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洛阳市涧西区人民法院打造多元解纷机制的创新实践

牡丹文化与现代司法融合 绽放市域社会治理绚丽花朵


  在河南洛阳这座以牡丹闻名、以工业立城的千年古都,洛阳市涧西区人民法院正用司法智慧书写着新时代“枫桥经验”的洛阳篇章。作为国家“一五”期间重点建设的老工业基地,涧西区承载着共和国工业发展的厚重历史,也面临着产业转型升级带来的全新挑战。在这片曾经机器轰鸣的土地上,传统企业改制纠纷与新兴经济矛盾相互交织,构成了基层社会治理的复杂图景。

  2025年以来,该院收案量同比上升23.83%,其中商事纠纷占比达80.26%,这一数据折射出区域经济转型期的典型特征。面对案件数量激增与类型多元化的双重压力,涧西区法院没有简单沿袭传统审判模式,而是立足地域文化特色,创造性提出“牡丹调解法”,将“雍容大气、和谐共生”的牡丹文化精髓融入司法实践。这种创新尝试不仅构建起独具特色的多元解纷“涧西模式”,更在司法为民与传统文化传承之间架起了桥梁。

  牡丹作为洛阳市花,其文化内涵已深深融入城市血脉。涧西区法院从牡丹“富贵不骄、柔中带刚”的特质中汲取智慧,发展出“调解优先、诉讼断后”的工作思路。在具体实践中,法官们将牡丹的生长规律与纠纷化解节奏相类比,形成了“花期调解”“根系调解”等特色方法,使冰冷的法律条文在牡丹文化的浸润下展现出人文温度。这种司法创新既是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也是对新时代“枫桥经验”的生动诠释。


  创新机制 打造企业纠纷化解“高速通道”

  “我们原准备打两年官司,没想到26天就拿到了全部货款,合作伙伴也得到了维系。”这是涧西区法院在2025年3月受理的河南某供应链公司诉某建设集团66万元建材款纠纷案后,供应链公司负责人的感慨。

  在办理该案时,承办法官没有机械适用审判程序,而是创新采用“诉讼成本对比分析法”,为双方当事人算了一笔明白账。调解现场,法官用可视化图表清晰展示:若进入诉讼程序,除需缴纳案件受理费外,还有律师代理费,加上鉴定、保全等程序可能产生的费用,总成本将超过8万元。同时,法官还详细分析了诉讼周期对企业现金流的影响,以及判决执行可能面临的不确定性。

  这种“算账式调解”打破了传统调解的说教模式,让当事人在理性权衡中自愿选择最优解纷路径。经过三次精心设计的调解会议,最终促成双方达成分期付款的调解协议。该方案既考虑了被告企业的实际偿还能力,又通过违约金条款保障了原告权益。从立案到结案仅用26天,真正实现了“案结事了人和”。

  在另外一起涉及2000万元工程款的某酒店建设项目纠纷中,常规调解方法屡屡受挫。承办法官创造性地提出“牡丹花期调解法”:将还款周期对应牡丹“初绽—盛放—凋零”的生长阶段,巧用“情感沟通法+利益平衡法”,既回溯十年合作情谊重建信任,又以“三段式”方案科学规划还款节点,最终实现该起纠纷的顺利和解。目前,这种机制已成为涧西区企业纠纷化解的高速通道。

  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涧西区法院共审结涉企商事案件3664件,结案标的13.5亿元。通过类似机制化解涉企民事纠纷调解率33.60%,较去年同期上升11.81%,充分证明了文化赋能司法的实践价值。


  文化赋能 奏响基层社会治理新乐章

  2023年11月,某建设公司追讨工程尾款案中,涧西区法院首次尝试“法院+政协”调解模式。河南省政协委员、洛阳市法学会常务理事赵晓阳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和第三方中立地位,以“牡丹根系缠绕”为喻,形象指出“强解必伤筋动骨”的道理。这种将植物学知识与纠纷化解相结合的创新方法,引导双方在24天内达成调解协议,避免了工程停工可能造成的连锁反应,更探索出了“法院+政协”的纠纷调处新路径。“调解不是和稀泥,而是找准法理情的平衡点。”赵晓阳说。

  政协系统相关领域的委员不仅具备专业素养,更拥有丰富的社会经验,能够从不同视角提出建设性方案,这种跨界协作既拓展了多元解纷的主体范围,也丰富了调解工作的文化内涵。

  71岁的退休法官张万松带领的“西苑银龄”调解团队,将“千年古树”的生存智慧创造性转化为调解方法,成为基层治理的一道独特风景。他说:“调解案件犹如画牡丹,既需法理骨架,也要情义晕染。”

  今年6月,在某小区拆迁纠纷现场,他以“千年古树皆因互让空间而存活”的智慧,引导双方寻求“法理”与“情理”的最大公约数,既维护了原小区居民的合法权益,又保障了后续拆迁工作的顺利进行。现场群众对他竖起大拇指说:“银发智慧,千金难买。”

  “西苑银龄”调解团队是一支平均年龄超过65岁的队伍,成立以来已成功化解多起矛盾纠纷,这些老法官们凭借丰富的人生阅历和专业的法律素养,在法与情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让当事人在潜移默化中放下对立情绪。这种充满人文关怀的调解方式,正是牡丹文化“和合”理念的生动体现。

  如今,涧西区法院整合工会、妇联等9家单位力量,已建立起“1+9”专业调解平台体系,立体网络覆盖婚姻家事、劳动争议、金融商事等重点领域,构建起“法院主导、多方联动”的工作模式。这种多部门协同、多手段并用的解纷模式,有效防止了个体矛盾升级为群体事件。

  2025年上半年,该院案件调解率34.98%,同比跃升11.5个百分点。


  重心前移 构建纠纷预防化解多元共治格局

  “就水管漏水纠纷这样的小事,没想到法官真来调解了!”2024年9月,某小区物业纠纷调解现场,业主张女士对下沉社区的法官丁俊丽赞不绝口。原来,该小区住户们因水管漏水引发争执,社区网格员及时联络了分包该社区的法官丁俊丽。“咱们都是邻居,像牡丹花一样‘和合共生’,各退一步如何?”没有坐等当事人上门,而是四次主动上门了解情况,组织物业、住户、开发商进行现场调解,最终促成多方和解。

  这只是涧西区法院运用“牡丹调解法”,将解纷重心从“事后审判”向“事前预防、事中化解”前移,减少矛盾升级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涧西区法院不断创新调解模式,将解纷战略前移,工作重心从“坐堂问案”转向“上门服务”,从“事后处置”转向“事前预防”,常态化开展指导调解、委托调解等工作,还联动区司法局将各街道办纳入共治体系,形成“专业指导+基层协同”的立体化解纷网络。

  涧西区法院的创新实践生动证明,传统文化与现代司法相互滋养、相得益彰。当牡丹的“和合”理念遇上司法为民的初心,便绽放出市域社会治理的绚丽花朵。

  “牡丹调解法”的成功实践蕴含着深刻的启示。首先,司法创新必须扎根文化土壤,只有与群众的文化心理产生共鸣,法律才能真正被理解和接受;其次,纠纷化解需要多元共治,构建党委领导、司法推动、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治理格局;再次,基层治理贵在预防,通过前端介入将矛盾化解在早在小。

  “我们要让每起案件的调解过程,都成为一次法治精神的播种。”洛阳市涧西区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周朝晖表示,该院将进一步主动作为、扎根基层,在传统文化与现代法治的融合中探索更多可能性,为老工业区经济腾飞提供更加有力的司法保障,要深入推进“1+N”多元共治模式,做实定分止争,致力于从源头化解矛盾,增进社会和谐,以“如我在诉”责任感增强人民群众对公平正义的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