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大学法学院着力构建“四位一体+分类培养”协同育人体系

思政铸魂 实践立身


  近年来,河北大学法学院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立足“扎根燕赵、服务京津冀、辐射全国”的办学定位,以“思政铸魂,实践立身”为核心理念,着力构建以“思政融合”“课程创新”“实践淬炼”“评价赋能”为核心内容的协同育人体系,并融入“差异化分类”策略,形成了“德法兼修+精准供给”特色,积极服务“全面依法治国”“京津冀协同发展”等重大国家战略。

  河北大学开展法学教育工作历史悠久,是河北省最早创建法学专业的高校,也是改革开放后全国最早重新创建法学专业的高校之一。经过多年发展,该校法学专业目前已在全国具有一定影响力,先后入选全国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获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3年,该校的“入室抢劫杀人现场物证勘验虚拟仿真实验”课程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


  思政融合:构建“全课程、全过程”思政育人矩阵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一项长期而重大的历史任务,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法学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为指导,立德树人,德法兼修,培养大批高素质法治人才。河北大学法学院紧紧围绕“思政育人”这一主题,打造“课程思政”“主渠道”,在开设“法律职业伦理”等专业课程的同时,将红色法治文化(如晋察冀边区法制史)等知识融入“中国法律史”“法理学”“宪法学”等核心课程,并开发了“红色法治案例库”,涵盖“马锡五审判方式”“土地改革中的法治实践”等30余个经典案例。

  河北大学法学院注重理念创新探索,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积极打造“实践思政”,组织学生参与“乡村振兴法律援助”“红色法治教育基地研学”等实践活动,将“服务群众”“坚守正义”等价值理念融入法律实务场景。

  此外,该院积极打造“文化思政”,创建了“法治文化长廊”“法治人物访谈”等品牌活动,邀请模范法官、模范检察官等优秀实务工作者分享职业经历,不断强化学生职业认同感。


  课程创新:构建“交叉融合、实践导向”课程体系

  长期以来,河北大学法学院始终坚持以教师和学生为中心,通过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动课程创新,构建了“交叉融合、实践导向”的课程体系。

  以基础课程“强根”。该院以教材《习近平法治思想概论》为核心,不断强化学生法学基础理论教育,并融入“数字经济法治”等前沿内容。

  用交叉课程“拓面”。该院开设“法律+外语”(英语、日语、朝鲜语等)、“法律+经济”(会计、经济学等)等跨学科课程,帮助学生打造复合型知识结构。

  用实践课程“提能”。该院面向全院学生专门开设了“法律咨询”“法律谈判”“法律辩论”“法律检索”“法律文书写作”等实务课程,并引入真实案件作为教学案例。

  此外,河北大学法学院积极念好“精”字诀,突出课程特色,推动多专业交叉融合,紧密结合人才培养需求,充分利用校内外优质教育资源,精心打造“特色课堂”,为探索创新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新路径。其中,针对五类人才需求,该院设置了差异化课程:面向“卓越班”,开设了“网络安全和数据合规”“法律职业思维”“典型案例研析”“司法实务全景式教学”等前沿课程;面向“涉外班”,专门开设了“国际环境法”“国际商法”“条约法”等涉外法治课程和“法律英语听说”课;针对立法微专业,开设了“立法技术与规范”“立法理论与实务”“比较立法”等特色课程。


  实践淬炼:构建“校政协同、产教融合”实践平台

  为了提升教学质量,河北大学法学院积极开展实践教学探索,汇聚各方力量推动构建协同育人格局,构建“校政协同、产教融合”实践平台,持续打造实践育人大课堂,形成了多方共赢的育人生态。

  建好校内平台“练基础”。该院积极建设“智慧法治实验室”“模拟法庭”“法律诊所”等,学生可通过模拟案件审理提高审判技能和辩护能力;通过对案例进行分析和研判,提升学生实务能力和综合素质。目前,该院年均开展案例研讨、模拟庭审120余场,覆盖95%以上学生。

  建好校外平台“促实战”。该院持续深耕校政合作沃土,与河北省高级人民法院、河北省人民检察院等50余家单位共建实践基地(含国家级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年均输送200余名学生参与“助农法律援助”“企业合规审查”等法治实务项目。通过进一步深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工作,全面提升教育质量和效果。

  建好国际平台“拓视野”。国际交流不仅可以改变学生的知识结构,还可以重塑学生的思维方式。近年来,该院积极为学生搭建国际平台,与境外高校和相关机构进行合作,选派学生赴海外学习,让学生近距离接触国际前沿学术动态,促进跨文化理解与对话,开拓国际视野,提高综合素质。


  评价赋能:构建“多元立体、动态反馈”评价机制

  评价改革直接影响教学导向、学习方式和人才培养质量。近年来,河北大学法学院积极推动评价赋能,构建“多元立体、动态反馈”评价机制,成为促进学院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齿轮”。

  多元化评价方法可以更好地反映学生的个性差异,有利于发掘和培养每个学生的潜能,实现因材施教。该院强化多元评价,采用“思政表现+实践报告+理论考核”的综合评价机制,突出“思政”素养与实践能力评价,为个性化教学提供有力支持。

  该院强化过程跟踪,建立“学业成长档案”,记录学生课堂参与、实践表现、公益服务等,动态反馈培养效果,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发展建议。

  此外,该院强化结果应用,将评价结果与奖学金评定、实习推荐、就业指导挂钩,形成了“以评促学、以评促教”的良性循环。


  分类培养:构建“精准性供给、精细化培育”执行体系

  河北大学法学院全面贯彻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以精细分类培养体系为基石,不断优化资源配置,构建“精准性供给、精细化培育”执行体系,全面提升教学质量,为社会培养了大量优秀人才。

  做好“精准性供给”。该院持续推进法学专业人才类型化、多样化培养改革实践,培养“基础普适型、实务应用型、知识复合型、涉外国际型、专业技术型”等五种类型的法治人才,形成了“双轨五型”的差异化分类人才培养模式:基础普适人才,着重强化学生的法学基本技能和法学基础知识,使其成为能够满足一般性涉法岗位需求的法治生力军,如政府公务员、企事业单位管理人员等;实务应用型人才,强调法律实务技能提升,着力培养定位为优秀法官、优秀检察官、优秀律师等专门人才;知识复合型人才兼具法律与其他学科知识,主要培养企业法务、企业合规管理等专门人才;涉外国际型人才,注重国际法相关知识和外语及跨文化沟通能力培养,使其将来能够成为服务于国际组织、跨国企业的专门人才;专业技术型人才,旨在培养具有特定专业知识、特殊技能要求的法律人才,如立法人才等。

  做好“精细化培养”。针对不同类型法治人才不同需求,该院制定了精准、细化、专门的人才培养方案。具体方案包括基础法治人才教育培养方案、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方案、涉外法律人才教育培养方案、法学第二学位人才教育培养方案、立法理论与实务微专业人才教育培养方案等,着重强调不同类型人才培养方案之间的差异,以及与不同类型人才培养的匹配度。

  通过“四位一体+分类培养”体系的实施,该院有效破解了传统法学教育的难题,针对“课程思政”与专业“脱耦”的问题,通过“全课程思政”“实践思政”,实现了“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使学生的“法治信仰”“职业伦理”认同度得到显著提升。在理论与实践“断节”问题方面,该院通过“实践课程+基地实习”,使学生法律文书写作、庭审辩论等实务能力显著提升,用人单位满意度提升至98%。针对知识结构“单一”问题,该院通过开设跨学科课程,使学生形成了“法学+X”的复合知识结构。针对国际视野“薄弱”问题,该院通过搭建国际合作平台,推动学生参与国际交流活动,其涉外法律实务能力显著增强。

  此外,面对人才供给“粗放”的问题,该院通过培养“五型”法治人才,采用精细化育人方法,有效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多样性”人才的需求。

  河北大学法学院院长陈佳教授介绍,下一步,该院将持续深化“德法兼修”内涵建设,强化与实务部门协同联动,推进新文科建设与卓越法治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深度融合,拓展“一带一路”法治人才培养项目,建设京津冀法治协同创新中心,打造全国立法人才培养示范区,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和区域高质量发展输送高素质法治人才,奋力谱写新时代法学教育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