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查,以地名之名
歌曲《北京一夜》是KTV中的热播歌曲,歌词中那句“不敢在午夜问路,怕走到了百花深处”不知触动多少都市人内心的柔软处,然而几乎没有人知道,句中的“百花深处”其实是双关语,其本意是老北京的一条胡同名称。
不得不承认,在北京从平房院落到高楼大厦的改建中,许多和“百花深处”一样的地名逐渐被人们遗忘和弃用。
虽然同属于“姓名”范畴,但是人们对地名的重视远远不及对人名和商号;虽然同属于全国性普查,但地名普查所获关注也不如人口普查和经济普查。有一个事实可以佐证和说明这一点,1979年至1986年,我国组织开展了第一次全国地名普查,此后一直没有进行过全国地名普查,尽管我国地名情况早已发生了变化。35年之后的2014年4月,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终于展开。
全国地名普查之所以被“冷落”,用中国地名委员会研究员商伟凡的话说,是因为地名工作“不死人”“不挣钱”“不惹事”,如果没有重大事件谁也想不起来。然而,地名普查却绝非不重要。地名反映了国家的领土主权和民族尊严,反映了国家内政、外交政策以及民族历史和文化,所以查明地名基本情况、规范地理实体命名和地名标志设置,对内政、外交政策均有重要意义。
因此,1972年,当我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刚刚获得恢复,时任联合国秘书长库尔特·瓦尔德海姆就致信我国政府,请求中国派代表出席1972年召开的联合国地名标准化会议。但是当时我国受“文革”影响,此项工作无法进行,直到1977年8月,第三届联合国地名标准化会议方才通过我国代表团提出的方案。同年,中国地名委员会成立,在发现原有地名信息不足以适应发展形势之后,第一次全国地名普查在1979年正式展开。
35年过去,我国城市快速发展,市、县合并及拆分愈加频繁,行政规划不断变化,经济利益也催生了改名热潮,我国各地的地名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今年4月15日,全国第二次地名普查暨加强和改善地名管理电视电话会议公布,从第一次地名普查结束以来,我国已有6万多个乡镇名和40多万个建制村名被废弃。
一方面,我们怀念那些被弃用的深具历史文化含义的地名;一方面,我们尴尬地面对知名地名被过度商业开发的窘境。自21世纪初,知名地名仿佛一夜之间成为企业争夺的商标资源,数家企业争抢一个“地名商标”的法律纠纷屡次出现。
我们究竟该如何使用和保护“地名”?至今,规范地名管理、进行地名立法已得到广泛呼吁,而这些工作的前提就是准确和完备的全国地名普查数据。如今,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数据的分析工作已经展开,地名工作者希望将地名普查制度化。
如果说用测绘的方式丈量国土是了解国情的基本方式,那么以社会调查的方式了解地名情况也具有同样的意义。
尺量疆域,普查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