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版文章标题:
消失的北京地名
那些无处安放的历史
孟素珍老人当年从家中带走了一块老隔扇门板,这是她从北京城旧居里带出的唯一物件。
同样,在那些研究北京历史的学者们眼中,胡同以及它们消失的名字也令人印象深刻。
已故的我国著名考古学泰斗徐苹芳曾经说过,北京的胡同不仅仅是一条普通的胡同,它更是一条有800年历史的文物,甚至是活着的北京古城。
北京大学考古学教授杭侃告诉记者,其实,北京的胡同是北京城市建设中十分完整的细胞结构。
他向记者展示了三张地图,分别是:元大都图、明北京图、清北京图。
在这三张历经数百年北京变迁的图纸中清晰地显示,虽然三个朝代里皇家宫阙建设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北京的中轴线始终没有变。
“其实,北京历经三个朝代,街道依然是元大都定下的九经九纬纵横18条道路,胡同作为元大都的基本建筑单元也一直没有变,它们在长安街以北整齐地排列着,东西两道城门之间,平等布置着22条东西向平行的胡同,胡同之间的距离是相等的,都是79米,靠大街的头一条胡同宽一点,达100米。这条规律就如同音乐的主旋律一样,在长安街以北的旧城内反复出现。”杭侃说,“而现在,这样的结构被现代化的北京一点点蚕食了。”
每一条胡同都有一个它自己的文化,每一条街都有它自己的韵味,当一个又一个细胞破灭,一条又一条胡同和它们名字的消失,便是800年古都的死亡。”杭侃忧虑地说。
其实,不只是孟端胡同,在它周边的区域里随着城市的建设,诸如大盆胡同、小盆胡同、武定胡同等几十条胡同,也都一起消失在现代化的北京之中。
“北京的文化保护不仅仅是某个著名胡同的保护,现在面临的现实情况是,北京的古地名以及文化在成片地消失。”杭侃告诉记者。
记者在孟素珍家看到了她当年从家中带走的老隔扇门板,这是她从北京城旧居里带出的唯一物件。
现如今这扇门板摆在孟素珍老人不到80平方米的家中,显得是那么突兀。
“我还是喜欢四合院的感觉,楼房其实真是住不惯。我习惯了,门口常常有叫卖声,其实一点也不让人觉得吵闹,习惯了每天去公共厕所也不是那么令人烦心。”孟素珍说,“之所以我现在还将这门板摆在家中,因为我看到它就像看到了胡同里的家一样。”
或许在这些老北京人的记忆里,最鲜活的还是在胡同里“磨剪子戗菜刀”的叫卖声以及闷热夏天的凉棚和那不知疲倦狂吠的老狗。
而如今,对于他们来说除了记忆还是记忆,消失的胡同以及它们的名字所承载的百年历史似乎变得越来越无处安放。
孟素珍老人当年从家中带走了一块老隔扇门板,这是她从北京城旧居里带出的唯一物件。
同样,在那些研究北京历史的学者们眼中,胡同以及它们消失的名字也令人印象深刻。
已故的我国著名考古学泰斗徐苹芳曾经说过,北京的胡同不仅仅是一条普通的胡同,它更是一条有800年历史的文物,甚至是活着的北京古城。
北京大学考古学教授杭侃告诉记者,其实,北京的胡同是北京城市建设中十分完整的细胞结构。
他向记者展示了三张地图,分别是:元大都图、明北京图、清北京图。
在这三张历经数百年北京变迁的图纸中清晰地显示,虽然三个朝代里皇家宫阙建设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北京的中轴线始终没有变。
“其实,北京历经三个朝代,街道依然是元大都定下的九经九纬纵横18条道路,胡同作为元大都的基本建筑单元也一直没有变,它们在长安街以北整齐地排列着,东西两道城门之间,平等布置着22条东西向平行的胡同,胡同之间的距离是相等的,都是79米,靠大街的头一条胡同宽一点,达100米。这条规律就如同音乐的主旋律一样,在长安街以北的旧城内反复出现。”杭侃说,“而现在,这样的结构被现代化的北京一点点蚕食了。”
每一条胡同都有一个它自己的文化,每一条街都有它自己的韵味,当一个又一个细胞破灭,一条又一条胡同和它们名字的消失,便是800年古都的死亡。”杭侃忧虑地说。
其实,不只是孟端胡同,在它周边的区域里随着城市的建设,诸如大盆胡同、小盆胡同、武定胡同等几十条胡同,也都一起消失在现代化的北京之中。
“北京的文化保护不仅仅是某个著名胡同的保护,现在面临的现实情况是,北京的古地名以及文化在成片地消失。”杭侃告诉记者。
记者在孟素珍家看到了她当年从家中带走的老隔扇门板,这是她从北京城旧居里带出的唯一物件。
现如今这扇门板摆在孟素珍老人不到80平方米的家中,显得是那么突兀。
“我还是喜欢四合院的感觉,楼房其实真是住不惯。我习惯了,门口常常有叫卖声,其实一点也不让人觉得吵闹,习惯了每天去公共厕所也不是那么令人烦心。”孟素珍说,“之所以我现在还将这门板摆在家中,因为我看到它就像看到了胡同里的家一样。”
或许在这些老北京人的记忆里,最鲜活的还是在胡同里“磨剪子戗菜刀”的叫卖声以及闷热夏天的凉棚和那不知疲倦狂吠的老狗。
而如今,对于他们来说除了记忆还是记忆,消失的胡同以及它们的名字所承载的百年历史似乎变得越来越无处安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