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爱心铺就学员“回归路”

湖南湘潭强制隔离戒毒所

  15年前,他是一个身家逾百万的煤矿老板,5年前,他沦为湖南省湘潭市强制隔离戒毒所的一名戒毒学员,经过2年的强制隔离戒毒,他重新走上社会,开了一家小食品店,过上与正常人无二的“小市民生活”。

  “想想自己这十几年的人生经历,真有一种恍如隔世的感觉。”近日,已经走出湖南省湘潭市强制隔离戒毒所1年多的黄海波(化名)再次来到戒毒所,面对记者的采访,如是感慨。

  “他已经出所1年多,据我们长期的跟踪回访来看,再没有发生一次接触毒品的事情,算是强制隔离戒毒成效不错的一名学员。”湘潭市强制隔离戒毒所负责人蒋文介绍,自2004年以来,湘潭市强制隔离戒毒所紧紧围绕“把监管场所建设成安全规范管理、展示法治文明的重要窗口”这一目标,注重戒毒学员的关爱服务,规范教育管理,拓展帮扶领域,加强禁毒宣传,使得该所实现了连续10年无安全事故,连续4次获得公安部颁发的“一级强制戒毒所”荣誉。

  该所更是提出“让戒毒所充满爱”的工作理念,寓爱于教,倾情帮助吸毒学员脱瘾戒毒,做到“入戒一个,康复一个”,用爱心铺就每一个戒毒学员的“回归路”。

 

毒品害他人生“一波三折”

  对于不惑之年的黄海波来说,毒品就是一场噩梦,让他原本一路顺风顺水的人生陡然生变,一波三折。上世纪90年代末,当全国人民还在奔小康的路上时,黄海波已经是身家百万的某国企矿业公司的股东,他的父母也是国企员工,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家庭富足而美满”。

  然而,他却在一次聚会时被朋友唆使,吞下了一粒蚕食他生命的白色药丸。一周后,黄海波再次在“朋友聚会”上吸食了毒品,此后他每天都参加“朋友聚会”。3个月后,他尝试着停吸,却发现自己四肢无力、头昏眼花。黄海波说:“当时我对毒品的危害认识少,根本不知道那是身体依赖毒品的反应,还以为自己感冒了。”5个月后,黄海波才渐渐明白自己身体的不良反应是吸食毒品导致的,但此时他已难以自拔。

  随后,黄海波在家人的督促下,前往乡下自戒,不到半个月,他回到城里,次日又吸上了毒品。后来几年,他就一直处于戒毒和吸毒反复摇摆的日子,毒品不仅残害了他的肌体,更让他不思进取,最终变得一贫如洗。

  20117月,黄海波“痛定思痛”主动要求去强制戒毒所。他说:“戒毒所的干部、老师和爱心人士给了我做人的尊严。年过七旬的父母为了我能远离原来的吸毒环境,彻底戒毒,也从郴州搬到湘潭生活。这让我很是愧疚,他们一大把年纪,为了儿子重新走上社会,还远离故土,我下决心一定要成功戒毒,来回报他们。”在管教干部的鼓励关怀下,20134月,黄海波成功提前戒毒。在家人的帮助下,他开了一家小食品店,有了稳定的工作。对此,这个45岁的男人笑着说:“虽然我每天可能只赚几十块钱,但每天进货送货,很充实,很快乐。因为我觉得自己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让学员“回归路”更平坦  

  湘潭市强制隔离戒毒所自成立以来,20年间始终秉承倾情服务宗旨,围绕“关爱”做文章,让每一个学员在政府关怀爱、家人朋友亲情爱、社会各界温暖爱、戒毒学员自珍爱中安心戒毒、自信戒毒。同时采取多种措施,努力实现“入戒一个,康复一个”的工作目标。

  戒毒所坚持回访制度,对每一个出所学员跟踪回访,建立戒毒学员微信朋友圈、QQ群,了解学员回归社会的生活、工作、康复等情况,及时掌握戒毒效果,发现苗头,及时提醒,降低复吸率。2011年以来,238名出所戒毒学员中,因重吸回所强戒的人员不到83名,复吸率仅为34%

  同时,建立帮扶网络。对原本就有工作单位的戒毒学员,通过各种途径加强同其单位的联系与沟通,在不违反相关政策法规的前提下,让学员与单位签订停薪留职协议,使学员能安心戒毒。近年来,先后有6名学员与单位签订停薪留职协议。

  另外,为了降低复吸率,增强出所学员自食其力的能力,该所克服各种困难,联合专业学校对学员进行职业技术培训,共举办戒毒学员技术培训班15期,培训学员400多人,其中80%的学员取得了全国通用的职业资格证书。

  “这些措施的实施只有一个目的,就是让这些戒毒学员的回归路走得更稳,更平坦。”湘潭强制隔离戒毒所相关负责人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