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五项能力提升 锻造高素质法院队伍

  推进审判工作现代化,基础在队伍,根本在能力。《中共中央关于加强新时代审判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一体推进法院队伍政治素质、业务素质、职业道德素质建设,着力提升过硬政治能力、公正司法能力、依法履职能力、审判管理能力、狠抓落实能力。”人民法院要坚持实战实用实效导向,通过实施精细化教育培训和常态化岗位练兵,切实提升做好新时代审判工作的能力水平,更好担负起以审判工作现代化支撑和服务保障中国式现代化的职责使命。


  锤炼过硬政治能力,坚持党对法院工作的绝对领导

  一要提升政治理论素养。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之魂,要深学细悟习近平法治思想,严格落实“第一议题”制度,通过以上率下“领学”、全面覆盖“研学”、红色观展“活学”等形式,全面把握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以理论上的清醒确保政治上的坚定。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自觉抵制西方错误思潮侵蚀,维护司法领域意识形态安全。要把学习贯彻《中国共产党政法工作条例》抓在日常、严在经常,严格执行重大事项请示报告制度,紧紧依靠党委领导解决问题、凝聚合力,确保司法审判工作政治方向始终坚定、正确。

  二要增强为民宗旨意识。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群众史观,站稳人民立场,牢记“感受到公平正义”的主体是人民群众,始终“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的这一面”。要传承红色基因,弘扬人民司法优良传统,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创新“马锡五审判方式”,切实打通司法服务人民群众的“最后一公里”。要有计划地安排新入职干警、新入额法官到诉服信访、审执一线、基层法庭等关键岗位辗转历练,习得群众语言、倾听群众诉求、增进群众感情,以“如我在诉”意识办好群众身边“小案”,不断提升司法公信力,厚植党的执政根基。

  三要提升服务大局能力。在当前外部环境异常复杂严峻、国内改革发展任务十分繁重的背景下,人民法院要善于将主责主业融入国家、社会治理大局,找准执法办案与辖区发展战略的结合点,通过审判执行工作维护经济秩序,增强市场活力,满足发展需求。要增强见微知著能力,善于运用司法大数据,科学研判海量案件中潜在的风险隐患,通过司法建议、审判白皮书等形式,建立常态化诉情信息反馈机制,更好服务党委政府决策部署、源头防控。


  夯实公正司法能力,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一要强化业务培训,提升履职本领。针对当前法院队伍呈现的“年轻化”“断层化”特点,要坚持靶向施训,建立健全覆盖不同层级、不同岗位、不同专业领域的需求清单,做到缺什么补什么,确保培训内容直击痛点、解渴管用。要坚持实战练兵,大力推广案例教学、庭审观摩,发挥“传帮带”作用,常态化开展优秀庭审、裁判文书、案例评选等活动,以法官课堂、青年沙龙等形式,鼓励法官走上讲台、互学互鉴,与高校共建法学实践基地,加强专家型法官培养,推动资源共享、能力共生。要坚持科技赋能,以全国法院“一张网”建设为契机,不断提升审判智能化水平,深化人民法院案例库、法答网融合应用,加速知识向能力的转化。

  二要强化释法说理,做实“事”“心”双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纸判决,或许能够给当事人正义,却不一定能解开当事人的‘心结’。‘心结’没有解开,案件也就没有真正了结。”要做到既解“法结”又解“心结”,释法说理是关键。要构建贯穿“调立审执”全过程的释法说理体系,将晦涩难懂的法言法语用人民群众听得懂的朴素语言表达出来,让当事人赢得明白、输得信服。这考验的不仅是法官的法律功底,更需要法官练就体察社情民意、深谙行业规则、了解地方习俗等“案外功夫”,使司法裁判超越一纸文书,成为修复关系、抚慰人心的重要力量。

  三要强化以案释法,突出示范引领。司法裁判的价值不仅是追求个案的公平正义,更要通过公正裁判明确准则界限,传递价值导向,促进法治进步。要全面落实“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注重发掘、宣传典型案例,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讲好法院故事。要将矛盾纠纷化解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发扬中华民族“讲求礼让”“以和为贵”等传统美德,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亲善友爱的社会心态,以期“法安天下、德润人心”。


  提升依法履职能力,抓牢人民法院主责主业

  一要严格依法履职。无论制定具体政策,还是开展司法活动,都要确保各项工作符合党中央决策部署、符合国家法律、符合法定职责、符合工作规律、符合客观实际,始终依照“三定”规定履职,依照岗位责任落实。

  二要坚持全面履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法治建设既要抓末端、治已病,更要抓前端、治未病。”为此,人民法院要准确把握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的履职要求。在宏观上,要提升服务社会治理能力。积极履行指导人民调解的法定职责,协同推进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在支持解纷力量发展、推进解纷资源整合、提升矛盾纠纷化解法治化水平上担当尽责。在微观上,要提升具体案件办理能力。传承和发扬“六尺巷工作法”,以“求极致”的精神做实定分止争,推动矛盾纠纷实质化解,实现案结事了、政通人和。

  三要强化履职担当。政法队伍要敢于担当,面对重大政治考验,必须旗帜鲜明、挺身而出,绝不能当“骑墙派”;面对歪风邪气,必须敢于亮剑、坚决斗争,绝不能听之任之;面对急难险重任务,必须豁得出来、顶得上去,绝不能畏缩不前。法院领导干部要带着对党的绝对忠诚讲担当,带着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讲担当,带着对司法事业的无比热爱讲担当,遇到急事难事甚至风高浪急、惊涛骇浪,不推不拖、不躲不绕,始终做到方向明确、头脑清醒、应对有方、行动有力。


  强化审判管理能力,推动司法审判提质增效

  一要做实院庭长监督管理。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明确要求“落实和完善司法责任制”。压实院庭长审判监督管理责任是落实司法责任制的重要环节。要把好精准阅核关口,紧盯重点案件、重点人员,加强个案监督,结合专业法官会议、审判委员会层层把关,统一裁判尺度,确保案件质量。要强化类案示范指导,通过院庭长带头承办疑难复杂、新类型案件,开好示范庭、办好精品案,更好指导、规范审判工作。要聚焦涉诉信访化解,推行领导干部带头接访、下访,融合推进涉诉信访预防、受理、办理、监督追责、维护秩序法治化,切实做好“送上门来的群众工作”。

  二要优化审管办专责管理。发挥审判管理办公室业务中枢作用,持续做好审判质量管理指标体系实施中的政策解读、专题培训,牢牢把握“质量优先、兼顾效率、注重效果”的要求和导向。要着力构建找问题、定方法、促落实的审判管理闭环机制,创新司法数据会商模式,坚持以“数字中的问题”发现“工作中的不足”。围绕弱项指标提升,及时疏通制约审执工作发展的堵点痛点,以改革思维解难题、破困局,为党组科学决策提供智力支撑。

  三要激励法官自我管理。通过构建精简、高效的考核体系,把“评案”与“考人”贯通起来,树立向一线办案人员倾斜、注重实绩实效的鲜明导向,将考评结果与法官选任、晋级晋升、绩效奖励等挂钩,激励干警实现从“要我干”到“我要干”、从“办结案”到“办好案”的转变和提升。要发挥外部监督作用,把群众满不满意作为评价工作的根本标准,通过常态化开展各层面征求意见座谈会、满意度调查,实现群众感受的实时反馈,切实将群众期待转化为提质增效的内生动力。


  锻造狠抓落实能力,全面提升法院队伍执行力

  一要求真务实抓落实。将调查研究作为谋事之基、成事之道,经常性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开展实地走访、蹲点调研,收集掌握生动、翔实的第一手材料,聚焦人民群众对司法审判工作的新需求、新期待,研究提出符合客观实际、遵循司法规律的工作举措,确保经得起实践和历史的检验。

  二要改进作风抓落实。坚决打好作风建设持久战,以扎实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为契机,坚持更高标准、更严要求推进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通过党性教育、纪律教育、警示教育相结合,引导广大干警把增强党性、严守纪律、砥砺作风融入日常、化为习惯。

  三要紧盯责任抓落实。要坚持“严”的主基调不动摇,完善覆盖审判执行、队伍管理、廉洁自律等各环节的制度体系,确保权力运行有规可依、有章可循。要统筹法院内外部监督力量,强化纪法协同,以无处不在的监督网络,让干警时刻心存敬畏。要强化执纪问责,对踩“红线”、越“底线”的行为,坚决一查到底、绝不姑息。同时,落实“三个区分开来”,健全干警容错机制,对苗头性、倾向性问题,运用监督执纪“第一种形态”,抓早抓小、防微杜渐,激励干警更好履职尽责、勇于担当作为。

  (作者为天津市北辰区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