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冰寒:“双料标兵”的淬炼之路

  日前,在湖北省武汉市检察机关民事检察和行政检察业务竞赛中获评“双标兵”后,武汉市江汉区人民检察院民事行政和公益诉讼检察部副主任、检察官王冰寒在该院“闻道书社”活动中,向全院青年干警分享了自己的参赛心得和竞赛经验。

  台上的她,言语轻柔,笑意盈盈,亲和的外表下,透露出其8年深耕民事行政检察工作的扎实功力和沉稳气质。


  冰锋所向:揭开“虚假诉讼”的面纱

  谈及职业生涯中的难忘瞬间,王冰寒首先想起的是一个“无助时刻”——2021年以检察官助理身份跟随检察官出庭,抗诉一起虚假诉讼案。

  此案中,某公司老板操纵两家关联公司,捏造债权债务关系提起诉讼,企图通过获取法院判决的优先受偿权,阻碍银行债权的实现。再审开庭时,原被告公司仍串通一气,甚至援引最高人民法院指导性案例为自己辩解。“按照惯例,念完抗诉书只需等着走流程。但那一次,若检察官沉默不语,虚假诉讼的内幕就无法揭露。”回忆起当初的茫然无措,王冰寒至今如芒在背。“幸好,检察官非常从容地向法庭申请出示证明两家公司人格高度混同的证据,并对最高法指导性案例15号的裁判要旨如数家珍,一番答辩后,现场原告、被告双方及辩护人哑口无言。”

  这场力挽狂澜的庭审答辩,为王冰寒摹画出民事检察官的雷霆锋芒,也令她陷入“本领恐慌”。之后,她潜心钻研业务,只为有朝一日面对复杂案件时,自己也能从容不迫、专业应对。

  2024年3月,王冰寒收到一条投诉线索,穆某涉嫌在未取得律师执业资格情况下违规开展执业活动,且在本辖区代理了多起民间借贷案件。为查明事实,她第一时间调取首批部分案卷展开调查。

  经查,该批案件均发生于2015年前后,原告均为某小额贷款公司老板柳某。借款逾期后,柳某以个人名义起诉借款人,委托代理人则固定为穆某。根据借款合同约定,律师费由债务人承担,因此柳某在每起诉讼中均追索了5000元至10000元不等的律师费。鉴于债权真实存在、证据清晰完整,该批案件最终均以柳某胜诉告终,法院判决均支持了其律师费主张。

  然而,证明穆某具有合法代理资格的关键证据,在案卷中缺失。面对大量案情相似的卷宗,王冰寒逐页核查。最终,在一册卷宗内发现了一张极其模糊的律师资格证书复印件。经仔细比对标准证件格式,她敏锐发现该证件编号竟少一位数字。随后司法局的核查结果证实了这一疑虑:查无穆某的执业信息,其提交的证件复印件涉嫌造假。

  经深入审查案件,王冰寒还发现案件中存在异常:法院虽判令被告支付律师费1万元,但案卷所附的票据显示购买方为案外第三方,且该票据与原案事实毫无关联。据此,无法证明该笔费用系柳某因追索借款聘用律师产生的代理费,柳某利用无关票据主张律师费的行为已构成虚增债权。

  锁定关键疑点后,王冰寒展开一系列调查:询问当事人柳某、约谈穆某所持律师事务所函的律所主任,直接对穆某展开调查。证据面前,三方均如实陈述,所言相互印证,证明穆某伪造律师身份、并非法律工作者,涉事律师事务所函管理存在严重漏洞,且柳某从未支付过律师代理费。至此,事实真相水落石出。

  2024年6月,江汉区检察院向法院制发再审检察建议,指出有关案件存在新证据足以推翻原生效判决。当年9月,法院回复采纳检察机关的再审检察建议,并针对虚构律师身份、虚增律师费等相关案件进行专项清理,案件得到圆满解决。

  从目睹检察官在庭审中实质性抗诉揭露虚假诉讼案件真相,到如今独立肩负起监督职责,促使法院建立律师资格实质审查、诉讼费用关联性核验等长效机制,王冰寒在业务淬炼的道路上伏案深耕。如今,她终以过硬的业务能力和优异成就荣膺“双料标兵”。


  寒玉生温:赛里木湖畔的援疆记忆

  2023年7月,飞机降落在新疆博乐阿拉山口机场,王冰寒开启了援疆生活。

  对于王冰寒而言,追寻公平正义,绝非空中楼阁般的玄想,而是可以根植在每一个具体案件的办理上。自踏上检察之路,她便受到前辈检察官言传身教的深刻影响,在工作中始终秉持深厚的为民情怀。“即使当事人不了解法律,不能正确理解法律,甚至行为上存在某些瑕疵”,也不会以“法律有明文规定”为由简单驳回监督申请。王冰寒始终坚持竭尽所能帮助当事人争取合法利益,以满腔善意化解矛盾纠纷。在武汉办案如此,赴新疆工作亦如此。

  2023年夏,王冰寒响应组织号召,赴新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博乐市人民检察院开始为期半年的援疆工作。博乐市作为历史悠久的边陲重镇,以雄奇山水与多民族聚居的独特风貌闻名。初到之时,语言交流的障碍、工作环境的差异曾是王冰寒面临的现实挑战。面对陌生环境,王冰寒选择在熟悉的业务领域主动出击。相比江汉区检察院,这里民事检察和行政检察案件总量更庞大、案件类型更新颖,她的专业技能与综合素质也得到了迅速提升。她积极策划全院性的“检察开放日”,精心组织“以政治说办案”活动,将一个个“硬骨头”案件办得干净利落,赢得了同事们的认可。

  2023年10月,王冰寒受理了曾某劳动争议结果监督案。曾某作为第三方劳务派遣保洁员,不幸在工作期间摔伤,被鉴定为工伤九级。随后,曾某向劳动仲裁机构申请劳动仲裁,裁决结果要求外包公司赔付赔偿金;因外包公司不服仲裁裁决,并拒绝支付,曾某遂依法向法院起诉外包公司。

  诉讼过程中,曾某委托律师代理案件。在法院组织调解过程中,外包公司引用法律规定,声称仲裁机构核算的赔偿金额存在九万元的误差,曾某及代理律师信以为真,双方达成了调解协议。然而,当外包公司依据调解书支付赔偿金后,曾某才得知仲裁机构原核算金额无误,外包公司所引用的法条早已失效!

  对此,曾某难以接受,通过向法院申请再审并持续信访,希望拿回属于自己少算的九万元赔偿金。“曾某来院申请监督时情绪几近崩溃,在检察官办公室哭诉了整整三个小时。”王冰寒回忆道,“但是,调解协议是双方合意的一种表现,并未载明具体法律依据。从法律上,我无法支持其诉求;但从情感上,我能理解她的委屈和感受。”

  那一夜,王冰寒彻夜难眠,脑海中不断浮现曾某泣不成声的画面。次日上班,她没有即刻作出不支持监督申请的决定,而是逐一联系一审法官、双方律师核实调解细节,与用人单位相关负责人、劳务派遣单位老板多番沟通,希望能为曾某挽回一些损失,但无功而返;在司法途径受阻后,她又积极协调院内控申部门、残联、红十字会等机构,也因为不符合救助条件而未能成行。

  难道就这样放弃吗?王冰寒反复思量后,决定直击问题本源,她再次约谈曾某的代理律师,紧扣“律师代理劳动争议案件业务不熟练、错将失效法条当作有效法条致被代理人利益受损”这一核心问题进行博弈。通过摆事实、释法理,最终成功促使该代理律师主动退还全额代理费用,为曾某挽回了部分经济损失。

  2023年12月,为彻底化解矛盾纠纷,王冰寒主持对该案进行公开听证,并邀请人民监督员发表监督意见,通过充分释法说理,最终成功劝服曾某当场撤回监督申请。“这场听证,许多同事来观摩旁听,我全程严格遵循法定程序推进,对自身业务能力也是一种历练。”王冰寒说道。

  “援疆不仅是专业输出,更是灵魂洗礼。”天山的风雪砥砺了意志,赛里木湖的澄澈孕育了豁达。这段珍贵的时光,深刻拓展了王冰寒的视野与格局。


  破冰成川:数据星河里的春汛

  2022年,随着数字检察战略从局部探索走向全国检察机关的规模化、体系化推进,王冰寒迎来了职业生涯一次关键的转型挑战。

  机遇源于一次常规的案件线索排查。当年11月,王冰寒运用信息查询平台在对辖区内行政非诉执行案件涉案企业进行梳理时,发现一家拖欠农民工血汗钱被裁定强制执行的某建筑公司,工商信息竟然神秘“注销”。

  “交叉比对本质是数据碰撞。人工摸排凭眼力,而大数据模型靠算力,自然更胜一筹。”王冰寒敏锐意识到,亟须一种辅助办案工具,能自动比对企业注销时间与法律文书关键节点进行数据筛查与线索摸排。而各地如雨后春笋般问世的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为她的创新实践提供了启发。

  尽管并无深厚专业的技术背景,甚至对基础办公软件的操作也非游刃有余,但强烈的求知欲和办案需求驱动着她迎难而上。她边办案边琢磨,毅然单枪匹马杀进了模型自主研发的赛道。

  所幸,检察机关内部强大的协同力量支撑了这次创新实践。本院技术部门的支持让模型初现雏形;市院与省院的重视则让“违规注销工商登记及致司法、执法不当法律监督模型”持续优化并迅速推广。当模型正式上线运行,首批即助力武汉市检察机关办理民事、行政监督案件60余件,王冰寒当初的设想,一步步变为了现实。

  即使远在援疆期间,距离的阻隔也未能中断王冰寒与技术团队优化模型的步伐。他们跨越3700公里地理阻隔、两小时时差,仍不间断地攻克技术瓶颈,优化模型架构。当模型获评湖北省检察机关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竞赛“十佳模型”的喜讯传来时,王冰寒恰好圆满完成援疆使命载誉而归。

  “模型研发是对专业知识储备的系统梳理与完善,而推广则要应对复杂应用场景的各个击破,实际挑战更为艰巨。”为备战全国检察机关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推广活动,江汉区检察院组建推广团队,技术部门提供数据支撑服务,王冰寒则带着两名队员通过多种渠道“毛遂自荐”。

  “每天都要接打上百通电话,最多能顺利联系到几十家检察院民行部门,最终可能仅只有几家有意愿采用。结果手机电话功能使用频繁,被运营商判定为‘涉诈账户’,停止了服务。”王冰寒笑道,“为了推广,我们还印制宣传册、在网上发帖等,想尽了各种办法。”

  为确保检察官们用得上、用得好,王冰寒化身“全天候客服”,提供不间断业务答疑服务。当应用此模型的检察院遇到疑难案件,她总是第一时间响应,通过事实认定、证据采信、法律适用等多维度分析,协助其精准把握案件核心问题,明确监督方向与重点。这份坚持最终收获显著成效:2024年11月,推广运用该模型的检察院单月突破300家,并在全国推广活动中获评“模型推广优胜提名检察院”称号。

  2025年盛夏,经历四天五轮激烈角逐,当“民事检察业务标兵”与“行政检察业务标兵”两项桂冠同时花落王冰寒肩头时,全场响起雷鸣般的掌声。这掌声,是对她赛场上精准点破监督要点的专业认可,也是对她听证环节温情释法的职业赞许,更是对她“跨域作战”精彩表现的充分肯定。

  对她而言,赛场上的每份沉着应对,无不是8年民行路上,那些深夜卷宗前的凝思,千里援疆时的实战淬炼,数据星河中的执着求索,日复一日凝结成的光。“双料标兵”是荣誉的注脚,更是催征的号角,激励她向着更高层级的竞赛持续冲锋,未来在数字检察与专业监督的融合道路上步履不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