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深处的“摩托警务服务队”

  “我小时候在牧区捡牛粪,就见过解放军,他们有的骑马,有的走路,特别的精神。现在看到你们,仿佛又看到了他们……”8月26日,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乌恰县黑孜苇乡康什维尔村乔日放牧点,82岁的阿马提白克·哈孜大爷望着浑身湿透的民警伊拉木江·艾尔肯,眼里闪着泪光,用颤抖的手紧紧握住伊拉木江的手说道。

  这天清晨,乌恰县公安局黑孜苇乡派出所康什维尔村警务室的“摩托警务服务队”再次踏上征途。他们的目的地是藏在天山褶皱深处的乔日放牧点,那里住着二十余户牧民,在那里,服务队早已成为牧民心中的“贴心人”。


  不畏艰难:

  一心为民勇担当

  “这河嘛,他们经常蹚水过,我们都习惯了!”牧民沙地尔·别克大叔望着正在过河的伊拉木江说道。

  通往乔日放牧点的路充满艰辛,不仅山路崎岖蜿蜒,而且要必经乌恰县黑孜苇乡康什维尔村乌如克河——原本河上有座桥,却因近期持续降雨被冲毁,此刻正在维修中。

  面对这一困境,伊拉木江没有丝毫犹豫,毅然骑着警务摩托车驶向水中。河水冰冷刺骨,水流湍急,行驶过程中,摩托车多次熄火,他毫不犹豫地跳进湍急的河水中,咬紧牙关推车前行。

  过河后,伊拉木江边清洗鞋袜,边笑着说:“得让脚舒服些,还要走好几家呢。”这样的场景,对于“摩托警务服务队”的民警们来说,早已是家常便饭。


  时代变迁:

  从毡房到砖房的温暖蜕变

  渡过激流,辗转山路,眼前的景象令人动容:乔日放牧点上不仅散布着传统的白色毡房,更有一排排红砖灰瓦的安居房整齐排列。

  “你们现在看到的房子,都是政府出钱给我们修的!”阿马提白克老大爷激动地拉着伊拉木江的手走到自家砖房前。“我第一个扎根在这里,整整62年啦。”老人抚摸着墙面,眼中泛着泪光:“从前住的是毡房,冬天要挨冻,夏天漏雨是常事。现在住上这么结实的砖房,再也不怕风雨了。”

  伊拉木江细心检查着大爷家的房屋情况:“大爷,最近雨大,屋里还漏水吗?”“不漏不漏!”老人连连摆手,“院墙有个小裂缝,你们上次来就帮我补好了。”

  伊拉木江仔细查看着大爷的住房和牛羊圈舍,确认没有任何安全隐患。阿马提白克大爷感慨地说:“这些年,你们不仅常来看我和老伴,还帮我修房子、送药。我记得去年冬天,你冒着大雪给我送来了感冒药,靴子都湿透了……”

  这片牧区的变迁,不仅体现在从毡房到砖房的物质改善上,更体现在牧民们绽放的笑脸上。临走时,阿马提白克大爷握着伊拉木江的手久久不愿松开:“你们就像我的孩子一样亲,总是把我们的冷暖放在心上。”


  暖心服务:

  摩托驮来的“移动警务服务站点”

  在这片牧区,伊拉木江的工作忙碌而充实:他首先为牧民大哥托热·萨依补办了身份证。“真没想到桥都被冲坏了,你还来。”托热激动地说,“我的身份证丢了正发愁呢,你就来了。”而后,伊拉木江在牧民家院子里迅速搭建起临时办证点,并从背包里取出一块折叠整齐的绿色背景布,仔细悬挂在土坯墙上。

  “头稍微往左偏一点”“肩膀放平”“对,就这样保持微笑”——伊拉木江半蹲着身子,举着相机耐心地指导着姿势,给托热拍好证件照,并细致地核对每一项信息,确保办理流程准确无误。

  “真没想到你们把照相馆都搬到家门口了,”托热激动地说,“上次去县里办证,来回要花两天时间,现在足不出户就能办好。”伊拉木江笑着收起设备:“以后需要办什么事,随时给我们警务室打电话。”这时,隔壁的牧民也闻讯赶来,院子里顿时热闹起来,这个要办户口迁移,那个要咨询法律问题,伊拉木江一一耐心解答,小小的院落变成了一个移动的警务服务站点。

  此外,伊拉木江还给牧民们宣传道路交通安全、电信网络诈骗以及新疆公安微警务便民利民服务政策等。


  初心不改:

  红色基因的血脉传承

  “我是一名共产党员,也是人民警察,山再高、路再远,也要走到牧民身边。”伊拉木江说。这支“摩托警务服务队”自成立以来,已经穿梭在山间牧道上整整13个年头,行驶里程超过10万公里。

  夕阳西下,伊拉木江告别牧民,准备赶往下一个放牧点。他们的身影在天山余晖中拉得很长,仿佛与老一辈人口中的解放军重叠在一起。变的是时光流转,不变的是为民服务的初心;变的是交通方式,不变的是鱼水情深的军民关系。

  在这片美丽的牧场上,“摩托警务服务队”用滚动的车轮丈量为民服务的初心,用泥泞的足迹践行“人民公安为人民”的庄严承诺。他们不仅是法治的传播者,更是党和政府与牧民群众之间的连心桥,让牧区群众在家门口就能感受到党的温暖和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