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道县四马桥镇综治中心圆满化解民企纠纷
施工震动民房受损 综治中心“一站式”化解
开栏语:今年年初以来,各地整合各方资源,大力推进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以卓有成效的工作确保人民群众每一项诉求都有人办、依法办。在此过程中,涌现出一批多途径、多手段化解矛盾纠纷的生动事例,本报现开通“案说综治中心”专栏,陆续刊发其中的优秀案例。
近日,湖南省永州市道县四马桥镇综治中心成功调解了一起财产损害赔偿纠纷,有效维护了村民的合法权益,促进了乡村和谐稳定。
闻令即动,当好矛盾化解的“先锋队”
5月中旬的一天,道县某矿业公司施工造成四马桥镇陈杨村李某和许某两家的房屋墙体产生裂缝。之后,双方就赔偿问题争执不下,村民以房屋存在安全隐患为由索赔数十万元,企业给出的赔偿金额则远远低于村民的预期,因此遭到村民的拒绝。
双方因赔偿金额多次协商未果,矛盾愈发激烈,在争执中甚至发生肢体对抗,网格员上报至四马桥镇综治中心。该镇综治中心负责人李清保立即启动“‘一站式’受理”机制,快速组建了专项工作组,赶赴房屋受损的村民家中查看情况,并将情绪激动的双方带至村委会开展座谈。
房屋受损的李某委屈地说:“我家的房屋被震坏后,矿业公司对赔偿一直推诿扯皮,现在住在被震坏的房屋内提心吊胆,不知道这房屋还能不能再住了。”而矿业公司则认为,李某和许某两家的房屋已建成多年,一些损坏以前就有,不能全部都算在自己头上,村民们提出的赔偿数额也是“狮子大张口”,他们无法接受。
为了避免双方各执一词,僵持不下,专项工作组的工作人员以“倾听式调解”稳定房屋受损村民的情绪,并向施工方下达《暂停施工告知书》,明确“未达成一致前不得作业”。此举既避免了村民房屋二次受损,又以权威第三方身份搭建起平等协商平台。
精准断案,做好责任认定的“裁判员”
专项工作组的工作人员现场勘查受损房屋,又分别倾听双方当事人的陈述后,一致认为,该矛盾纠纷的核心问题是责任归属与损失界定。为此,工作人员带着专业工具两次到现场核查,比对原始档案,确认受损的房屋系新损,并对两家的房屋安全进行初步评估,认定许某家承重柱裂纹已影响房屋结构安全。
面对施工方“房屋老旧”的推脱,工作人员当场播放震动监测视频,展示裂缝处新鲜水泥粉末,并援引法规条款。在这些证据面前,施工方终于承认,企业在生产施工中存在“未有效减震”的过错。
认定了过错责任,赔偿金额又成了新的阻碍。经过多次讨价还价,李某索赔6万元,许某索赔15万元,而施工方只愿赔偿二人2万元和8万元。
为此,四马桥镇综治中心协调双方共选评估公司,引入第三方鉴定机构全程监督。很快,评估公司给出了报告:李某房屋维修需5万元,许某房屋加固需12.1万元。有了评估公司给出的评估报告,四马桥镇综治中心再次组织双方开展调解,向村民详解费用,向企业说明村民困难,最终促成施工方提高赔偿,双方签订和解协议书。
近日,当许某收到12.1万元的危房赔偿款后,激动地说:“没想到这么快就解决了,综治中心真是我们的‘主心骨’!”与此同时,李某也收到了5万元的赔偿款。这场因施工震动引发的纠纷,在四马桥镇综治中心主导下圆满化解,彰显了基层综治组织在矛盾化解、服务群众、护航发展中的关键作用。
带着问题进门,解决问题出门
如今,李某家的墙面已修复,许某家的危房加固也已经开工。从快速响应到公正裁决,从专业破局到情理兼顾,四马桥镇综治中心的实践,正是新时代“枫桥经验”在基层的鲜活运用。
四马桥镇综治中心主导圆满化解村民和企业之间的矛盾纠纷,是道县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的一个缩影。今年以来,道县将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与实体化运行作为强化基层社会治理的关键突破口,创新实施“软硬兼施、上下贯通、左右协同、一键管控”模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效,社会治安状况得到了极大改善。
为使综治中心凝聚成强大的合力,目前,道县已经建成了覆盖全县22个乡镇(街道)的社会治理风险防范信息化管理平台,积极推进法律服务“双首席”制度,设置“矛盾纠纷和法律服务码上办”二维码,构建县、乡、村三级联动的综治信息化管理体系,通过县、乡、村贯通的综治信息平台实现矛盾纠纷隐患实时录入、智能研判与全流程跟踪。打破数据壁垒,实现风险预警前置化推送,确保矛盾纠纷隐患早发现、早介入、早化解。
在实际运行中,道县综治中心严格执行“中心吹哨、部门报到”工作机制,对于群众来访和反映的问题,中心统一受理,并根据问题性质和职责分工,分流到相关部门办理。认真落实督办制度,对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情况进行跟踪,并明确办理时限,督促乡镇和相关部门履职尽责,形成“中心接单、平台派单、部门领单、群众评单”的闭环管理工作模式,让群众的每一项诉求都有人办、依法办,有所推进、有所反馈,实现群众带着问题进门,解决问题出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