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室架起法官与群众“连心桥”
2014年5月的一天,内蒙古牙克石市法院心理咨询工作室接待了一对母女,母亲因丈夫死亡赔偿金问题要求女儿给予“合理”补偿。本应相互抚慰的母女却互相伤害,接待她们的咨询师、法官徐刚感到,纠纷“症结”并非赔偿金,而是她们对亲人故去的自责与伤痛没有得到疏解和释放。于是,徐刚运用心理治疗技术,结合法律知识耐心疏导,母女俩久郁于心的“块垒”被攻破,当场表示息诉罢访,携手迎接新的生活……
内蒙古牙克石市法院心理咨询工作室今年年初挂牌成立以来,已利用心理学知识化解了许多矛盾纠纷,成为化解涉诉矛盾纠纷的重要方式,被誉为法官联系群众的“连心桥”。
据记者了解,该院的心理咨询工作室选配了具有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资格的信访办副主任徐刚,以及两名外聘的心理咨询师负责心理疏导工作。在立案信访、婚姻家庭案件、未成年人审判、执行案件中广泛地运用心理咨询,通过专业心理咨询手段,对当事人进行心理干预,使其重构对客观世界的正确认识,及时调整好心理状态,用理性的心理和严肃的法理解决客观问题,从而达到平和化解矛盾的目的。同时,对法官进行心理辅导,将尊重、理解、关爱作为出发点,提供心理服务、帮助他们有效宣泄和舒缓工作、生活中产生的不良情绪,增强法官心理承受能力,更好地开展司法业务工作,确保廉洁公正司法。
同时,为了缓解心理咨询者的紧张心情,该工作室用大量色彩柔和布幔与外界隔开,给来访者营造了一份安全放松的氛围。为方便进一步深入交流沟通,工作室还分门别类地摆放了各种书籍、植物以及生活用品等,辅助来访者重建信心,激发快乐积极工作和生活的兴趣。工作室用微笑静默的耐心倾听,热情细致地向来访者悉心解答和诉讼有关问题;用换位思考入情入理的说服工作,自觉拉近与来访群众的感情距离,让苦涩的案件当事人得到心理与法理的贯通,将矛盾纠纷化解在润物无声之中,维护群众合法权益,提高司法公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