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以学术为业做学者——专访东南大学法学院院长刘艳红
日前,第七届“全国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颁奖仪式在北京举行。东南大学法学院院长刘艳红成为此次“十杰”之一,同时也是我国刑法学界历届入选者中唯一获此殊荣的女性学者。近日,民主与法制社记者在东南大学法学院对刘艳红进行了专访。
“以学术为业”的人生志向
1992年,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时为中南政法学院)本科毕业的刘艳红留校成为一名老师,随后又攻读了硕士研究生。不过,对于刘艳红来说,直到1998年考入北京大学法学院攻读法学博士学位,她才真正明白学术是什么。
“在那个过程里,我觉得自己实现了一种涅槃,从以前不知道什么叫学术,到毕业时彻底明白自己要干什么,真正实现了从一个读书者向学术追随者的转身。”刘艳红说,3年半的博士读完,她给自己立下了以学术为业的目标。
在她看来,做一个以学术为业的学者与读书和写文章都不是一个概念。“很多人认为读了博士甚至博士后就一定是在做学术了,我觉得不是;也有很多人认为发了很多文章就是做学术了,我认为也不是。”刘艳红说。
在刘艳红心里,学术是一块纯净无比的芳草地,追求学术的过程能够让人完全沉浸其中,不会在意其他的事。这也是她认为的学术最大的乐趣所在,“无论收获与否,收获了什么,都不会影响对学术的热爱,我觉得拥有这种精神的人,哪怕没有一篇文章发表,他也是一个学者,哪怕没有读过博士,也仍是个学者。”刘艳红说。
刘艳红身上,有着典型湖北武汉女子的性格:泼辣、执著,一旦认定了目标,就会全身心地投入。她告诉记者,“木秀于林不惧风吹,行高于世无谓挑战”正是自己真实的写照。但她也明白,这样的性格容易显得清高和特立独行。
“随着年龄的不断成长,就会慢慢领悟出,别人怎么看你都没关系,坚持做好自己,最终都会赢得大家的认可。”刘艳红说。
在执著追求学术的过程中,刘艳红最大的收获就是不断发掘自己的潜能,去接受一个又一个挑战。“学者最大的贡献是什么?有时候很难定论。”刘艳红认为,目前社会中有些功利因素在里面,学者和社会之间有一道无形的隔膜,当下的时代缺少真正的思想家和承前启后的学者,“我最希望自己能达到这样的境界,但我也知道想要做到这一点非常困难,那么就努力做一个传承者、推进者,这也是我最想做的。”
“潜心做学术能够对人的思想境界有所提升,能够让人沉下心来,不再浮躁。当我在书房忙碌的时候,我的心里是得到滋养的。虽然很苦,但是收获也大,最重要的是能够以安静的心去看社会,不至于被浮躁的人群裹挟着往前走,以至于失去自我。”刘艳红说,如果再有重新选择的机会,她仍然会义无反顾地选择这条学术道路。
“喜悦已经在通往喜悦
的路上都蒸发了”
精益求精,不断创新,这是刘艳红在学术道路上对自己的要求。如何在刑法学研究上有自己的独特思路,如何从学术上进行创新,写出别人没有写过的问题,对别人写过的问题如何写出新的思路和观点,是她考虑最多的问题。
《实质刑法观》是刘艳红的代表性研究成果,书中系统论述了实质刑法的立场与基本含义,核心命题则是实质刑法解释论与实质犯罪论。2013年,该书获得第六届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也是江苏省在历届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中获得的首项法学类成果一等奖。
此外,刘艳红还曾先后获得第十二届“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江苏省第二届“法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教育部第六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2013年入选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第二层次“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江苏省第三届优秀青年法学家等众多荣誉。
尽管获得了众多荣誉,但刘艳红并不为之沉溺,甚至还有些“健忘”。“借用一句话:喜悦已经在通往喜悦的路上都蒸发了。追求的过程是最美的,当得到的时候其实已经体会不到喜悦了。”刘艳红说,她对待荣誉的态度就是在没有得到的时候会为之而努力,一旦得到,很快就会淡忘。
“这样的好处,就是不会总想着自己获得了多少荣誉,不会觉得自己有多了不起。我觉得过去只代表过去,不代表人可以一直活在成就上。”刘艳红认为,“健忘”并不是件坏事,可以使自己一直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
曾经有个时期,刘艳红对追求荣誉并不放在心上,最看重的是自己写的文章是否有人看,话题是否有人关心。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她转变了观念。
“后来我发现,像我们这样的学者,如果想发出更多的声音,真正做到影响社会,推动社会进步,还需要有一定的荣誉来吸引大众的目光。人们并不认识你的时候,首先会从你所获得的荣誉来了解你,然后才会接近你。从这个角度来说,荣誉是件好事,可以提高知名度和大众认可度,可以有更多的机会去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刘艳红说。
“能拥有自己的事业伴侣
非常幸运”
提起刘艳红,总会有另外一个名字与之相伴,那就是她的丈夫周佑勇。值得一提的是,作为东南大学法学院前院长的周佑勇,2010年曾获第六届“全国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称号。夫妻双双成为“十杰”,成就了一段学界佳话,而在私下,“神雕侠侣”的美称早已传遍了校园。
刘艳红和周佑勇的爱情早在学生时代就开始生根发芽。两人从同学一路走来,生活上相互关心,事业上相互扶持,一直恩爱有加。在刘艳红看来,能获得今天的成绩,与周佑勇的帮助有很大的关系。
“生活的伴侣可能每个人都会有,但是事业的伴侣并不是每个人都能遇到。我遇到周佑勇,非常幸运。”谈起家庭,刘艳红脸上露出了小女人的幸福表情。
“生活在这样一个家庭里,对我的学术和事业都非常有帮助。在我沉不下心来的时候他鼓励我,在我难过哭泣的时候他安慰我开导我。我们有共同的学术兴趣和追求,经常会探讨学术上、工作中遇到的一些问题,不会出现没话说的状态。”刘艳红对周佑勇充满了感激。
在学术上取得众多成果的同时,刘艳红对家庭的照顾一点也没有变少。不工作的时候她会在家看看书;周末会尽量创造机会与家人一同外出游玩;不论多忙,在家吃的每顿饭她都会亲自下厨,只因家人爱吃。“寒暑假我会把工作尽量推掉,或是延后再做,利用假期好好陪伴家人,这也是我最放松的时间。”刘艳红说。
在丈夫周佑勇心里,刘艳红就是他的女神。“事业上专精博学创新,生活中有着女性天性中柔美的一面,精神上又能和我共鸣,对我有着无穷的吸引力。”提及妻子,周佑勇不由得赞美。
他人眼中的完美榜样
在记者对刘艳红亲友的采访过程中,“榜样”是被提及最多的一个词汇。东南大学法学院副院长高歌对刘艳红赞不绝口:“她不仅自己在学术上非常突出,同时也把东南大学整个科研团队培养起来了,有她在,我们的班子非常团结,很有向心力,她是一个非常好的榜样。”
东南大学法学院党委书记孟红告诉记者,同样身为女人,刘艳红在工作与家庭之间的平衡非常令人佩服。“在学校要做老师,在家里要为人妻为人母,多重角色的平衡做起来是很有难度的,她却做得非常好。她给我最大的感触是,不论年龄如何增长,始终充满朝气和活力,愿意接受挑战,这非常难得。”孟红认为,刘艳红给广大女性树立了一个非常好的榜样。
作为刘艳红的学生,欧阳本祺已经毕业多年,但提及老师刘艳红,他仍然心怀感激。“她这么多年来对学术的追求是非常让人佩服的,她求真的态度、知识的渊博和创新的能力,都是值得学生去认真学习的。”欧阳本祺说,能遇到这样的好老师,他感到非常幸运和荣幸。
今年马上要毕业的杨柳是同门中年龄最大的师兄,他告诉记者,同学们私下里聊天时,都表示非常喜爱刘艳红老师。“入校的时候了解我们的家庭情况,对我们关心,毕业时候又帮我们考虑工作,作为他的学生感觉非常温暖。”
面对众多赞美,刘艳红在开心的同时又异常冷静。她希望能够通过自己在学术上的追求,一方面为周围的人,尤其是女性,展示一种做学术的可能的路径。另一方面,通过她的理论研究,能够激起刑法学界更多的争鸣和辩论。
“在法治层面来讲,个人的作用很难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但一定需要很多像我一样的学者,最终形成一股比较强大的学术的力量,推动中国法治事业的建设。”刘艳红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