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舟山普陀区“银发”调解队创新发展海上“枫桥经验”
在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区,活跃着一支特殊的调解队伍——普陀区人民调解协会的“银发”调解员。他们平均年龄超65岁,从检察院、法院、医院、乡镇综治中心等岗位退休后,化身基层矛盾的“化解者”。这些“银发”调解员善用“望闻问切”法,在医患纠纷、劳资争议、邻里矛盾中巧化干戈,成为海上“枫桥经验”最生动的践行者。近日,本社记者走近他们,聆听那些扎根基层、定分止争的暖心故事。
医患调解室里的“拆弹专家”
“忻老师,您可得为我们做主!”在普陀区医疗纠纷调解室,常有患者家属带着焦虑与愤怒而来,却总能在忻黎明的耐心调解下,带着释然离去。这位曾在检察院经侦战线和医院质控岗位深耕多年的老同志,退休后婉拒多家医院的高薪返聘,毅然投身医疗纠纷调解。
今年4月,一场跨省医疗纠纷让忻黎明的专业功底备受考验。来舟山旅游的一对外地夫妇突发意外:丈夫因腰疼就医,当地医院诊断为肾结石,治疗后病情却加剧,转诊宁波市级医院才确诊为凶险的主动脉夹层撕裂。但当地医院坚称是“后续并发症”,拒绝承担误诊责任。夫妇二人将遭遇发至网络,舆情迅速发酵。
忻黎明临危受命,调解现场气氛剑拔弩张。他接过CT片,锁定关键异常点:“这里的血管影像有明显撕裂痕迹,这是诊断疏失。”一句话直击要害,院方代表态度瞬间软化。随后,他采用“背靠背”调解,对患者坦诚告知司法鉴定可能获得更高赔偿,也体谅其急于返乡的困境;对院方则充分厘清法律责任。最终,院方将赔偿金额从6万元提至8.5万元,避免了双方陷入漫长的诉讼泥潭。
从医学术语解读到法律条文阐释,从情绪疏导到权益平衡,忻黎明用扎实的专业素养打破信息壁垒。退休3年来,他成功调解医疗纠纷240余起,件件力求事实清晰、不偏不倚。“调解不是和稀泥,是用专业让双方心服口服。”
法官转型“社区解纷王”
“刘老,这70户业主的事,您可得多费心!”去年10月,普陀区某小区业主代表带着厚厚的材料找到刘海平,脸上满是愁云。他们购买的商品房先是逾期交房,收房时还发现阳台漏水、地漏错位等严重质量问题,开发商虽进行了整改,但逾期90天仍未彻底修复,且对违约金和修复补偿费用避而不谈。
有着40多年党龄的刘海平退休前是一名经验丰富的法官,从事调解工作已满8年,从裁判者到调解员,变的是身份,不变的是对公平的追求。接手案件后,他第一时间联系开发商,对方始终推诿搪塞。刘海平带着民法典上门,逐条讲解商品房质量与违约责任条款,语重心长地提醒:“信誉是企业的生命线。此事若处理不当,负面舆情和潜在诉讼将严重损害公司声誉。”
经过刘海平的不懈努力,开发商最终转变态度,同意支付合同约定的违约金。但在修复补偿费用上,双方诉求仍有差距。刘海平抓住关键点,引导双方互谅互让,最终达成调解协议。70户业主的合法权益得以维护,一场可能激化的群体性矛盾消弭于无形。
刘海平在调解岗位上已累计化解纠纷2250余起,仅今年上半年就办结210起。“裁决是画句号,调解是解心结。”他说,这正是人民调解的独特魅力。
为群众追薪的“云端解纷手”
“老陆,66个安徽老乡的工资终于到账了!”2022年8月,看着手机里接连弹出的转账截图,陆胜品长舒一口气。当时,他刚处理完一起棘手的欠薪案:朱家尖养蟹场老板黄某拖欠66名女工20余万元工资后玩起了“失踪”。
陆胜品深知农民工讨薪的迫切心情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性。他迎难而上,通过多方渠道,终于找到了躲藏的黄某,通过耐心释法明理,反复强调支付劳动报酬的法律义务及逃避的严重后果,敦促其履行责任。说服黄某后,更大的难题接踵而至:66名工人早已分散到全国各地打工,如何核实身份、确认金额、完成手续?
“办法总比困难多!”陆胜品带领团队创新思路,用电话、微信逐人核对信息,远程制作笔录;依托“浙江解纷码”平台,指导工人在线完成身份认证、协议确认和电子签名。那段时间,他的手机成了“热线”,常常凌晨还在回复消息。经过近3个月不分昼夜的细致工作,所有文书手续顺利完成,拖欠的工资终于全额发放到66名农民工手中。钱款到账的信息,从全国各地汇聚到陆胜品的手机上,那一刻,所有的疲惫都化作了欣慰。
从司法行政干部到社区书记,再到调解员,陆胜品的岗位在变,为民服务的初心不变。他拥有20年司法行政工作经历,基于对调解事业的热爱,退休后选择继续发光发热。“我们多跑一步,群众就少些委屈。”他说,这是老调解员们的共同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