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华坪观音岩水电站移民的春天
如今,华坪县的移民搬迁安置工作已接近尾声,和尹兴树、朱由红一样,越来越多的移民已重新找到了新的生活方式,初步尝到了变身城市居民的“甜头”。
一个小山包上,两百多栋刚落成的小洋房在山坡上呈马蹄状排列,村中两棵盛开的攀枝花,把移民新村映得一片火红。
这是云南省丽江市华坪县中心镇河西村移民安置点的景象。
华坪县涉及观音岩水电站开发建设的移民共计1438人,这些祖祖辈辈生活在大山深处的傣族、傈僳族、纳西族、彝族同胞,为了支持国家建设,在当地党委政府的关怀下,正逐步完成由农民到市民的蜕变。随着电站即将关闸蓄水,最后一批搬迁到移民新村的移民,在新居里高兴地度过了2014年春节。
几位村民正悠闲地坐在球场边抽着旱烟唠着嗑。一只刚满月的小羊羔紧紧跟在主人的身旁,主人走到哪里它就跟到哪里,对家禽的驯养,是移民新村村民初到城里仍未完全遗忘的山里人特有的习俗。
满头大汗的尹兴树刚送水归来。快到吃中午饭的时间了,尹兴树骑着电动自行车,一只空桶放在脚踏板上,一眼就能认出他是一位专职送水的师傅。
早在三年前,尹兴树就积极响应华坪县委县政府的号召,支持观音岩电站的建设,由此获得了华坪县移民开发局90多万元的补助资金。
尹兴树拿出其中的40多万修建了一栋两层半高的楼房,开起了商店和送水站。“自己送桶装水的收入每月3000元左右,加上儿子打工每月能领到手的2000多元,解决家中五口人的基本生活已经没问题了。”尹兴树告诉记者。
同样是第一批进驻柑桔场移民安置点的移民,和尹兴树家稍有不同的是,移民朱由红家人口要多些。
“我家七口人,移民补偿金和安置费不算高,在村中属中等水平,接近100万,单建房就花了70万左右。大孙子刚上小学,选的是城里最好的一小,早餐、学费、书本费国家都包了,孩子再也不用跑十几里地上学了。原来子女们来城里打工,除去吃住和回家的车旅费,几经折腾剩不下几个钱,如今挣多少、落多少……”打开话闸子的朱由红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华坪县移民局的田先生给老朱家算了一笔账:他们全家每个月的补贴有2100元,每年还有4200元的移民发展补助。大儿子夫妻俩在城里打工,一个月的收入有2600元,小儿子小两口,一个月也有2500元左右,二老一个月也能收入1000多元,家里一个月总收入就接近9000。要是在从大山里迁出之前,大多数村民想都不敢想的。
如今,华坪县的移民搬迁安置工作已接近尾声,和尹兴树、朱由红一样,越来越多的移民已重新找到了新的生活方式,初步尝到了变身城市居民的“甜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