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运城以红色基因作“精神导航”为社区矫正教育赋能
本报讯(记者邵春雷 □刘敏) 运城,古称河东,是山西有名的革命老区,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发挥了不同寻常的重要作用,拥有红色革命遗址225处,其中重要历史事件和重要机构旧址54处,重要历史事件及人物活动纪念地41处,革命领导人故居28处,烈士墓54处,纪念设施48处。运城市红色文化资源基本贯穿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各个历史时期,具有历史跨度大且连续不断的特点。当前,以红色文化唤醒迷失心灵、用革命精神引航矫正之路的教育实践,正在河东大地如火如荼展开。
近年来,运城市司法局组织一波又一波的社区矫正对象走进运城各地红色遗址、聆听革命故事、参与情景体验,在先烈们为国为民为后代英勇奋斗、视死如归的感召下,一个又一个社区矫正对象实现了从“心”出发的蜕变。
真情讲述:老党员的“扁担”挑起了什么
红色教育最有感染力的是人,最动人心的是情。
在河津市赵家庄街道新兴村,78岁的老党员讲述起抗战时期群众支援前线的往事:“那时候没有运输工具,乡亲们就用扁担挑着粮食,跟着部队的脚印跑,就盼着战士们多打胜仗!”台下,社区矫正对象们静静聆听,不少人悄悄拭泪。
“以前总觉得自己犯了错,这辈子都抬不起头。”矫正对象赵某哽咽道,“现在明白了,哪怕是普通人,也能为社会出力。虽然走错过路,但我还想重新站起来,做对家庭、对社会有用的人。”真实的故事最动人,朴素的情感最深刻。通过红色宣讲,矫正对象不仅聆听了历史,更看到了希望,找到了方向。
蜕变瞬间:从“自暴自弃”到“志愿奉献”
在平陆县张家沟村六十一个阶级弟兄纪念馆,社区矫正对象张某听完党支部书记讲述军民联手抢救六十一位农民生命的感人故事后,主动申请加入社区公益服务队。
“每次穿上志愿者马甲,参加公益活动,就觉得自己和过去不一样了。”张某的眼神里有了光彩,“红色故事里的人,心里都装着别人,我也要学着他们的样子,回报社会。”同样的转变也发生在绛县曹金海烈士纪念馆。矫正对象刘某在了解革命先辈出生入死的事迹后动情地说:“先烈用生命换来今天的和平,对比他们,我才知道自己过去的无知和渺小。这场红色洗礼净化了我的心灵,让我懂得了热爱家乡、热爱国家的意义。”
探索实践:让红色教育“活”起来
为了让红色教育不止于“听故事、看展览”,运城市各县(市、区)社区矫正机构不断创新形式,将红色精神转化为可参与、可体验的矫正实践。
在河津市,司法所组织社区矫正对象重走“抗日交通线”,沿着当年地下工作者的足迹,在崎岖山路上模拟传递“情报”,亲身体验革命先辈在艰苦环境中的坚守与担当。
在万荣县,“红色家书”诵读活动温情开展。矫正对象们捧读先辈家书,在“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字句中,感受革命先辈舍小家为大家的家国情怀。这些沉浸式体验,让红色基因从历史符号变为可感可知的精神滋养,让矫正对象不再是被动接受教育的旁观者,而是主动参与体验的践行者。
“红色教育不是简单的参观打卡,而是要让社区矫正对象在灵魂深处产生共鸣,从‘要我改’变成‘我要改’。”运城市司法局社区矫正管理科负责同志道出了红色教育融入矫正工作的初心。
这一理念已在河东大地结出硕果。截至目前,运城市已建立红色教育基地12个,累计组织活动230余场,参与社区矫正对象1800余人次。
数据背后,是一个个鲜活的改变:参与公益活动的身影愈发活跃,遵守矫正纪律的自觉显著提升,助人为乐的善意举动不断涌现……红色教育正在让社区矫正对象从内心发生改变,以行动实现转变。
红色导航引归途,文化赋能助新生。运城市用红色文化赋能社区矫正的生动实践,正以温暖而坚定的力量,书写着新的时代篇章,为每一位社区矫正对象点亮人生新途,为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运城、法治运城注入动力,让红色光芒照亮基层治理的每一个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