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指挥棒:成绩与能力不可兼得
2014年河北省的高考英语题型将发生比较大的变化,这让一线的英语老师开始思考:今后,提高成绩与提升能力如何才能完美结合。
2014年3月,河北《2014年高考考试说明》下发,高考英语题型将发生比较大的变化,保定市第三中学高三4班的英语老师付静开始焦虑,“这可怎么办?离高考只有3个月了。”
付静1999年从河北师范大学英语系毕业,之后一直在保定三中做英语老师,今年是她第七次带高三毕业班,“英语每三年就有一次小改革,但之前不管怎样变化,考试的内容基本上改动不大。”
但是,今年的这次英语考试改革,却让付静这样的高三英语教师们乱了手脚。
首次英语“革命”
河北高考英语题型的变化是一个明显的信号:相关部门意在打破“哑巴英语”的教学模式,开始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
据付静介绍,河北的这次英语考试改革从根本上开始注重考察学生的能力,不再需要学生去死抠语法、句式。体现在题型上则是,注重语法的单选题被完形填空取代,作文则从之前的命题作文变成了半开放式的题目,“改革之后,重在考察学生的词汇量、阅读量和知识面。”
《2014年高考考试说明》下发后,三中的高三英语教研组进入了紧急备战的状态,因为新的题型,之前制定的复习计划被打乱。据付静介绍,往年的3月份,英语复习已经到了整个复习计划中的最后一轮,学生们这个时候会在老师的带领下主攻单词、句式、作文(背一些作文模板)。
但改革的大棒挥来后,今年开始不同于往年,“现在为了让学生们适应新的题型,我们印刷了大量的试卷,让学生多做题。”付静表示。词汇量、阅读量的扩大重在平时的积累,但在过去的三年,这些高三学生的精力都被高考牵引着,将注意力大多放在了英语课本上,现在为了跨过高考这道坎,试卷成了他们唯一的“救命稻草”。
段会敏是河北定州一中高三英语教研组的组长,这次突如其来的变革让她也倍感欣慰,“英语教育必须改革,高考改革是英语教育改革唯一的推动力,从长远来看这是好事。”
与保定三中一样,段会敏也带领着高三年级的英语老师们加班出题、出试卷,“多做题可以迅速提高学生们的词汇量和阅读量,当务之急是度过高考这个难关。”段会敏说,“我们其实就是在拔苗助长,没别的办法了,以后我们会根据高考内容来调整我们的教学。”
不仅如此,高考英语题型的变革,也引起了一连串的连锁反应。在定州市中山东路中学的英语老师们看来,这次题型的变化是一个明显的信号:相关部门意在打破“哑巴英语”的教学模式,开始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
惠茹自1994年开始便在中山东路中学做英语老师,回顾自己20年的教学生涯,她存有很多遗憾:“我教出了一批又一批特别会做英语题的学生,但学生们的听说能力尤其在口语方面却表现欠佳。”
“现在大学里普通的本科生们听力和口语都相当差,一句话需要用最简单的词汇、放慢语速、反复说几次,他们才能听懂。”在研究生期间给外教当过助教的杨晶晶表示,“那些大学生都不能直接和外教沟通,我相当于半个翻译,把外教的复杂语句变成简单语句。”
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便是长期的“哑巴”教学模式。
素质教育与高考成绩的博弈
作为保定名校,三中的校长意在将学校打造成一个推行素质教育的圣地,但素质教育在与高考成绩的博弈中,一直占据下风。
“高考就是指挥棒。”马英琴说,“考什么我们就教什么。”
马英琴现在在保定市李亲顾镇中学做英语老师,在学校“跟班走”策略的规定下,她今年担任高二两个班的英语老师。
马英琴2002年从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机电工程学院毕业,因为大学时通过了英语公共六级的考试,毕业后便来到李亲顾镇中学。在十多年的教学生涯中,她总结出了一套教学模板:抠课文、讲语法、背单词、做习题,这一模板贯穿了整个高二高三年级的英语教学。这“四步战略”被李亲顾镇中学的老师们奉为“法宝”,“多少年了,都是这么过来的。”
“通读课文,画出陌生的单词,讲单词的用法及本单元需要掌握的语法,OVER。”马英琴笑着表示,剩下的则是不断重复之前的讲课内容以加强学生记忆,升入高三后则是题海战术。
此外,由于高考的重压,此前李亲顾镇中学的学生们并没有额外的时间去提升自己的阅读量、扩大知识面,面对突如其来的变化,老师们也陷入了迷茫,“我们正在发愁该怎样调整教学方法,以后该怎么办?”
不止李亲顾镇中学,高考题型变革之前这套模板在河北的大多数中学通用。
作为资历最老的英语教师,段会敏是定州一中标杆式的人物。市里、省里的各种公开课、教学比赛,都能看到她的身影,10年前她就曾获得过河北省英语教学的一等奖,击败了石家庄一中、保定七中的英语老师。
10年前升任高三年级英语教研组的组长后,段会敏便只负责带高三年级,“好钢用在刀刃上。”教导处主任丁建峰这样评价段会敏,“段老师能让学生出成绩,这是最重要的。”
据段会敏曾经的学生回忆,高三一年,段老师在课堂上只做过一件事:讲试题。将高考题型印刷成试卷,课下发给学生,课上以讲解试卷为主。
“高考是指挥棒,高考成绩不仅是学生更是我们老师的命根儿。”段会敏表示。
同段会敏一样,高考成绩的倒逼也让付静颇感无奈。
保定市第三中学是保定市重点中学,而且英语一直以来是三中的强项。作为保定名校,三中的校长意在将学校打造成一个推行素质教育的圣地,但素质教育在与高考成绩的博弈中,一直占据下风。
“我们也非常想推行素质教育,但现实不允许。”付静说。
改革进行时
注重能力、知识面和阅读量的高考新题型,可以让一线英语老师们稍微放开一点手脚,但这仅仅只是迈出了一小步。
2013年10月,三中首次强制老师们在英语课堂上施行“全英授课”,全程与学生们用英语进行交流。
付静的同事陈佳华带的是高中二年级,据她介绍,一开始学生们一节课下来,只有30%的内容能听懂,经过多半年的训练后,现在一般学生能听懂60%,“这已经是很大的进步了。”她表示。
但陈佳华对这种教学模式并没有太大的信心。“高一高二的时候全英教学还说得过去,但高三如果还坚持这种形式的话,学生的成绩肯定会受影响。”
现在,“全英教学”在老师们眼中只是一种为了标榜素质教育而走的一个“过场”。因为在现行教育体制下,并没有“全英教学”可以生存的土壤。
2013年6月,作为三中优秀的英语教师,付静和其他两位同事被学校派到了美国加州,与当地的公立学校进行交流,“美国特别注重能力的培养,人家根本就不讲什么语法。”这次美国之行,让付静意识到英语教学必须要改革,但回到熟悉的学校后,她却继续拿出了试卷,让学生和以前一样做题、背单词。
在保定三中,每个月会有一次形式与高考一样的考试,考试结束后,统一排名,班级之间的平均成绩甚至会被精确到零点零几分进行比较,连续几次排名靠后的话,老师则会被学校约谈,“我要是坚持培养学生能力、坚持素质教育,就有可能丢饭碗。”付静表示。
当现实与理想化的教学模式相碰撞,100%的老师都选择了遵循现实的规律。
这次的英语考试改革让现实接近理想。
“单选题被取代,意味着以后我们可以不用再过多地讲语法了。”注重能力、知识面和阅读量的高考新题型,可以让一线英语老师们稍微放开一点手脚,但这仅仅只是迈出了一小步。
“要想真正培养学生的能力并且让他们能够学以致用,口语的培养不可忽略。”付静说到,“而让学生口语能力能够得到迅速提升的最直接的方法,便是将口语考试纳入高考。”
但在中国复杂的国情面前,将口语纳入高考,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三中的一些“尖子生”参加“希望之星”英语演讲比赛时,在河北省范围内一直以来都能傲视群雄。但迈出河北省后,往往连名次都拿不到。
“北京、深圳、广州的学生素质绝对比我们这儿的学生高,他们享有更好的资源、更好的师资,是我们河北的学生无法比拟的。”
而在省内,乡镇高中的许多英语老师没有接受过专业的英语学习,英语发音均带有浓重的地方方言色彩,俗称“地方味儿英语”。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公,使口语考试在目前看来仍是可望而不可即。相比之下,纸质的试题更有利于学生们在高考的独木桥上公平竞争。
高考英语题型的改变也促使陈佳华调整自己的教学,“我现在找了一些英美文学选段、剧本来让学生读,课文不再重要了。这次改革在向着好的方向进行,我也希望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能力,让他们能够学以致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