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国内走向海外的英语学习者

  在中国,英语的分数往往是学生、老师、学校乃至教育部门的命根,功利化的应试教育早早扼杀了孩子的学习兴趣。反观美国,大多数学校秉承的教育理念,是培养孩子“兴趣第一、成绩第二”

  作为曾经学习英语的佼佼者,如今已在美国定居工作的华清,至今对儿时学习英语的经历难以忘怀。

  出生于高级知识分子家庭的她,早在6岁时,便在母亲的指导下开始学习英语字母表。相比同龄人,她是幸运的。

  10岁那年,华清的姐姐考入同济大学,发现外语明显不如大城市的同学。华清的母亲决定多为她补习英语。

  每个星期,她的母亲都请来外国人教半小时的英语,主要是教简单的单词和对话。

  得益于早期的教育,华清始终对自己的英语学习充满自信。每当面临困难时,她都努力学习,保持英语在同龄人中的领先优势。

  后来,华清考上清华大学,其英语的优势就是到清华依然还存在。

  大学毕业,华清选择了到美国留学,问题也随之出现了。在国内英语水平一直领先的她,到了国外竟然听不懂课,无法和当地人顺利交流。

  这种情况并非个案。在民主与法制社记者采访的多名曾经出国留学的人中,都表示从国内的课堂英语到出国后的英语交流,需要较长时间的适应。

  

课堂教学过于正式

  课堂的教育是正统教育,以应试的学习为主。而一旦到了实际生活中,更多的是生活化、口语化的语言。  

  在中国,2001年以前,大多数学生从初中开始便接触、学习英语。2001年以后,英语课程延伸到小学三年级。

  然而,不管是初中开始学习,还是小学开始接触,英语学习与实践的结果,仍不尽如人意。

  华清在中学时期,遇到了好的英语老师。英语老师的发音标准,对语法要求严格,影响到了华清对英语的学习态度。

  经过几年的努力学习,华清在高一时参加英语竞赛,考试的内容主要是考听力。从小学习英语就喜欢念出声的她,口语、听力水平明显高于同龄人。

  在这次比赛中,她得了全市第一名,超过了高三的学生。

  上大学后,华清仍然是英语学习的优等生。再一次,她碰到了好的英语老师。

  在清华大学,当时“英语角”流行,但华清很少去。相比之下,她更喜欢课余、睡前听英语。后来,更是从图书馆借了英文小说听。

  对于中国学习英语的学生们来说,像华清这样能够从小开始学习,并一直有好老师相伴的只是极少数。

  来自四川的李杰,高考考上了国内一所知名的外国语大学。课堂上的她,学习十分刻苦。在外人看来,她的英语水平已经非常了得。

  后来,李杰考了一所著名高校的硕士研究生,并一如既往对英语充满热情。听英语广播、看美剧,这些都帮她打下了扎实的英语基础。

  学习了十几年英语的李杰表示,英语课堂的学习对自己的英语还是很有帮助的。特别是对英语词汇、语法的学习,这些都是学习英语的基础性工作。

  如今的李杰,在与外国人交流时已经没有障碍。但她也坦承,那些课堂上曾经学习的英语知识,实用性并不好。

  结合自身的学习和实践经历,李杰表示,以前课堂上学习的知识都太过正式,但在日常生活中又都是非正式的表达方式,往往讲出来后对方未必听得懂。

  在李杰看来,课堂的教育是正统教育,以应试的学习为主。而一旦到了实际生活中,更多的是生活化、口语化的语言。

  针对这些现实的问题,教育部门已有所重视。从2013年开始,人大附中开始加入教育部重点课题《中国基础英语素质教育的途径与方法》课题研究,采用《典范英语》进行教学。

  在这个新的课堂中,90分钟的时间里,老师不讲一个单词、一条语法,更没要求学生背诵课文。整堂课上,学生才是真正的主角。

  北京外国语大学韩宝成教授表示,外语教育应该达到“学文化、启心智、爱生命”的目标,而不仅仅是教给学生一种语言的技能。

  

出国之后仍需适应

  总结自己学英语的经历,华清认为,获益最大的是母亲曾经跟她说的话:“大胆,脸皮厚,不要怕别人笑话,一点点去试,去努力。”  

  硕士毕业后,李杰继续攻读博士。在博士三年级时,她选择了去美国留学。初到美国,她发现以往学习的英语,在真正与当地人交流起来时还有困难。

  李杰表示,到了国外,很多英语其实都已经学过,只不过课堂上学的太正式了,只要慢慢了解到当地人的习惯用法之后,还是能够较快跟上的。

  不过,在一些学术性的课堂上,老师语速稍微一加快,就显得很吃力了。

  李杰对如何适应国外的语言习惯有个最大的体会是,要胆子大,敢于开口说。

  类似的感受也发生在华清身上。

  从清华大学毕业后,华清到了美国留学。初到美国的她,即使在国内时英语成绩那么优秀,还是不能准确理解老师在课堂上所讲的内容。

  为此,华清在第一个学期时,每节课都带着录音机上课。下课后,华清便把录音机拿回宿舍,回放当天上的课,对那些没有听懂的内容再过一遍。

  就这样,听力慢慢练出来了,但又发现写英文很费劲,面临着很多问题。比如,词汇量不够,句子单调。而且因为口语表达欠缺,不知道怎么说、说什么,说得也不流利、自然,也就不敢积极发言。

   华清读书期间一直跟一位美国老太太住在一起,最好的朋友是一俄国女孩,没有像其他的中国同学只和中国人来往。

  研究生毕业后,华清面临着找工作的问题。那时的她,因为英语说得不是很好,还是很害怕打电话。

  即使是在上班后,一开始也不敢说话,写工作报告也费劲。

  于是,华清利用下班后的时间,去学习商业英语,学会什么场合说什么话,跟美国同事学习他们的措辞。

  华清喜欢写作,在工作中只要有写的活,总是主动抢着去做。为此,她还专门去上过应用写作课。

  如今,已经在美国待了18年的华清,听说读写方面,英文已经比中文更习惯。她每天面对的都是英文网站、广播、电视。

  总结自己学英语的经历,华清认为,获益最大的是母亲曾经跟她说的话:“大胆,脸皮厚,不要怕别人笑话,一点点去试,去努力。”

  “一定不要哑巴英语,要张口,要出声念。”华清回忆起小时候母亲、老师们的教导,很有体会,这样英语“慢慢地就成了自己的了”。

  

对英语教学的看法

  “中学时学的英语知识、对话都是很抽象的,到了现实中,一些正常交流的英文反倒不会。”钟汉奇认为,“中学学的英语知识,有90%是用不上的。” 

  钟汉奇有长达5年的时间,一直在新东方教育机构教英语,教过的学生已经超过2000人。

  在钟汉奇看来,中国的英语课堂上,应试色彩太浓,形式主义太强。

  “最近,教育部门在对高考英语进行改革,降低分数比重,并且一年可以多考,这个很有必要。”钟汉奇说。

  钟汉奇认为,国内课堂上的英语学习有很多是没有必要的。课堂讲的那么多语法,在很多实际交流中,并不需要。

  “中学学的好多基本上都是用不到的东西,和实际是脱节的。”钟汉奇认为,中学学的英语知识,有90%是用不上的。因为,中学时学的知识、对话都是很抽象的,到了现实中,一些正常的交流反倒不会。

  对于学生来讲,钟汉奇表示,国内学习英语者面临着两个问题。一是没有学习环境,很多东西没有环境的熏陶,即使学了也会很快忘记;二是学生大多数都胆小,没有沟通的愿望,没有自主学习的愿望。

  这一点对从小就接触英语的华清来说还好一些。

  早在上高中时,华清便每晚坚持听英文录音。华清认为,这主要是自己很有兴趣,从内心想学好英语。

  针对当前的英语教育,华清表示,最大的建议是一定要让孩子们有兴趣学,而不是过早的填鸭和考级。

  在10岁时,为了培养学习英语的兴趣,华清同大院里的其他两个孩子,一起找外国人学英语,从此培养了很好的兴趣。那两人后来英语也都很好。

  “早期教育很重要,我受益于我妈的早期教育。她引导了我的兴趣,我觉得那是最重要的。”华清说。

  培养孩子兴趣第一、成绩第二,这是美国大多数学校秉承的教育理念。如今,华清的孩子已经7岁,在学习西班牙语。老师在上课时从不留作业,却反复强调最大的目的是孩子们喜欢。

  而在中国,成绩、分数往往是学生、老师、学校乃至教育部门的命根。功利化的应试教育早早扼杀了孩子的学习兴趣。

  对于刚接触英语的孩子来说,快乐重要还是学习重要?华清认为,两者并不矛盾,学习应该是快乐的,学英语也不例外。

  总结自己一路走过来的英语学习与实践经验,华清认为,主要有三点:一是早期教育重在培养兴趣和语感,不必太在意成绩,不要攀比;二是学习英语心态要大胆,脸皮要厚,要敢说、敢问、敢练新学的;三是出国后要创造融入社会的机会,不要只躲在中国人的圈子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