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检察机关多措并举守护新四军抗战资源
2024年以来,安徽省检察机关立足公益诉讼检察职能,与合肥军事检察院深化军地协作,聚焦新四军抗战史迹、纪念设施及革命文物保护,通过“线索排查—联合调查—检察建议—整改跟进”闭环机制,推动多处红色资源从“濒危守护”走向“活化传承”,为弘扬伟大抗战精神筑牢法治屏障。截至2025年7月,已助力3处新四军相关资源纳入国家级、省级保护名录,推动红色资源保护与乡村全面振兴深度融合。
抢救淮西独立团历史:从“被遗忘”到“红名片”
新四军淮西独立团,这支曾在华中抗日战场开辟淮西抗日根据地、建立寿东南县级抗日民主政权的英雄武装,经历200余次战斗,粉碎敌军多次“扫荡”,为抗战胜利立下汗马功劳。然而,这份壮烈历史却一度面临“无人知晓”的境况。
2024年2月,淮西独立团革命后代向长丰县人民检察院反映:团部相关历史保护近乎空白。接到线索后,长丰县检察院立即启动调查,通过翻阅《寿县革命史》等文献、走访禹庙村80岁以上老人、邀请抗战史专家论证,查明三大问题:其一,淮西独立团及寿东南办事处无任何纪念标识与设施;其二,步枪、公文包等革命文物散落在民间,未系统收集;其三,寿东南办事处旧址——长丰县罗塘乡禹庙村禹庙小学遗址被挪作他用,且当地多数群众对这段历史一无所知。
“若不及时保护,这段历史可能随老一辈离去而消失。”长丰县检察院公益诉讼检察部主任表示。为凝聚保护共识,该院联合合肥军事检察院召开专家论证会与公开听证会,12名历史学者、听证员一致认定,淮西独立团历史是江淮地区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需启动抢救性保护。
2024年4月,长丰县检察院向县文旅局、罗塘乡政府等职能部门制发检察建议,明确“资源认定、文物收集、传承传播”三大整改方向。各部门迅速响应,出台《红色资源认定和保护传承办法》,将淮西独立团、寿东南办事处纳入全县首批红色资源名录;面向社会征集到革命书信、旧军装等文物37件;设计“红色研学+乡村体验”旅游路线,投入280万元在禹庙村建设淮西独立团红色教育基地,将其与乡村人居环境整治规划衔接,打造“红色和美乡村”示范点。
经过不间断的工作,2025年7月31日喜讯传来,淮西独立团、寿东南办事处红色资源成功入选第二批全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规划。以此为契机,长丰县检察院依托“人大+检察”监督机制,推动县人大常委会出台《关于加强红色资源保护和传承的决定》,为全县23处红色资源划定“法治保护线”。
修复汀潭战场遗址:让“战壕记忆”重见天日
走进泾县云岭镇,静静流淌的叶子河环绕着巍巍青山,一座座徽派建筑矗立在山林间,溪水蜿蜒、白墙黛瓦、田园阡陌,呈现出一派秀丽古朴的风貌。1938年8月至1941年1月,新四军军部入驻于此。1940年10月的汀潭阻击战曾是云岭保卫战的关键一役。这片现存较完整的战场遗址,2021年被列为县级不可移动文物,却在2024年初陷入损毁危机。
“战壕被杂草埋了,有的地方还塌了,年轻人路过都不知道这是打鬼子的地方。”当地村民的话,道出了遗址的窘境。这一线索源于泾县人民检察院推动的“人大代表建议—公益诉讼检察建议”衔接机制——2024年初,县人大代表提交的“加强汀潭战场遗址保护”议案,被迅速转化为公益诉讼案件线索。
为摸清遗址现状,泾县检察院商请合肥军事检察院组建联合调查组,历时半个月开展实地勘查,徒步20余公里排查遗址区域,发现3处战壕塌陷、10余处单兵掩体被山土掩盖,部分区域因植被无序生长存在火灾隐患;同时查阅《泾县抗战史料》等文献,确认遗址历史价值与保护紧迫性。
“战场遗址是活的‘历史教科书’,保护它就是守护民族记忆。”2024年5月,军地检察机关联合召开听证会,邀请人大代表、“益心为公”志愿者及村民代表共商保护方案。听证会后,军地检察机关向县文旅局、云岭镇政府制发联合检察建议,要求立即开展抢救性保护。
接到建议后,相关部门迅速行动,在遗址入口设置2块历史介绍牌与3处警示标识;组织20余名志愿者清理战壕内1.2吨杂草、枯叶;修建1200余米防火通道,配备5处消防器材;聘请5名当地村民担任“遗址管理员”,负责日常巡查。此外,泾县还将汀潭阻击战战场遗址保护工程纳入《泾县红色资源保护和传承利用专项规划》2024年度重点项目,同步筹备建设战史陈列馆暨双拥馆,目前馆舍设计已完成,预计2026年对外开放。
修缮七师司令部旧址:让“红色殿堂”焕发新生
地处皖中腹地的无为市,是新四军第七师的组建地,也是皖江抗日根据地的核心区域。这里的新四军第七师司令部旧址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建成的新四军第七师纪念馆,馆藏革命文物200余件,是安徽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但2024年8月,无为市检察院从人大代表建议中发现,这座“红色殿堂”正面临“老化危机”。
“墙体有裂缝,下雨天纪念馆墙面渗水,有的展柜玻璃都破了。”无为市人民检察院检察官现场勘查时发现,司令部旧址夯土墙出现3处长度超1米的裂缝,部分木制梁柱遭白蚁啃噬;纪念馆内20余处墙面渗漏,15个展柜玻璃破损,喷淋报警系统老化失效,部分展示文本存在史实表述误差。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文物保护,更会让参观者对历史传承产生误解。”2024年9月,无为市检察院向市文旅局制发检察建议,提出“隐患排查、修缮升级、规范管理”三项要求。市文旅局立即成立专项工作组,联合党史办、相关研究会等开展整改,针对旧址墙体问题,采用“最小干预原则”,邀请古建筑专家制定修缮方案,用传统夯土工艺填补裂缝,对3根遭白蚁侵蚀的梁柱,采用环保药剂灭杀白蚁后,进行加固修复;针对纪念馆设施老化,更换全部老化喷淋系统,修复20处渗漏墙面,翻新30个展柜,将12件珍贵书画文物转移至恒温恒湿柜保存;针对展陈文本误差,组织10余名历史学者对120余块展板内容逐一核对,修正5处史实表述错误。
无为市还以此次整改为契机,将旧址保护与红色旅游相结合,编制《无为市红色旅游集聚区建设方案》,统筹新四军第七师纪念馆、皖江烈士陵园、涧边美好乡村等资源,申报省级红色旅游发展专项资金,计划投资1500万元打造“皖江抗日根据地红色旅游带”,目前该方案已通过安徽省文旅厅初审。
此外,无为市检察院还联合合肥军事检察院撰写《无为市红色资源保护现状与对策》专题报告,推动市政府投入600万元,对全市29处烈士纪念设施进行提升改造,将9处散葬烈士墓迁入烈士陵园集中管护,实现红色资源“全域保护、连片传承”。
法治守护见成效 红色基因代代传
从淮西独立团的“红色和美乡村”,到汀潭战场的“战壕修复”,再到七师旧址的“殿堂焕新”,安徽省检察机关通过“军地协作、人大联动、公益诉讼”三维发力,为新四军抗战红色资源保护探索出“安徽路径”。
截至2025年8月,全省检察机关已办理新四军红色资源保护公益诉讼案件12件,推动制定红色资源保护规范性文件5件,助力7处红色资源纳入省级以上保护名录,带动地方投入红色资源保护资金超3000万元。
“红色资源是不可再生的精神财富,检察机关必须以法治之力守住这份‘根与魂’。”安徽省检察院公益诉讼检察部门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安徽检察机关将继续深化军地协作机制,建立“红色资源保护公益诉讼案件库”,让新四军抗战精神在新时代持续焕发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