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宜宾市扎实推进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

百花齐放解纠纷 多元共治谱新篇


  “要不是他们跑前跑后帮忙调解,我这大半年的租金怕是要打水漂儿了。”2025年7月4日,在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综治中心,租客闵女士将绣着“调解纠纷化干戈为玉帛 主持公道彰情理之天平”大字的锦旗送到调解员手中。

  这是叙州区综治中心运用“分步解扣”调解法,成功调解一起涉及几百名房东租客的租房纠纷后,当事人送来的锦旗。

  这起涉众矛盾纠纷的成功调解,与来自叙州区司法局调解员和物业纠纷调解专员的辛勤付出分不开,更与宜宾市扎实推进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并实效化运行关系密切。

  2024年12月以来,宜宾市在分层分类综治中心建设试点及“三年强基补短”工程工作基础上,通过原址扩建、“利旧改建”等方式,全面推进三级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截至目前,已完成市级和10个县级、96个乡镇级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解决各类矛盾纠纷3.3万余件。

  宜宾市在积极推进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过程中,将本地经验与新时代“枫桥经验”深度融合,因地制宜探索出“定制调解”“访调结合”“分步解扣”等工作方法,形成了依托诉讼服务中心“强解纷”,依托信访接待中心“强吸附”,以及整合力量入驻综治中心的运行模式,让“有纠纷找综治中心”深植老百姓心中,为基层社会治理注入新动能。


  “诉调融合”赋能“一站式”解纷

  “感谢综治中心调解人员,我们顺利拿到了土地承包款。”近日,宜宾市江安县综治中心成功调解一起涉众土地纠纷案件后,群众由衷点赞。

  今年3月,江安县综治中心接到群众反映:2019年8月,江安县某公司与该县两村300余户农户签订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租赁合同,用于养蚕种植等生产经营。按照约定,该合同的执行秉承先支付款项后使用原则,某公司在每年8月22日前支付下年度土地流转费用。后因该公司未按合同约定支付土地流转费,引发村民不满,产生矛盾纠纷。

  江安县综治中心接到群众反映后,立即通过“联单(调)机制”,整合县法院、农业农村局、法学会、工商联等部门和属地镇、村等多方力量,实行“统一受理、分类流转、四单交办”规范管理,充分发挥“主办单位+协办单位\组织+法学会专家+专职调解员”等多元解纷力量的作用。经过三轮调解,促成双方达成和解协议。上述公司现场支付30万元,剩余40余万元于2025年5月15日前支付并成功予以司法确认。至此,该纠纷成功化解。

  这是江安县积极探索“诉调融合、一站解纷”路径,严格对照矛盾纠纷化解法治化“路线图”,打造多元“解纷超市”的一个缩影。

  江安县委常委、政法委书记杨香檀介绍,近年来,江安县突出“党委政府统筹牵引,推动部门力量集聚”理念,推行政法和信访重点部门常驻、行业主管部门轮驻、涉事部门随驻机制,将矛盾调解、诉讼服务、行政裁决等集中到综治中心,推行“诉调融合”一体运行模式,成效明显。在该模式下,江安县矛盾纠纷化解成功率、司法确认率分别提升至97.68%、40%。同时,江安县综治中心被命名为“四川省首批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实践基地”。

  如何全面掌握群众的“烦心事”?江安县综治中心横向集合诉讼服务、检察服务、公共法律服务等24项功能,纵向联通14个乡镇(街道)、215个村(社区),实现了矛盾纠纷源头信息“一张网”,分类登记来访群众诉求1.4万件。同时,该中心依靠大数据平台,接入政法单位及信访、民政、妇联、人社、卫健等16个部门的信息系统,关联家庭安全风险预警平台、社会心理服务信息平台,及时接收诉讼、婚恋家事、医患、金融、土地纠纷等重点领域数据,并通过12345、12309、县长信箱、“e联调”App等收集矛盾纠纷。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在宜宾市大力推广的“定制调解”便源于江安县综治中心的实践。“过去,调解人员普遍采用包治百病的方式开展调解工作,对基层纠纷点多面宽、琐碎繁杂的实际和群众的个性化需求回应不足,调解工作针对性不强、群众接受度不高。”江安县四面山镇党委书记于中平告诉记者,2020年,四面山镇率先开始探索推出“定制调解”方法,2023年在全县推行。

  所谓“定制调解”,即纠纷调解主体可以定人员、定时间、定方式。为了保证调解工作质量,江安县综治中心吸纳专业人员组建了12类调解人才库,建立了专职调解员“定补+案补”保障机制。群众既可以根据纠纷类型选择信任的调解员,也能根据自身实际预订调解时间。针对有的群众行动不便、在外务工等特殊情况,县综治中心可提供“电话调”“微信调”等在线调解方式。

  “通过‘定制调解’,把调解工作从调解员被动工作变成诉求人主动参与,提高了调解成功率。”江安县四面山镇人民调解员徐凯说。2024年运行以来,江安县综治中心已成功调处矛盾纠纷5134件,其中通过“定制调解”方式成功调解案(事)件3200余件,成功率达100%。


  “访调一体”打造纠纷化解“终点站”

  今年4月,一场交通事故让市民张某左腿截肢,30余万元的医疗费,以及与肇事者的赔偿分歧令他心力交瘁。近日,张某走进宜宾市南溪区综治中心,体验了一场高效联动:律师助张某收集证据,检察官帮其厘清责任支持起诉,法院干警上门立案……在多部门接力下,这起赔偿纠纷快速化解。

  这是南溪区探索建设综治中心“资源整合、访调一体”模式的生动写照。该模式以区综治中心为枢纽,通过“一站式”服务、“全链条”化解的工作思路,实现了矛盾纠纷化解从碎片化向系统化转变。

  南溪区委政法委常务副书记陈杰介绍,按照方便群众、服务群众的原则,南溪区将运行多年、较为成熟的“信访微超市”提升改造为占地2000余平方米的区综治中心,采取“5+12+N”的入驻模式:法院、检察院、公安局、司法局、信访局5家单位常驻,住建、人社等12个重点部门轮驻,其他部门随叫随到。该中心设置信访接待、法律咨询、人民调解、司法确认等11个功能室,形成了“前台统一受理,后台分类处置”的工作闭环。

  针对不同类型矛盾纠纷,南溪区综治中心建立了四级调解网络:网格员和乡贤调解邻里纠纷等“小事”;属地部门联合调处物业纠纷等“中事”;专业律师团队攻坚企业改制等“难事”;区领导包案化解征地拆迁等“大事”。

  南溪区委政法委专职委员汤伟介绍,区综治中心推行的“访调一体”解纷模式打破了部门之间的壁垒,实现“进一扇门、解百家忧”,其工作流程的重构形成了“访—调—诉”无缝衔接。“更重要的是,推动矛盾纠纷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预防。”汤伟说。

  这种“物理整合+功能聚合+力量融合”的创新实践成效显著。汤伟介绍,在推动原昌明机械资产处置、巨龙化工房屋征收等“骨头案”化解过程中,南溪区综治中心通过会商联调等方式实现了“能调不诉、能调不访”的效果,今年以来,区镇两级综治中心受理的1614件纠纷中,吸附率达96.84%,办结率达93.31%,满意率达93.12%,反复率仅0.27%。

  “访调一体”的综治中心运行模式让南溪区的信访案件化解率得到显著提升。南溪区综治中心自2024年12月运行至今,信访接待窗口受理的343批次事项中,87%在访前阶段成功化解,真正构建起矛盾纠纷化解的“终点站”。


  因地制宜共绘治理“新枫景”

  因地制宜是宜宾市推进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的真实写照。“宜宾地处金沙江、岷江、长江交汇处,川渝滇黔接合部核心区域,3区7县的发展水平不一致,各县(区)社情大不相同。”宜宾市委政法委专委李敏介绍,在全市推进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过程中,宜宾市委政法委统筹抓总,各县(区)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及特点进行“个性化”调整,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特点。

  在宜宾翠屏区宗场镇,镇综治中心采用“品牌调解+心理辅导干预”的综合性调解模式,化解周某群和周某江的家庭矛盾纠纷;在屏山县综治中心,运用独特的“调解+普法”工作模式,不仅实现了“多部门高效衔接、闭环式流程管理、全方位调处解决”的工作目标,更在化解矛盾的同时,有效预防了潜在风险产生;兴文县、高县、珙县等地推行“非诉挺前、诉讼兜底、衔接贯通”理念,对非诉途径达成的调解协议及时进行司法确认固定效力,对审前调解案件有序分流,让矛盾纠纷在源头得到化解……

  在综治中心建设的“五个规范”中,信息化建设是宜宾市各级综治中心的突出亮点。在宜宾市综治中心信息平台的全量数据库里,每一起矛盾纠纷都有自己独特的“身份编码”;每一起纠纷录入后,系统都会根据红橙黄蓝“四色”分级预警机制分类管控,形成“一案一码”,让办理进程“可视、可查、可督”。自该平台2024年9月运行以来,已汇聚48.9万条矛盾纠纷和重点人员信息,其中有效预警处置红橙风险240余起,大大提升了治理效率和精准度。

  在矛盾纠纷化解执行层面,政法系统干警、人民调解员、网格员、党员先锋、乡贤“五老”、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者、法学咨询专家等多元力量在宜宾各级综治中心的前中后端贡献着自己的力量,让“为人民服务”更加具象化。

  “我们将持续发力,深化三级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和实战化运行,力争在2025年11月底前实现全覆盖。”宜宾市委政法委常务副书记代金里表示,下一步,宜宾市将不断探索社会治理新路径,合力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善治宜宾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