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静思中顿悟

  蓦然回首,往事如烟。我曾经拥有的天真、思辨,早已被世俗蒙蔽,不见当初的憧憬与梦想。

  年少时,我热爱科学,喜欢运动,迷恋诗词和音乐。但我兴趣太多,目标分散,常常面临多种选择,以至于后来养成了随波逐流的习惯。

  反思走过的30多年,我许多时候都沉浸在不着边际的幻想中,从未大胆迈出第一步,更遑论追逐梦想了。于是,那些曾经让人热血沸腾的画面,永远只是我聊以自慰的海市蜃楼。

  入狱以后,我猛然醒悟,就像余秋雨在《宁古塔》中揣度古代被流放的文人自我觉醒一样:“我,总要做一点别人不能替代的事情吧?总要有些高于捡野菜、拾马粪、烧炭的行为吧?”

  于是,我重新给自己定位,希望借此磨砺,填补人格上的残缺,奠定重新起航的基础。经过思考,我发现自己渴望生命的圆满,即追求物质与精神的平衡。

  过去,我将物质享受作为梦想忙碌地追逐着,很少停下来反思生命的意义,久而久之,精神世界变成了荒芜的沙漠。

  正是这种缺少精神和人格力量支撑的盲目追逐,使我最终步入了黑暗的深渊——犯罪入狱。现在回想起来,那时候我以为自己是物质主宰,其实不过是物质的奴隶罢了。

  如今,我要冲破这物质奴役的枷锁,积极改造,努力进取,弥补残缺的人格,以精神的追求抵抗物质的诱惑,在追求精神世界的“修炼”中,把握精神与物质的平衡。

  另外,我追求的生命圆满也是得失之间的豁达,即放下过多的欲望包袱,轻装简行,不再执迷于“得”,顺势而为。柏杨在《越帮越忙集·悔棋·回棋》中写道:“中国人轻视努力而崇拜成功。”在得失之间,无非是结果的对比,但往往过程比结果影响更深远,更有意义。生命本身不就是一个过程吗?

  我追求的生命圆满也是思想的充盈与分享。空虚犹如黑洞,需要充盈填充与否定;分享在于重新体悟、教育、教化,即追求独善其身的同时,也不忘兼济天下。

  这些平衡、豁达与分享,是我走向新生的动力,也是我人格重塑的重要基石。我相信,只要坚持不懈地努力,在从高墙中走出时,就一定会获得重新起航的力量。监狱中的改造生活,也因为曾经“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的凤凰涅槃,更有价值与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