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亳州谯城区法院绘出基层治理新图景

用“中医药智慧”破解基层治理难题


  在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这片有着“华佗故里、药材之乡”美誉的土地上,一场基层治理的创新实践正悄然展开。

  谯城区人民法院深挖本地中医药文化精髓,将华佗悬壶济世的医者仁心与现代治理理念相融合,创造性地推出“望、闻、问、切”四诊合参调解工作法,为基层治理贡献了具有地域特色的“谯城智慧”。


  观社情防未然,筑牢源头治理防线

  “这事儿是我不对,为了这点装修款伤了咱俩多年的交情。”近日,在谯城区法院古城法庭调解室,一场特殊的“老友会”正在上演。被告紧紧握着原告的手诚恳道歉,原告也当即表示:“这事儿翻篇了!”两人相视一笑,多年的友情得以修复。这起房屋装修合同纠纷的成功调解,正是谯城区法院“望诊”工作模式的生动实践。

  古城法庭庭长刘善金回忆道:“调解过程中,我们通过仔细观察,发现当事人都很珍视长达20年的友情,就启动了‘友情修复’调解方案,最终实现矛盾纠纷实质性化解。”古城法庭搭建的“连心桥”“同心桥”“普法桥”,为乡村治理法治化注入了强大动力。

  谯城区法院充分发挥7个人民法庭贴近基层、贴近群众的优势,将司法服务延伸到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法官们深入村(社区),排查矛盾纠纷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如同中医“望诊”一般,细致观察社情民意,做到察民情、抓源头、治未病,防患于未然。

  为了更系统地预防矛盾纠纷,谯城区法院构建了“周分析、月研判、季评估”递进式纠纷预防机制。每周对收集到的矛盾线索进行分析,每月对矛盾纠纷的发展态势进行研判,每季度对矛盾治理的效果进行评估,通过这样的机制,推动司法职能向前端延伸,实现了矛盾纠纷的源头预防和实质化解,绘就了“源头治理”的新画卷。


  纳民意纾民困,搭建民声直达桥梁

  “真是太感谢法院了,没想到我的问题能这么快得到解决。”一位在谯城区法院执行局接待室解决了问题的当事人感激地说。这得益于谯城区法院建立的“三听三解”民声直通机制,通过架起“基层接待桥”“执行接待桥”“院长接待桥”,畅通群众诉求渠道,打造出立体化倾听网络,让群众的诉求能被听到、情绪能被疏导、问题能被解决。

  在“基层接待桥”方面,谯城区法院古井法庭成功调解了一起涉案金额50余万元的合同纠纷案件。两家企业在业务合作中因款项结算等问题产生分歧,多次协商无果后,一方诉至法院。承办法官受理案件后,迅速梳理案件脉络,发现双方虽矛盾尖锐,但仍有调解空间。考虑到双方有良好的合作基础,妥善化解纠纷有利于企业长远经营,甚至可能保留未来继续合作的可能,法官秉持“调解优先、案结事了”的原则,开启了多轮调解工作。

  承办法官多次联系双方代理人,详细剖析双方权利义务关系,明确法律责任边界,还从企业经营的实际困难和长远发展角度出发,耐心劝说双方互相理解、互作让步。最终,双方达成一致,签订了调解协议。此次调解不仅及时化解了矛盾,避免了冗长诉讼程序对企业经营的不利影响,更为优化区域营商环境注入了“强心针”。

  “执行接待桥”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谯城区法院执行局建立了公开接待制度,张贴值班表,每个工作日都有执行法官在固定时间、固定场所公开接待,确保当事人“不跑空”。接待时,执行法官会登记诉求,告知案件办理进程,沟通案件办理情况,能现场解决的问题当场解决,不能现场解决的就下督办单,限定期限解决。自2023年2月实施该制度以来,共接待当事人12762人次,现场解决问题10862件,下发督办单130件,督办事项完成率达98.4%。


  汇众智聚群力,构建共治共享格局

  “真是太感谢张法官了,不仅解决了我们的纠纷,还让我们明白了邻里和睦的重要性。”在谯城区法院十八里人民法庭化解的一起涉土地使用权纠纷中,当事人感慨地说。这起纠纷曾让原、被告双方关系紧张,当事人亲属甚至发生过肢体冲突,村干部历时多年多次调解也未能达成一致。

  原告吴某某称被告摆放的机器设备堵住其门前道路,起诉至法院请求排除妨害。为彻底化解矛盾,十八里人民法庭法官张鹏利用周末到现场勘查,并走访了现任和前任村干部,了解到原告的房屋已许久无人居住,要求清除杂物是为了拆除旧房重建新房,方便日后出行。

  法官在充分了解案件争议后,对原、被告进行释法说理:“排除妨害案件构成要件的关键之处在于,如果不能满足最低限度的通行标准才能要求行为人排除妨害,显然在本案中原告完全可以选择其旧房西侧新建的道路用于日后建成新房的通行……”同时,法官协同两任村干部从“远亲不如近邻”的角度做双方思想工作。最终,鉴于原告在其旧房西侧修建的路面已铺设完成,可用于出行,该起纠纷以原告撤诉告终,将矛盾化解在了萌芽状态。

  这起纠纷的化解,是谯城区法院“问诊”工作机制的体现。该院立足基层治理实际,建立“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效于民”“三问”工作机制,推动矛盾纠纷化解从“被动应对”向“主动治理”转变,实现精准把脉、对症下药、标本兼治。


  破难题促和谐,打造精准施治样板

  “改进物业服务后,业主认同感提高了,我们和业主的关系也越来越融洽了。”谯城区一家物业公司负责人高兴地说。这一变化源于谯城区法院发出的一份司法建议书。

  办案法官冯占领在审理案件时,发现多起该物业公司起诉业主的物业服务合同纠纷案件。经审理查明,该物业公司在案涉小区未严格按物业服务合同约定对公共区域及公共设备进行维护和管理,存在清理垃圾不及时、车辆乱停、电梯不完全开放等情况。为此,法院向该物业公司发出司法建议书,建议其针对服务瑕疵认真整改,提升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

  收到司法建议书后,该物业公司积极行动,制定了一系列改善措施,如增加保洁人员、提高垃圾清运频率、加强电梯维护和定期检查、加强车辆管理并对业主加强宣传等。两个月后,办案法官再次随访时,发现小区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有了明显改观。这是谯城区法院“切诊”工作法的典型案例。“切诊”如同中医诊断中的关键一步,旨在切中症结、对症下药,从而解民困、促和谐。

  通过“望、闻、问、切”四个环节,谯城区法院实现了从矛盾预警到化解的全流程动态管理。在“望诊”环节建立风险排查机制,在“闻诊”环节完善诉求表达渠道,在“问诊”环节开展精准把脉分析,在“切诊”环节实施靶向施策,形成“预防—调处—化解—反馈”的完整工作闭环。

  谯城区法院党组书记、院长韦潇轶表示:“我们将持续深化发展这一工作法,通过健全‘辨证施治’的调解体系、完善‘标本兼治’的治理机制,以守正创新的思维和务实有效的举措,不断提升基层治理的精准性和实效性,共同绘就新时代‘枫桥经验’的善治新图景。”

  在谯城,“望、闻、问、切”四诊合参调解工作法如同一条纽带,将司法服务与基层群众紧密相连,用独特的“中医药智慧”破解基层治理难题,为新时代基层治理提供了可借鉴、可推广的宝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