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鹏:有音乐的人生,做检察官也精彩
他是一名文艺青年,师从我国著名声乐教育家、钱学森夫人蒋英教授学习钢琴10年。中国政法大学毕业后,他剪掉自己的长发,哼着巴赫的曲子毅然走进北京市检察院第一分院,成为了一名检察官。他就是赵鹏,今年33岁。
按理说,中国政法大学毕业生走上检察官岗位是理所当然的。但在同学们眼里,赵鹏是一个自由浪漫的文艺小青年,检察院根本不适合他,“只要在检察院待半年,要么就是辞职、被开除,要么就变精神病了。”这是同学赠送给他的预言。
“没有人比你自己更了解自己!”赵鹏应对大多数质疑如此反击。他认为,弹琴和做检察官没有什么不可调和的矛盾。相反,只要有音乐随行,做检察官也精彩。
打开死刑犯心灵之门
赵鹏的家里布置得古色古香,一幅《圣母怜子图》油画在橘色灯光下显得更为温润,古典家具、金色框镜仿佛让时间的指针停在了欧洲的18世纪。不过,赵鹏轻灵的手指在钢琴上的飞舞、在竖琴上的弹拨让这间房充满了朝气与灵气。
赵鹏家里收藏了许多古典音乐唱片,其中一首咏叹调《晚风轻拂树林》让他记忆尤深,“多么温和的西风,傍晚的风是多么轻柔……”这是一名死刑犯临刑前最爱听的曲子。
2007年冬,赵鹏承办了一起故意杀人案。作为北京市检察院第一分院二审监督处的检察官,他需要在二审时提讯一名犯罪嫌疑人王某。一审期间,29岁的王某已交代犯罪基本事实:他曾经是一名钳工,相恋7年的女友总嫌他没钱,于是提出分手。王某怒极,用一把大改锥扎进女友的太阳穴。
面对赵鹏的提讯,王某显得焦躁不安,但求一死的他对赵鹏的问话置之不理,问得烦了就说,“和上次说的一样”,或索性说不记得了。
赵鹏看到年轻的王某对他不理不睬,于是逼问:“你用这么残忍的手段将女朋友杀死,难道不做噩梦吗?”
王某缓缓抬起头,“当然梦得到,但不是噩梦。”
“不是噩梦,就应该是你和女友一起度过的快乐时光,对吗?”赵鹏追问。
王某呢喃着:“是啊,她喜欢电影,我记得和她去看过一部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一个冤枉入狱的犯人不惜违反监规,去广播室里偷偷放了一首歌,那首歌把所有罪犯都感动了。女朋友想找那首歌,可我认识的人都不知道那首歌叫什么名字?你知道吗?”
一直对古典音乐痴迷的赵鹏马上想到了,王某所说的那首歌是莫扎特名作《费加罗的婚礼》中二重唱咏叹调《晚风轻拂树林》。
可惜,在赵鹏随身携带的几张钢琴曲和交响乐的光碟中,没有找到《晚风轻拂树林》。于是,他挑选了《费加罗的婚礼》中另一首女高音歌曲《美丽时刻即将来临》,播放给王某听。
播放中,王某安静了下来,默默地坐在赵鹏的对面。“当听到最高音时他泪流满面,焦躁的情绪也得到了释放和平缓。”
曲毕,王某交代犯罪的所有过程。他告诉赵鹏,“如果被判死刑,我希望能再听一次《晚风轻拂树林》。”
数日后,赵鹏又来到看守所,他带来了《晚风轻拂树林》。就在王某被执行死刑的两天后,赵鹏收到了他临刑前夜写下的信:“尊敬的赵检察官,感谢你,在我临死前让我再次听到了那首无数次出现在我梦中的歌曲,我带走的仍是最初那美好的感觉。谢谢你愿意和我交谈,永别……”
从这次提讯开始,赵鹏突然发现自己热衷的古典音乐还有这么神奇和美妙的作用。此后,他在电脑中存放了许多能舒缓情绪的音乐,并在有需要的时候用音乐帮助自己和犯罪嫌疑人进行心灵的沟通。
贝多芬的《热情奏鸣曲》,是赵鹏播放次数最多的曲子。它诉说着人生的苦难,虽终将走向死亡,但之前的抗争,足以揭示人类生命的伟大。“恒定的主旋律让人感觉有一股力量,推动着你走向光明和胜利。”赵鹏说。
“那些被限制人身自由的群体中,生活往往较为单调,难以接触到外界的信息,情绪往往处于崩溃的边缘。”赵鹏分析说,“所以,那些轻快、嘈杂的流行音乐不大适合放给他们听,我选择的都是些舒缓情绪的古典音乐。”
不过,音乐也不是万能的灵丹。赵鹏只是想在这些被告人情绪烦躁、即将面临刑罚之前给他们听一听,用音乐打开他们的心灵。
音乐让检察官变得更轻松
当初学习钢琴时,就有很多人建议赵鹏走音乐之路,成为像郎朗、李云迪似的人物。“我热爱钢琴,热爱音乐,但我从没设想自己一定要成为钢琴家,以音乐为事业,不过我相信它会伴我终生。”赵鹏说。
周围的亲朋好友都质疑:一个能吹拉弹唱的小伙子为什么会选择当检察官呢?
面对众多质疑,赵鹏反问:“你怎么知道我这种性格的人就不适合做公诉人?为什么喜欢音乐就不能当检察官呢?为什么总要给我们的生活套用很多固有的模式呢?”
在2003年赵鹏踏入北京市检察院第一分院工作时,其“上司”二审监督处处长庄伟也觉得这个小伙子与检察官完全“不搭调”:说话羞涩腼腆,秀气得像个女孩子。
2007年的一天,赵鹏被批评“根本就不会写文章”。伤心难过之后,赵鹏向清华大学教授张建伟请教,张建伟没有为他指点迷津,而是要求“每天精读10页书,每年写20万字,坚持3年”。
从此,赵鹏开始每两个月读一本专著。除此之外,赵鹏充分利用微博平台,将精心挑选争议较大的案例编辑成140字的“微案例”,以锻炼自己的文字能力。后来他才发现,网友们非常关注这样的“微案例”,两年之内吸引了15万余名粉丝的参与。他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传播了法治理念和法律精神,其微博平台还成为北京市检察院第一分院向社会普法的新阵地。
赵鹏对自己意见的坚持,也是有名的。
一次,赵鹏想用最高人民法院公布的量刑公式准确计算被告人的刑期,检察长高保京听闻后,问道:“你是会计吗?法律是可以通过计算就能获得准确结论的实验科学吗?”
赵鹏放开胆子和检察长辩论:“是,至少法学可以向着更为精确的方向发展。”其实,让检察长对这个小伙子刮目相看的并不是这次辩论,而是赵鹏不管被骂得有多惨,他都将整个辩论的过程全部敲成文字记录下来。
2012年,赵鹏代表北京市在全国检察机关优秀公诉人电视辩论赛中获得第一名,朋友们问他辩论水平是如何提高的,他笑着说:“因为检察长是我的陪练。”
从检10年来,赵鹏每天过得并不轻松,面对形形色色的刑事案件,忙碌而沉重。音乐对于他来说,最大的作用就是让他生活得更轻松、更纯粹一些。
“我们的工作无论如何谈不上轻松,不会让人觉得很开心,所以我让它来调节一下心情,做到心理健康。”赵鹏说,音乐给他另外的一个作用就是,做任何事情一定要保持一种信仰。开始做检察官时,“虽然有很多弱点,但是必须相信,把今天的弱点变成明天的强项,这是一个非常激动人心的过程。”他真正见证了自己化蛹为蝶的蜕变。
有一天,赵鹏告诉自己的上司庄伟,他的梦想就是成为中国最优秀的公诉人,“如果有一天你们不让我办案了,我真的不知道生活的重心会在哪里。”
赵鹏家里的相册中还留有他大学时的照片,那时的他留着长发,文艺范儿十足。做了10年的检察官后,他的脸庞早已褪去了青涩与稚嫩,多添了几分自信的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