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法治宣传教育法中的“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
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引领筑牢青少年法治教育根基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中华人民共和国法治宣传教育法》第七章以“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为专章,系统规定了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在青少年法治教育中的职责与义务。
9月12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法治宣传教育法》(以下简称《法治宣传教育法》),自2025年11月1日起施行。该法第七章以“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为专章(第三十九条至第四十四条),共6条,系统规定了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在青少年法治教育中的职责与义务。这标志着党和国家进一步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依托。全面依法治国的未来依靠青少年,希望寄予青少年。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指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权益保护,强化未成年人犯罪预防和治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普法工作要在针对性和实效性上下功夫,特别是要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不断提升全体公民法治意识和法治素养。加强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不仅是加强法治宣传工作的重要内容,更是全面提升青少年法治素养的有力举措。
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鲜明政治立场,突出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法治宣传教育法》第五条明确将习近平法治思想列为首要的法治宣传教育内容。全面加强新时代青年法治教育,必须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将习近平法治思想所蕴含的法治思维、法治方式、法治精神贯穿于新时代青少年法治教育的全过程和各方面,加速推进青少年法治教育改革,培育广大青少年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习近平法治思想高屋建瓴、视野宏阔、内涵丰富、论述深刻,以深邃的历史眼光、宏阔的理论境界、坚定的人民立场,系统揭示了党与法、政治与法治、法治与德治等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法治宣传教育法》第五条规定,法治宣传教育的内容包括“习近平法治思想”“宪法的规定、原则和精神”“全面依法治国的实践和成就”等,为开展青少年法治教育提供了明确指引。青少年法治教育要始终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牢固确立习近平法治思想在全面依法治国中的指导地位,确保青少年法治教育的根本方向。深化思政教育与法治教育的有机融合,教育广大青少年坚定理想信念,不断增强广大青少年在法治领域的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使广大青少年持续深化对社会主义法治的认识,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法治的历史必然性、内在合理性和显著优越性。
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深厚内生动力,厚植法治教育文化沃土
习近平总书记充分把握党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规律性认识,创造性地提出了“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要论断,深刻总结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历史特征、基本规律和发展趋势。
《法治宣传教育法》第五条将“社会主义法治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明确列为法治宣传教育的重要内容。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当前,必须深入挖掘社会主义法治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中蕴含的法治精华、法治元素、法治故事,使其与现代教育理念、人类法治文明的基本要求相结合,以厚植青少年法治教育文化沃土,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青少年法治教育体系。要引导青少年理解中华法治文明的深厚历史底蕴和优秀文化内涵,提升青少年传承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主体性和自觉性,为广大青少年提供法治文明的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和精神推动力。
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创新观点方法,升级法治教育传播矩阵
习近平法治思想运用科学理论,通过不断总结全面依法治国的成功实践,提出了一系列具有时代性、原创性、标识性的法治概念、法治论断和法治命题。当前,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技术迅猛发展,这对传统青少年法治教育提出重大挑战。因此,必须准确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赋能教育变革创新的基本规律。《法治宣传教育法》第四十条明确指出,要“推广法治实践教学和案例教学”“将法治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范围”。要用好用足虚拟仿真、大数据分析等技术深度融入法治案例教学,使得抽象的法治概念、理念能够具象化为可感知、可交互的实践范例。
要积极转变青少年法治教育话语体系,采用人民群众听得懂、愿意听和青少年喜闻乐见的话语方式进行传播,打造教育话语、学术话语、传播话语和群众话语相组合的话语体系,以多层次、多维度的法治教育传播网络适应不同需求。要深挖法治实践教学和案例教学的实际内涵,以判例作为教育教学的重要载体,借助“智能媒体”形式展示新时代法治建设的辉煌成就与深刻变革,提高法治思想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引导青少年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和法治中国建设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和向心力。同时,应主动改革教学模式,广泛运用人工智能等技术开展青少年法治教育学情分析、问题诊断、小组协同等智慧评价,推动当代青少年逐渐掌握技术、拥抱未来。
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整体系统思维,加强协同育人机制建设
习近平法治思想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结合中国具体实际,以整体系统思维谋篇布局、推动规划。青少年法治教育是系统性、创新性、实践性极强的整体工作,需要统筹兼顾、综合平衡,突出重点、带动全局。《法治宣传教育法》第三十九条明确要求“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加强协同配合”,第四十条至第四十四条进一步具体规定了教育行政部门、学校、政法机关、家庭及网络服务提供者在青少年法治教育中的责任,系统构建了多方联动的法治宣传教育机制。
青少年法治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政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建设。其一,以政府为主导推动出台法规政策,为政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提供必要的制度保障,通过统筹协调优质法治资源、政法机关及专业人才力量,为各级各类院校,打造一流青少年法治教育平台。其二,以各级各类院校作为法治教育主阵地,主动打造高水平法治教育师资队伍,畅通优秀法治教师晋升渠道。政法机关、高等院校、研究机构、企业应加强协同配合,注重人才投入,通过健全法治副校长制度、政法机关干警与高校学者联合授课制度建设,不断优化法治教育师资队伍结构。教师应当主动适应不同教学场景下的学习特征变化,通过动态调整教学策略和资源供给,注重在义务教育、高中教育、高等教育等不同阶段安排不同的教学内容。其三,家庭是青少年成长的第一课堂,家长应当以身作则,为青少年树立协商说理、以和为贵的和谐家庭氛围,塑造优良家风、家训、家教。其四,通过推动多元主体协同育人,共同构建完善的青少年法治教育体系,为培养具有法治素养的新时代合格公民奠定坚实法治基础。
《法治宣传教育法》的颁布实施,对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提供了重要的支撑和保障。新时代的青少年法治教育,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引领,突出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厚植法治教育文化沃土,提高法治教育技术水平,使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智慧深植于当代青少年成长血脉,为培育广大青少年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筑牢根基。
(作者单位:西北大学法学院、西安交通大学法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