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苏省淮安市法学会以“三进”工程为抓手着力推动“基层行”活动走深走实
本报讯(通讯员姜文君 □管战兵) 在2025年“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八五”普法规划总结验收之年,江苏省淮安市法学会积极响应中国法学会和江苏省法学会的号召,深入开展“青年普法志愿者法治文化基层行”活动,以“三进”工程为重要抓手,为法治淮安建设注入强劲动能。
法治宣讲进校园,护航青春助成长
青少年是法治建设的未来和希望,淮安市高度重视青少年法治教育工作。6月18日,淮安市2025年“青年普法志愿者法治文化基层行”活动启动仪式在该市高级职业技术学校举行。
仪式现场,淮安市法学会向学校赠送了民法典等实用法律书籍及特色文创产品的普法宣传礼包。青年普法志愿者、市公安局禁毒支队民警徐浩通过真实案例解析、毒品图片展示、互动问答等形式,为现场200余名师生作了精彩的禁毒专题宣讲。徐浩以生动形象的方式深刻剖析了毒品的危害,普及了禁毒法律法规,有效增强了学生们的识毒、防毒、拒毒意识。
据悉,志愿者队伍将持续深入乡村学校,围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校园欺凌等开展巡回宣讲,致力于构建全学段法治教育链条,让法治的阳光照亮每一个青少年的成长之路。
法治服务进村居,夯实基层治理基础
“这样的普法活动太有用了,让我们知道遇到问题该怎么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淮安市淮阴区古清口街道草庙村一位村民说。8月20日,在古清口街道草庙村,一场别开生面的法治宣讲与法律咨询服务进村活动正在进行。
基层是社会治理的基石。淮安市法学会针对基层法治需求,精准施策,选准宣讲主题,将法治服务延伸至“最后一公里”。
上述活动特邀青年普法志愿者、淮安市农业农村局政策与改革处处长刘立恒深入解读与农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农业农村法律法规政策,让村民对自己享有的权利和应尽的义务有了更清晰的认识。青年普法志愿者、淮安市公安局刑警支队反诈中心二级主管王静则结合典型案例,开展生动实用的防范电信网络诈骗宣讲,提高了村民们的防骗意识和能力。
在普法活动现场,专家们还就村民关心的土地承包、邻里纠纷、权益保障等法律问题进行了耐心细致的解答,并发放了反诈宣传手册等资料。此举有效提升了基层干部和村民的法律意识及依法办事、依法维权的能力,为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的法治基础。
法治护航进企业,优化营商环境促发展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9月16日,淮安市法学会会同市工商联在市检察院普法中心成功举办“法治护航 助企成长”专题宣讲活动。
青年普法志愿者、淮安市人社局劳动仲裁院副院长刘军和青年普法志愿者、市检察院第三检察部主任刘松围绕企业规范守法经营、劳动用工风险防范等实务要点,为淮安市直商会及部分劳动密集型企业负责人和企业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人开展专题培训。现场还发放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营经济促进法》单行本、《涉企案例选编》、《劳动用工常见问题规范指引》、《企业用工十大常见风险提示》等实用书籍资料,帮助企业增强风险防控能力,提升依法经营管理水平。与会企业代表纷纷表示,这次专题培训犹如一场“及时雨”,为企业在经营管理中遇到的法律问题提供了专业的解决方案,对企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进”工程成效显著,未来前景可期
作为“青年普法志愿者法治文化基层行”活动的淮安实践载体,“三进”工程实施以来成效显著。今年以来,淮安市、县(区)法学会累计组织400余名青年普法志愿者开展290场线上线下普法活动,惠及群众1.6万人次,有效推动了习近平法治思想在淮安大地深入人心。
下一步,淮安市法学会将深化实施“三个再聚焦”工程。在宣传重点上再聚焦,宣传宪法和宪法相关法、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相关法律法规、推动高质量发展相关法律法规、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努力营造全社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浓厚氛围;在服务质量上再聚焦,努力打造“小淮说法”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普法宣传品牌,推动“基层行”活动从“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升级;在精准服务上再聚焦,通过“法治需求清单”制度实现服务供需精准对接,切实解决校园安全、乡村治理、企业经营等领域的实际问题。
据悉,在淮安市法学会的积极推动下,“青年普法志愿者法治文化基层行”活动将不断深入开展,为提升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淮安、法治淮安提供坚实支撑,让法治真正成为淮安最亮丽的城市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