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秋芹:“婆婆嘴”“温柔心”4年化解400起纠纷

  耿秋芹自2021年被河北省邯郸市肥乡区人民法院聘任为特邀调解员以来,累计处理案件1000余件,成功化解纠纷400多起,年均调解成功超百件,用耐心和智慧为当地和谐稳定贡献着重要力量。

  4年来,她扎根基层调解工作,凭借一张“会劝的‘婆婆嘴’”、一颗“能共情的‘温柔心’”,在情、理、法之间为群众架起沟通桥梁,让矛盾不止于冰冷的判决,更在彼此的理解中归于平和。

  她用法律的专业与人性的温度,让矛盾双方从剑拔弩张到握手言和,证明了调解不仅是解纷机制,更是修复社会关系的艺术。


  调解员的成长之路:从“战场”新手到调解专家

  耿秋芹原是一名个体工商户,刚开始接触调解工作时,既没有调解经验,也非法学科班出身,每一步都充满挑战。

  每当回忆起初次踏入调解中心的场景时,她都心有余悸地说:“现场简直像‘战场’——当事人争得脸红脖子粗,有人甚至拍桌子喊着要动手,我站在一旁,手都不知道该往哪儿放。”

  所幸成功的首次调解增强了她的信心。在一起邻里债务纠纷中,原告要求一次性归还3万元欠款,被告则表示无力一次性偿还。

  耿秋芹试着避开争执焦点,从邻里情分切入,轻声劝解:“大家都在一个村住着,往上攀几辈都是亲戚,没必要闹得太僵。不如各退一步,看看3万元能不能分期限还?”

  让她意外的是,经过几番耐心沟通,双方竟真的达成了一致。这次调解的成功让她清醒地意识到:调解绝非“和稀泥”,背后需要扎实的专业能力作支撑。


  方法论探索:情法融合的调解艺术

  耿秋芹的调解能持续见效,源于她“从根本上解决矛盾”的坚持。她认为:“调解不是和稀泥,不能各打五十大板了事。要平息争端,更要修复社会关系、增强社区凝聚力。”

  经过4年调解实践,她总结出一套有效的调解方法:以人为本,靠耐心沟通摸清双方诉求;依法办事、不偏不倚,找准利益平衡点;以心换心,用真诚调解更容易被当事人接受;做好跟踪回访,巩固成效,避免矛盾反复。

  在一起因管道渗水引发的邻里纠纷中,张女士因楼上住户管道渗水导致家中厨房橱柜被泡坏,提出3000元赔偿要求。楼上住户认为金额过高,物业、社区多次调解均无结果。

  耿秋芹没有急于下结论,而是先了解具体情况。她采用“算账法”化解矛盾:对张女士算“时间账”——起诉走程序耗时费力,不如调解来得快;对楼上住户算“情理账”——渗水确实造成了损失,适当赔偿是应尽的责任。

  经过三次沟通,她提出折中方案:楼上住户赔偿1200元,这个兼顾双方诉求的方案最终让两家人握手言和。

  像这样的邻里纠纷调解,在耿秋芹的调解室里每周都会上演。她要应对的不仅是法律难题,更是当事人复杂的情绪。面对愤怒、委屈与不信任,她始终坚持“先倾听、再共情、后引导”。在她看来,只有情绪被接纳,理性才会回归。

  “法律是底线,但调解要有温度。多听一句、多问一句,或许就能多一个化解矛盾的机会。”耿秋芹说。


  家庭纠纷调解:唤醒亲情,讲透道理

  从民间借贷到劳务纠纷,从离婚诉讼到合同争议,在耿秋芹经手的一千多起案件中,家庭纷争占到三分之一。

  她发现这些案件依法依规是基础,关键是厘清“情”和“理”。耿秋芹认为,“亲情唤醒了,道理讲透了,案子也就调得八九不离十了。”

  “90后”小王的离婚案让她至今难忘。小王因丈夫经常酗酒和婆媳矛盾尖锐提出离婚,可孩子刚上一年级,夫妻间仍有感情基础。

  看着这个濒临破碎的家庭,耿秋芹没有急着谈离婚条件,而是先分开沟通。她对小王的丈夫说:“你喝酒痛快了,可孩子要是没了完整的家,你忍心吗?”又对小王的婆婆说:“年轻人有自己的生活方式,您少插手,小两口才能好好过日子。”

  接下来的一个月里,耿秋芹多次跟进调解:帮小王的丈夫联系戒酒机构,监督他戒酒;劝说小王的婆婆搬去别的房子居住;还带着孩子的照片去见小王,帮她回忆夫妻间的温暖时光。

  当小王看到丈夫戒酒的决心,听到婆婆主动搬离的承诺,又想起孩子期待的眼神,紧绷的心终于松动,对耿秋芹说:“大姐,我再给他一次机会。”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她的努力下,这个濒临破碎的家庭得以重归于好。


  调解工作的价值:降低解纷成本,提升社会和谐

  生活中,民事纠纷并不鲜见。在邯郸市肥乡区,一大批像耿秋芹这样深受群众信赖的人民调解员,凭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社会责任感,满腔热情地为纠纷当事人“解疙瘩”,既减轻了当事人的诉讼之累,也有利于修复当事人之间的关系,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

  耿秋芹和同事们凭着专业调解方法,把大量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既缓解了办案人员的压力,也降低了群众的解纷成本。

  他们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用法律和温情化解矛盾,为构建和谐肥乡探索了有效途径。

  如今53岁的耿秋芹,依旧坚守在调解一线。她用专业的法律知识厘清纠纷,以温暖的沟通方式化解矛盾,为群众排忧解难。

  随着多元解纷机制不断完善,她和同事们也用实际行动证明:有些路,未必非要靠对抗才能抵达终点。在对抗与和解之间,他们选择搭建一座“桥”——而每一次成功的调解,都是“桥上”一次满含温度的抵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