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案促建,福建综治中心推动纠纷实质化解
“你是怎么开船的,把我网箱弄坏了,必须要对我赔偿!”老李(化名)愤愤不平地对肇事者蔡某说道。
据老李描述,当天中午他回到自己的渔排上,发现靠近航道一侧的两个网箱损坏、一条养殖绳断裂、三个浮球破损。于是,他给福建省宁德市霞浦县溪南镇海上社区综治中心打电话求助。
该综治中心立即指派在附近巡逻的“海管中队”赶至现场进行核实,并调取“智慧综治平台”视频影像,最终确认老李的网箱是被一艘路过的渔船不小心损坏。
综治中心工作人员第一时间查询船号并联系到船主蔡某,要求他回到事发现场处理,同时安排“金牌调解员”谢友忠乘快艇到场开展调解。
“我的船是有经过这里,但我开船都很小心,你的网箱坏了,怎么就能确定是我的船造成的?”在现场,当事双方争执不下。谢友忠很快从后台调取了视频影像,明确了蔡某的责任。同时,“海管中队”工作人员进一步确认老李的两个网箱虽出现明显位移,但其中养殖的鱼并没有损失。在明晰的证据面前,当事双方都心服口服,在蔡某赔偿养殖绳和浮球损坏费用后,双方握手言和。
把风险隐患消除在萌芽
记者从霞浦县委政法委了解到,霞浦是海洋渔业大县,从事海上作业人员众多,涉海矛盾纠纷易发。如何在辽阔海域上搭起“平安法治直通桥”,最大程度便利海上作业人员?对此,霞浦县打破陆上行政区划,创建海上综治中心,综合运用海上便民服务中心、海警工作站、海洋生态检察工作室、海上信访评理室和法学会基层服务点等力量,建立起解纷服务海上矩阵。
“海上与陆上不同,纠纷发生的现场往往缺少目击者,养殖户财产损失情况如没有在第一时间固定,很有可能灭失,无法查证。”溪南镇海上社区综治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我们通过建立‘海上社区智慧综治平台’‘海管中队’与‘流动评理室’,加强对‘人、船、排、事’全要素管理,为海上治理提供数字化保障,随时随地上排上门排查风险隐患,实现全方位服务。”
今年以来,福建各级综治中心全面加强对矛盾纠纷和社会治安风险隐患类型、特点及其发展趋势进行研判分析,通过建立“平安月报”制度,动态分析研判辖区内平安建设总体形势,努力做到社会风险隐患“底数清”。
“真没想到1分钱没花,2天就解决了我的心结。”近日,福建省福州市永泰县长庆镇居民侯某在接受镇综治中心工作人员回访时,满意地说。今年4月,侯某与邻居因房屋宅基地问题发生激烈争执,当地村委会、国土所、派出所分别收到了相关矛盾纠纷诉求或线索。
长庆镇综治中心依托“日登记、周排查、月会商”机制,通过“平安月报”制度,对辖区内的矛盾纠纷进行汇总研判、分析碰撞时,察觉这三种渠道的诉求源于同一矛盾纠纷,存在升级激化的风险。综治中心随即牵头派出所、司法所、国土所等成立调解小组,集中力量解决。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最终双方达成和解,握手言和。
据永泰县委政法委相关负责人介绍,永泰县乡两级综治中心每日依托线上平台、线下阵地,全量归集部门报送、网格摸排、群众来访等渠道流转的各类矛盾纠纷。每周梳理研判存量矛盾纠纷隐患,对短期内数量急剧攀升的矛盾纠纷类型或反复出现的风险问题及时预警提示。每月依托“信访联席会商”“平安月报”等制度,对全县重大复杂疑难矛盾纠纷或积案进行专题调度、联合处置,实现从“被动应对”到“主动预防”的转变,推动矛盾纠纷源头预防、前端化解。
资源整合“一体化”
“法官,太谢谢你们了,真没想到效率这么高,我们心服口服!”7月29日,在永泰县综治中心,当事人郑某握着法官的手连连道谢。
原来,某文旅公司在发展势头正盛之时,持股80%的控股股东因意外事件不幸逝世,引发企业治理结构变动及继承事宜等法律问题。逝者生前未立有效遗嘱,且公司章程未对股权继承作特别约定,逝者家属郑某等继承人遂要求该公司变更股东登记,但始终未达成一致意见。股东会无法形成有效决议,企业内部人心浮动,公司经营陷入停滞。经协商无果,郑某等人无奈将公司诉至法院,要求依法确认股东身份,并进行工商变更登记。
案件涉及公司股权问题,且涉案当事人众多,一旦处理不当,公司内部股东矛盾增加,可能影响企业继续正常经营。于是,永泰县人民法院将案件导入“亲清法企会商厅·永阳商和室”。在永泰县综治中心牵头下,召集县法院、县市场监督管理局、企业商会、公证处和特邀调解员共同开展调解。各部门各司其职,并做好相关法律条文、政策规定等的阐释工作,最终,双方当事人从对抗转变为合作,在永泰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工作人员的监督下共同核算了持股比例,并办理工商变更登记。
这是永泰县综治中心全力整合各矛盾纠纷化解职能部门资源力量的一个缩影。该综治中心采用“常驻+轮驻+随驻”方式,整合29个部门力量,对接8个专项工作平台和8家专业性行业性调解组织。“过去群众可能遇到问题多头跑、反复跑,现在只需进综治中心‘一扇门’,便可解‘烦心事’。”永泰县综治中心相关负责人说。
在福建各级综治中心实战化运行中,对资源的整合还体现在各级综治中心上下联动、横向联合上。比如,厦门市海沧区综治中心构建起“党委领导、政法协调、多元参与、法治保障”的工作格局,成功化解了诸多复杂涉外商事纠纷。
如在面对香港某鞋业公司与厦门某工贸公司因一批出口鞋类产品受阻而引发的“诉讼拉锯战”案件中,海沧区综治中心与区人民法院充分激活联动效能,就案情、争议焦点、证据分析、调解思路进行研讨并达成工作共识。海沧区综治中心海事商事专业调解员介入,通过“背靠背”疏导情绪,为双方“降温”;法官精准定位双方利益与风险平衡点,通过“面对面”释法明理,提出折中方案,缩小赔偿金额差距。最终,双方达成一揽子调解协议,各关联案件均撤诉,两家企业握手言和并表达继续合作意向,保障了“出海”业务有序运转。该案也入选了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首批6个涉外商事海事调解典型案例。
重点领域“精准”共治
在福建,民间文艺作品百花齐放,仅2024年在相关部门登记的作品就高达125万余件,居全国第二位。为提升其在市场中的价值转化能力,福建鼓励支持民间文艺作品进行版权登记,设立民间文艺作品登记专门通道,为民间文艺作品提供确权帮助。尽管如此,仍有涉知识产权保护的纠纷屡屡发生。
以陶瓷艺术作品为例,记者了解到,福建省泉州市德化县自古以陶瓷闻名,宋元时期便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出口商品。近年来,其特有的“中国白”品牌在国际舞台上打响了知名度。德化县综治中心立足县域特点,以多元共治模式,强化陶瓷版权及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不久前,该中心就依法化解了一起涉陶瓷美术作品侵权纠纷。
创作人邱某国在福建省版权局就美术作品《盖碗》进行了登记,载明的作者和著作权人均为其本人。后其发现有多家电商未经授权许可,在各大互联网平台销售器型、线条轮廓、设计风格等表达方式与《盖碗》作品相似的陶瓷产品。邱某国在公证相关证据材料后,将这些电商起诉至德化县人民法院。
该系列案所涉及的陶瓷实用艺术作品“盖碗”,属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瓷器套具形象。市场经营主体对此类采用陶瓷领域内通用元素、共有灵感的不同实用艺术作品是否构成侵权争议较大,案件引发了德化陶瓷产业的关注。
为及时定分止争,德化县综治中心会同县法院全面会商研判,决定将解纷关口前移,从中选取一个典型进行“样板式”处置,通过个案确定著作权归属。德化县综治中心牵头组织行业资深从业者、知识产权法律专家等厘清双方纠纷症结,细致分析两件作品的不同表达效果,阐明二者在吸收公共元素和他人在先作品的基础上各自进行独立创作,形成相互独立作品的情况,最终促成双方达成和解协议并进行司法确认,实质性化解了20余起类似的电商纠纷。
据德化县委政法委相关负责人介绍,综治中心通过“一揽子”解决方案,在降低著作权人维权成本、提升维权实效的同时,还提高了版权司法保护整体效能,激发了陶瓷创作者在传承上创新的积极性,助力陶瓷市场有序健康发展。
在福建,不仅有声名远播的陶瓷文化,还有闽都文化、闽南文化、客家文化、妈祖文化……地域文化独具魅力,民间文艺资源丰富。为此,在今年10月1日正式施行的《福建省知识产权保护与促进条例》中,进一步明确了民间文艺版权保护与促进的相关任务,进一步为知识产权保护扎紧法治防线,为福建省各级综治中心进一步加大对涉知识产权保护纠纷的实质化解再添法治“强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