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活着真好,还要活得更好”
——失独人群的社会支持初探
改善失独家庭的生存境况,物质补偿并不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失独者真正需要的,是街道社区的关怀照顾、社会专业组织的心理慰藉,还有失独者自己的互帮互助。
失独者这个群体,是社会弱势群体中最为特殊的一类人。他们并没有身体上的残疾,但是他们的心灵却受到了极为严重的创伤。由于长期的封闭和逃避,这些边缘群体并不为人们所熟悉,很多社会上的不理解更是加剧了他们内心的痛楚。
其实,他们本身并没有错,社会上一些无端的责难和嘲讽,源于他们没有被社会公众了解和认可。解决他们生活的实际困难,特别是物质补偿以外的精神慰藉,是改善这个群体生存境况的当务之急。
记者通过走访了解到,国家、社会和失独者自身都在做着各种努力和尝试。
街道社区:竭尽所能,真心实意
街道社区作为国家社会福利政策执行的前沿阵地,是对失独人群进行国家政策关怀的直接执行者。然而,并不是所有街道社区的工作者都对这个特殊群体有深入的了解。一些仅凭主观意愿而组织策划的关怀活动,不仅收不到理想的效果,反而被失独者们批评、指责。
在北京,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街道计生办主任曾经精心组织过一次失独家庭集体出游活动,但正是那次活动的结果,让他至今懊悔不已。
当时,二三十位失独者在街道社区工作人员的陪同下,一起到公园游玩。开始大家在一起还有说有笑,好不热闹。可是就在游园的过程中,一位失独母亲看到周围的孩子们在草坪上嬉戏玩闹,顿时触景生情,毫无征兆地号啕大哭起来。
由于没有经过专业的心理干预培训,工作人员们一时手足无措,此时,负面情绪飞速扩张直至彻底爆发。在场的所有失独者无一例外地加入了痛哭的队伍,久久不能平静。一名当时参加活动的失独者对着这位计生办主任咆哮:“你们的活动我这辈子再也不会参加了!”
“失独者曾经执行了国家的政策,为国家做出了贡献,现在他们受了伤,我们就必须倾听他们心底的声音,解决他们实际的困难。”作为一名街道办事处副主任,蒋召顺调到东四街道刚满两年,也就是在这两年间的工作中,他按照区计生委和街道领导的工作要求与街道计生办的工作人员一起,对街道失独家庭现状进行了调研,与辖区内40多名失独家庭成员交往,饱尝了酸甜苦辣。最终,他成了这些失独家庭贴心的朋友和信赖的伙伴。
2013年初,东四街道计生办的工作人员对辖区的失独家庭开展了走访工作,他们发现,34户45位失独者,有一多半已经搬离了原有的住所。为了深入失独者的内心,了解他们的生存境况和实际需求,蒋召顺找到了长期致力于群体维权工作的失独者“山峰”(化名)。
最初,“山峰”同其他失独者一样对街道社区的帮扶活动充满了排斥和不解。他们把“山峰”请到了办公室中,用了整整一个下午,与他推心置腹地促膝长谈。正是这样的恳切和坦诚,打开了“山峰”的心结,他把失独者内心的诉求讲了出来。年轻的志愿者到失独者家里进行帮扶,容易勾起他们伤心的回忆,他们更愿意群体之间进行互相照应,除了后无子嗣的精神孤独,老无所养、病无可医、生活开销拮据等等,也都是失独者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自此,“山峰”成为东四街道失独人群的联络员,为失独人群依法合理争取权利付出了很多。
在东四街道社区与失独志愿者的不懈努力下,2013年8月,东四街道召开了失独家庭座谈会,辖区内的失独者几乎全员到场,街道依据失独人群的实际需求,展开了一系列的针对性活动与帮助。
2013年秋,经过街道审批同意,街道社区计生工作人员、医生,带领着40多位失独家庭成员到平谷石林峡进行观光游玩。每个社区自己带队进行游览,中午统一组织吃饭,返回的时候街道还给他们买了水果,这一切的真心实意,失独者们看在眼中,暖在心头。
这次出游,不仅促进了东四街道计生工作人员与失独人员相互联系,也使得计生工作人员发现了愿意自力更生的失独者“平哥”(化名)的诉求,在街道的帮助下,“平哥”很快办理了营业执照,做起了小本杂货店生意,生活相比以前有了很大改善。
从2013年开始,每年安排失独人员在东四松乔体检中心进行一次体检。记者在蒋召顺的工作记录本上,看到了一行行字迹工整的工作安排,其中安排失独家庭成员进行体检的时间、人数、财政支出、人均支出都写得清清楚楚。
2014年失独者的体检工作于5月25日正式展开,街道计生办和社区的同事们又要为这些“老朋友”们进行忙碌了。蒋召顺说,更高社会层面的政策法规他无力左右,只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最大限度地去帮助他们,但是只要做,就要全心全意去做。
社会组织:用专业的力量去改变
谈到非营利的社会福利组织,很多失独者都有着十分抵触的情绪。过往众多的形式主义作秀与虎头蛇尾的骗局,一次又一次地伤害着他们原本已经支离破碎的心。
记者从多位失独者口中了解到,国内曾有某个基金会组织打着“关爱失独母亲”的旗号募捐了百万善款,失独母亲们作为主角参与其中,被当作公众舆论的消费品摆上了舞台,却最终没有得到什么实质性回报。一场用善款举办的“失独母亲”音乐会,一盒公益捐赠的帽子手套,就是整个公益活动的全部福利。这些外人看来的“恩惠福利”,不仅没有让她们感受到来自社会和团体的关爱,反而产生了对“社会非营利组织”的怀疑和猜忌。
与一些打着公益旗号搞品牌宣传的社会组织不同,红枫妇女心理咨询中心在失独人群中的口碑很好。这个成立于1988年的社会非营利组织,从2012年开始关注失独家庭这个特殊人群。年轻的心理咨询师姜莹,用自己的双肩挑起了关爱失独者项目的重担。
作为一个专业的心理工作者,她知道这些失去自己唯一精神支柱的家长面临着严重的精神困扰,姜莹告诉记者,这些失独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要远远低于正常人,没有任何人能够真正地从这个困境中完全解脱出来,即使十几年的时间,也无法完全抚平他们心中的伤疤。
为了更清楚地了解失独群体的生存境况,姜莹和她的团队开始对失独家庭进行走访,而每一次参与走访调查,对她来说都是一次人生的洗礼。随着调查走访的深入开展,越来越多的失独者浮出了水面。
失独者张女士原来在城区居住,有一个幸福的三口之家。十几年前,丈夫和独子接连因病去世,导致了整个和睦的家庭随之破裂。张女士的弟弟不顾亲情的纽带,强行霸占了她家的房屋。一方面是迫于无奈,一方面是逃避伤心,张女士从城区搬到了通州农村,栖身在一间不到20平方米的小平房中,她时常妄加自责,迷信自己受到了命运的报复。
姜莹和她的同事们来到张女士家的时候,原本已经有思想准备的他们一次又一次地被眼前的景象震惊。张女士从床头抽出来一根铁棍,其中的一端已经被磨成锋利尖锐的刺。张女士对姜莹说,她曾经计划要去杀人然后自杀,要不是得到这个信息的几位网友及时开车到她家做工作,可能就走了极端。这样扭曲的心灵,深深触动了姜莹,她立志一定要改善这些失独者的生存境况。
依靠着红枫的平台,姜莹和十余名专业心理咨询师组织了很多次针对失独者的集中培训。令她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在西山书院进行的第一次活动。那是2013年11月,她组织了28名失独者进行了一次为期3天的集中心理服务活动。第一天组织的相互熟悉的小游戏,还讲了一些有意义的小故事让他们非常愉快。但是第二天的下午出现了情况,根据课程安排,需要让失独者再次面对“孩子”这个他们一生都在逃避的话题。在座的失独家长们再也无法抑制住内心的压抑,女士直接抱头痛哭,几位男士则非常生气地破门而出,围着姜莹大声理论:“你们怎么可以这样?”
一度面临失控的场面开始让姜莹心里有些担心,但是专业从事心理工作的她,知道这样的工作最终会得到他们的理解,在十余位老师的耐心陪伴和照顾中,失独家长们又回到了教室,完成了之后的心理慰藉课程。
在为期3天的培训结束之后,失独者们内心的疙瘩或多或少地解开了一些。他们再次拍了合影,与刚来时候不同,每个人的脸上似乎都有了光泽。离别之际,看着失独者捧着鲜花,眼角挂着激动的泪水,姜莹心里的石头终于落了地。她告诉失独的家长们:“你们每个人能够有新的希望继续生活下去,这就是对我们工作最大的鼓励。”
失独者志愿群:助人,自助
在失独家庭的相互联络中,有一个现象不容忽视,那就是失独者自己扮演志愿者角色的互联网互动。与普通的志愿者不同,失独者参与的关心照顾活动,能够更好地得到被助者的理解和感动,也更容易产生效果。
周湘亨是“失独者阳光联谊群”QQ群的群主,作为失独者,经历了漫漫16年的心理斗争,她现在已经可以比较坦然地面对新生活了。她从6年前开始参与失独互联网交流,两年前组建了相互关心照顾的QQ群。旨在让年轻的失独者有机会照顾年老的,已经能够正常面对生活的,开导刚刚成为失独者的。
翻看着周湘亨的聊天记录,记者看到了这个群体的另一面,除了对外人的冷漠与封闭之外,他们相互之间也有鼓励、支持和开导。除了在网上的聊天,他们更多的是需要走出来,通过转移注意力来排解压力和痛楚。
两年来,周湘亨前前后后在群里组织过很多活动,特别是每年的春节、中秋等合家团圆的节日,她就一定要组织群里的大伙出来。她说,独自闷在家里是会出事的,一定要大伙一起“抱团取暖”。
尽管失独家庭的经济情况不是非常富裕,但是周湘亨依然竭尽全力在控制开销的情况下,组织大家更多地出来活动。仅今年半年时间,他们就组织了10次活动,每次活动都是大家平摊费用,还有些是公益组织赞助的。
说到活动,周湘亨谈起了一次让她特别难忘的经历。去年她与很多群友一起参加上庄水库的一个养生讲座活动,活动结束后大家提议去吃汆花鲢,这时候有个网友说有事提前先走了。周湘亨当时并没有在意,等回到家才反应过来,从上庄水库回城里要两三个小时的路程,她为什么不吃饭呢?经过了解,周湘亨才知道她失独之后患上了乳腺癌,为了治病欠了很多债,平时活动她都因为经济拮据不愿意参加,也不舍得掏几十块钱在外面吃。这件事让作为群主的周湘亨久久不能忘怀,后来每次有帮扶的福利活动,周湘亨都惦记着她。
就在记者采访周湘亨的前两天,她还组织群里朋友去看望一户在东城区居住刚刚失去孩子的失独家庭,临走的时候每人还给他们留了100块钱。谈到这些,周湘亨淡淡地说了一句:“我们都是一样的,能帮就帮吧,聊了一下午,他们的心情就比之前好多了。”
周湘亨说,作为失独者成员,他们最了解刚刚失去孩子时父母的心情,也最清楚迫切的需求。他们希望政府能够建立一个专门为失独人群服务的敬老院,与一般社会养老院区别开来,给他们这些失独人群找到“同命人”的平台,可以相互倾诉,没有歧视和不解,这样才能更好地让他们从封闭的世界中走出来。
据记者了解,像周湘亨这样的QQ群网上还有很多很多,他们从一个失独者,变成了相互帮扶的志愿者,不仅需要强大的内心力量,更需要过人的人格品质。尽管现在这样的群体还得不到任何的资助,活动只能由成员自费承担,可是周湘亨说,能够感受到这样的群体得到越来越多失独者的认可,也是值得欣慰的。互帮互助,走出生活阴影,开始新的人生,不仅是他们的愿望,也是全社会共同的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