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柏坡:从烽火抗战到复兴征程的精神灯塔
西柏坡地处太行山东麓,滹沱河北岸。1948年5月至1949年3月,中共中央在这里办公,指挥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召开了七届二中全会……西柏坡见证了“新中国从这里走来”。
盛夏时节,河北省石家庄市平山县西柏坡村树木葱茏,碧水潺潺。我来到西柏坡寻根探源,接受一次“赶考”洗礼。站在西柏坡纪念馆广场,五星红旗猎猎飘扬,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五大书记”铜像傲然屹立,仿佛在眺望即将到来的胜利。这座太行山下的小村落,不仅是中共中央解放全中国的最后农村指挥所,更镌刻着中华民族从抗战烽火走向伟大复兴的精神密码,它如同一座永不熄灭的灯塔,照亮着我们前行的道路。
回望抗日战争时期,中华大地山河破碎,生灵涂炭。但正是在这片土地上,中国共产党高举抗日旗帜,凝聚起全民族抗战的磅礴力量。从平型关大捷打破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到百团大战重创日寇嚣张气焰,再到根据地军民以地道战、地雷战等智慧与侵略者周旋,共产党人始终冲锋在抗战最前线。这种在浴血奋战中淬炼出的民族精神,在西柏坡得到了延续与升华。
邓小平同志亲笔题写了“西柏坡纪念馆”馆名,展览围绕“新中国从这里走来”这一主题。纪念馆一侧墙上刻着毛泽东同志关于“两个务必”的著名论述,以奔流不息的壶口瀑布为背景,寓意“两个务必”源远流长。四块浮雕,通过刻画中国革命史上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的标志性建筑,表现了中国共产党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
走到中央旧址门口,首先看到的是“河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碑,一道白色围墙貌如当年。展厅里每一件物品背后都有一段历史,睹物思人,催人奋进。毛泽东同志旧居前院有一个磨盘,当年夏天,他常常在梧桐树下的磨盘旁纳凉,也是他和战友们工作的场所,后院四间北房是寝室和办公室,里面的实物再现了毛泽东同志俭朴的生活。走进周恩来同志办公室,墙上挂的一幅照片引人驻足观看,那是他当年为粉碎敌人偷袭党中央驻地的阴谋而聚精会神奋笔疾书时拍下的。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会址是院里最大的房子,原来曾是中央机关的大伙房,稍加布置即成会场。1949年3月5日至13日召开的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是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召开的一次极其重要的大会,全会决定将党的工作重心从农村转移到城市,确定了新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方向,制定了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的基本政策,从政治上、思想上和理论上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在领袖风范雕塑园里,毛泽东同志诗词“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的石刻令人心潮澎湃。从抗战胜利到解放战争胜利,从“小米加步枪”战胜侵略者,到“宜将剩勇追穷寇”解放全中国,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意志,带领中国人民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西柏坡,正是这段辉煌历程的重要见证者与推动者。
走出西柏坡,岗南水库波光粼粼,柏坡岭松柏长青。这片土地上沉淀的西柏坡精神,早已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它提醒着我们,今日的和平与繁荣来之不易,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我们更应传承红色基因,以“两个务必”为镜,以“赶考”姿态前行,让西柏坡精神永远照亮我们的奋斗之路。
傍晚时分,夕阳为柏坡岭镀上一层金辉。回望这片红色热土,那些简陋的窑洞、破旧的桌椅、泛黄的手稿,都在诉说着同一个真理,那就是胜利从来不是偶然的奇迹,而是理想信念的必然绽放。牢记红色历史,延续革命血脉,默默耕耘,持续奋斗,以实际行动跑好属于我们这代人的这一棒,定能交出无愧于历史、无愧于人民的答卷。
(作者单位:内蒙古自治区乌海市中级人民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