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与道德的关系

  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学习和把握习近平法治思想中关于法律与道德的关系的重要论述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法律和道德作为规范人的行为、调节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两个基本的规范体系,在基本价值诉求方面具有内在一致性,在治国理政、安定社会方面具有互补互促性。从人类发展历史看,先有道德,后有法律。法律是随着阶级的形成和国家的出现才产生的。道德是通过风俗习惯、社会舆论、内心信念来维系的行为规范,而法律则是通过国家认可、制定并依靠国家强制力量推行的行为规范。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道德和法律的一“内”一“外”、一“软”一“硬”,二者相分又互补,只有将二者结合起来,才能达到治国安邦、维护社会和谐的目的。一个治理良好的国家,总是把维系基本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基本道德规范上升为法律规范,这样的法律就是成文的道德。一个治理良好的国家不会把违背社会基本道德理念、道德价值观念的行为规范上升为法律规范,因为这样的法律规范本身不具有合理性,也不会被人们认可和遵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法律和道德都具有规范社会行为、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治理国家、治理社会必须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道德以情感、信念等方式净化心灵、感化人心、协调关系,法律以理性、强制性的方式安定天下,法律既保障守法人的权益,又给背德违法者以惩罚。二者价值统一,并在规制方式上存在互补。故而只有情理相融、德法并举,法律以道德为基础,道德以法律为保障,才能使人们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

  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好法律的作用,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好道德的作用,把二者在治国理政中有机结合起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法律是道德的保障,可以通过强制性规范人们行为、惩罚违法行为来引领道德风尚”。相较于我国古代,当今社会早已从以传统农业经济为基础、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熟人社会转向了以信息化、智能化、数字化等为特征的陌生人社会,道德发挥作用的方式不能仅仅依靠传统习惯、社会舆论和内心信念,还需要外在的法律、规章、制度,将自律与他律相结合、自我修养与外在规制相结合,通过法律的强制性强化和保障道德的社会作用。从立法层面看,不仅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而且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社会主义道德要求。一方面,法律不仅要有合理性、合法性,而且要具有道德性、人文性,法律法规要体现道德理念和人文关怀;另一方面,法律要保障道德的基本要求得以奉行和遵守,对违背社会基本道德要求的行为加以惩戒,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使不善之人不敢作恶,且能转恶为善。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依法加强对群众反映强烈的失德行为的整治。道德具有广泛渗透性特点,渗透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生态诸多方面,贯穿于社会公共生活、职业、婚姻家庭等诸多领域,是维系社会秩序、协调社会关系最基本、最普遍的方式和手段。侵害社会基本道德规范,往往会动摇社会的价值根基,对此不仅要予以道德谴责,也需要给予法律制裁。对突出的诚信缺失问题,既要抓紧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征信系统,又要完善守法诚信褒奖机制和违法失信惩戒机制,使人不敢失信、不能失信。对见利忘义、制假售假的违法行为,要加大执法力度,让败德违法者受到惩治、付出代价。

  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道德滋养,法治文化就缺乏源头活水,法律实施就缺乏坚实社会基础。”一方面,道德是评判人品、行为和制度善恶的标准,是社会舆论褒奖和谴责的依据。信息时代,社会舆论的力量空前强大,舆论引导、舆论监督对社会风气和法治环境的影响不容忽视。另一方面,法律没有得到道德的价值认同,甚至与道德相抵触,就会遭到道德的冷漠甚至谴责;法治一旦失去了道德的支撑,就失去了活力和动力,失去了社会基础和舆论支持。

  要在道德教育中突出法治教育。在我国当前的道德教育中,既要加大公民道德教育,也要在道德教育中突出法治内涵,在培养人们道德信仰的同时,重视人们法治信仰的培育,使道德信仰和法治信仰相融互动,共同融入正确的人生信仰和社会信仰的体系中。

  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加强道德建设和法治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聚人心、汇聚民力的强大力量。在推进依法治国过程中,必须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培育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水平,为依法治国创造良好人文环境。

  (作者单位:河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