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陕西省宝鸡市凤翔区法学会探索基层服务站点“5525”机制联动模式
本报讯(□庄静) 今年以来,陕西省宝鸡市凤翔区法学会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以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为契机,立足专业支撑,着力推动“所、室、站”一体贯通,“建、管、用”有机融合,探索形成了“五有阵地、五诊闭环、二项机制、五个一做法”的“5525”基层服务站点联动工作模式,一体推进自身建设、法治实践和服务企业等重点工作,建立了以区“法律诊所+”“和凤调解室”机构为龙头,以法学专家库为支点,以镇“法律诊室”、村(社区)“法律驿站”便民机构为基础的三级法律服务体系。
凤翔区“法律诊所”下设涉诉信访、征地拆迁、医患纠纷、交通事故、工伤事故、物管纠纷、房产交易、劳动争议、保险理赔、民生维权10个“会诊室”。与区综治中心联建“和凤调解室”,创新“1+10+X”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工作机制。全区建成基层服务站点186个。其中,区级2个、镇级12个、村(社)级169个、特色站点3个。实体入驻区镇两级综治中心实现全覆盖。区财政预算支持法律服务专项经费10万元,重点处理群众反映较多的征地拆迁、劳资纠纷、物业管理等6类信访问题。
规范“五有四化”阵地,形成“四个一”实体化机制融合。“五有”,即有统一标识、有办公场所、有信息公示牌、有工作机制、有法律服务实效。“四化”即标准化、制度化、法治化、服务化。12个镇(街)“法律诊室”与综治中心资源有效融合,设立调解室、心理咨询室等功能区,提档升级为法学会基层服务站点。凤翔区法学会制定“法律诊所+基层站点”工作联席会议制度,采取一同部署、一套制度、一体推进、一同考评“四个一”工作法,推动法学会基层服务站点机制有效衔接。
优化站点横向布局,形成“五诊”闭环服务模式。凤翔区法学会组织法学专家库、“法律诊所”10个专家会诊室、社会心理健康平台等“一库十室一平台”成员,通过“1+10+X”服务力量,组团为群众提供“五诊”服务:对驻站法学专家进行排班,根据来访群众需求和工作需要“接诊”;针对工作中发现的群众出行不便或需现场查看的进行“出诊”;对重大疑难问题召集相关人员“会诊”;在重大信访案件中配合相关部门就问题进行“辅诊”;根据风险发生的规律和重要时间节点到现场“义诊”。共参与化解重大信访积案17件、重大矛盾纠纷184件;参与重大信访积案听证活动13次;出具法律咨询意见书39件。
探索两项制度,创建“五个一”基层服务站点工作模式。凤翔区法学会实行“四个一”包联制度。35名法学专家分领域入驻包联12镇(街)169个村(社)。开展一月“一线下讲座”“一线上普法宣传”“承接一次法律咨询”“化解一次重大矛盾风险”活动。建立联企制度。特邀西北政法大学教授,建立区法学专家驻“青年企业家协会”“女企业家协会”“服务西凤酒城工作站”。参与陕西西凤酒10万吨基酒等全区重大项目推进建设和340个高质量项目会审等重大公共决策220余次;参与宝鸡机场、西凤酒城项目拆迁等重大风险防范178件。落实“五个一”服务模式:向有关单位发送一封征求委托咨询事项函、建立一本工作台账、每季度开展一次交流会、每半年召开工作座谈会、每年度召开一次考核评价。对法学专家办案数和取得的成效,函告其所在单位纳入本人考核范围,作为区法学会各类评先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