个儿子、17个女儿。金默玉的母亲生了3个女儿,大女儿的汉族名字叫金璧辉,之后又取了一个日本名字叫川岛芳子。川岛芳子最小的妹妹在旅顺出生,取名爱新觉罗·显琦,汉族名字是金默玉。

    金默玉出生在1918年,肃王府的鼎盛年代早已过去,父亲善耆已经在东北流亡。金默玉的童年和少年时代跟随家人在东北、天津和北京的流亡中度过,遍尝“没落贵族”的辛酸。

    这些年中,金默玉眼看着被父亲送到国外去读书的哥哥有多么不争气,每天靠吸大烟混日子,把父亲留下来的北京东四十四条、旅顺和大连的房产败落干净。肃亲王仅有的遗产就是各地的一些房产,被金默玉的几个哥哥一点一点变卖了。哥哥们把卖房子的事情托付川岛芳子的养父川岛浪速代办,这个日本人私吞了一半财产。

    1949年,解放军进入北京城之前,金默玉的哥哥们就已离开京城去了香港,金默玉没有跟着去,哥哥们留给金默玉的全部财产只有100块钱。这100块钱要喂养9个人:大哥的4个孩子、二哥的两个孩子,还有大哥的老保姆和保姆的女儿。而她尚未结婚,既没有社会经验,也没有生活经验。

    为了维持生计,金默玉不得不变卖家中的物品:钢琴、地毯、沙发、皮大衣、留声机……由于根本不懂市价,一大堆皮衣她卖的价钱连一件衣服都买不到。昔日王府里的十七格格只能靠织毛衣出售糊口,她3天织1件,仍不够一家人的买菜钱。此后,她还开过洗衣坊,她用上好的肥皂,一个月下来,买肥皂的钱比挣的还多。

    1949年,新中国成立,身在北京的金默玉看到了军纪严明的解放军,她太高兴了,诚心诚意想融入新社会。1952年,金默玉成为街道积极分子,随后与人合伙经营餐馆。

坎坷人生

    1954年,已经36岁的金默玉终于结婚了。她的丈夫是当时国内极负盛名的花鸟画家马万里,他曾有过两次婚姻,第一个妻子难产而死,第二个妻子因感情不和与他离婚。马万里遇到金默玉时正处在人生的低潮,住在女儿家里。女儿家很小,睡觉都要挤着,更别提画画了,他因此心灰意冷,一度想自杀。但金默玉的出现让他重新有了画画的激情和条件,他对生活有了新的期待,他们很快建立了自己的家庭。

    1956年金默玉考入北京编译社,开始从事文史工作。她有了喜欢的工作和美满的婚姻,幸运之神似乎开始照顾她。然而,这样的好日子仅仅过了4年。19582月,在离当年春节还有5天时,金默玉突然被从家中带走。她根本没有想到,等待她的将是15年的牢狱生活。

    金默玉自问没有做过对不起国家和人民的事情,她当时得到的唯一有罪解释是因为她的出身——她是肃亲王的女儿,是特务川岛芳子的妹妹。金默玉深知在那个年代,这个罪名足以让她和她的家人致命。为了不连累丈夫,监狱中的金默玉申请了离婚,她决定独自度过漫长的刑期。

    1973年,金默玉熬过了15年牢狱生活,刑满释放,被分配到天津茶淀农场,成为一名农场工人。经历了许多人生的变故和挫折,她早已对生活没有怨恨也没有希望。然而就是在茶淀农场,她却遇到了一位讲北方话的上海人,他们彼此珍惜,终于决定携手相伴后半生。

    1976年,在等待“平反”的同时,金默玉跟随丈夫回上海探亲。此时,金默玉病倒了,到医院检查发现,她有9节脊椎已经损坏。天津茶淀农场的医疗条件无法帮她恢复,如果不及时治疗,随时可能瘫痪。面对接二连三的挫折,金默玉在1979年写下了生平第一封求救信,收信人是当时的国家领导人邓小平。

    金默玉在信里不是要求平反,而是要求一份她能胜任的工作。她在晚年的回忆录中回忆了当年信里的内容:“我如今已经干不了体力劳动了,但是还干得了脑力劳动,请给我工作。”金默玉很快收到了回信。1979年冬天到来之前,她获得了平反,在告别北京40年后,金默玉终于再次回到北京。她不再是前清贵族,只是普通市民中的一员。

    回到北京的金默玉被聘为北京市文史研究馆馆员,回到心爱的文史工作岗位后,她开始想了却今生的一个愿望,那就是办一所学校。1992年初,金默玉和丈夫拿出家中所有的存款,购买了书桌、教材等学习用品,开办了“爱心儿童日语班”。“爱心”暗喻“爱新”,表明她是爱新觉罗家族中的一员,又表明她在晚年为培养儿童的日语能力而奉献自己的爱心。

    在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鼓励下,“爱心儿童日语班”受到很多家长的欢迎,几年后,金默玉想在培训班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建培训学校。为了把“班”办成“校”,金默玉在日本、北京和廊坊之间奔波筹措办学经费。1996年,由金默玉创办的爱心日语培训学校在河北廊坊挂牌。到上世纪90年代后期,爱心日语培训学校在廊坊规模越来越大,正是在这所学校的基础上,2000年,廊坊东方大学城建成。

    到了80岁高龄,金默玉终于用自己的积蓄在廊坊买下一套房子。她从家里的窗户可以看到东方大学城,她就这样守护着她的中国教育之梦直到终老。

    20145月,这位“清朝最后的格格”走完了95岁的人生之路。她一生背负了太多她无法选择的标签——“前清格格”“皇室贵族”“特务川岛芳子的妹妹”,这些标签令她的前半生历尽坎坷。不过,她最自豪的是她的晚年用“教育者”的标签,为自己的人生画上了圆满的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