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工程容不得“闲置”

  3600万元建好的车站却10年未用?据媒体报道,黑龙江绥化市东城客运站作为向社会公布的惠民工程之一,总投资3600余万元。然而该工程2015年建成后,一直未启用。市民搭乘长途汽车仍在破旧的老客运站,站内破旧不堪,客运车辆挤占道边运营,十分不便。希望有关部门尽快推动新站使用,为广大市民营造良好出行环境,让公共资源得到更好利用。

  从官方给出的原因来看,一是车站门前滞迁房屋直到2021年底才拆迁完毕,导致工程验收滞后;二是施工单位报送工程验收资料不及时,影响主体验收进度;三是工程至今未做最后结算。但层层剥开来看,这背后反映出的是责任链条的断裂,更是对民生福祉的轻慢。

  民生工程,“民”字打底,本应是纾解民忧的暖心之举,却因一系列人为梗阻,让百姓的期待落空。客运站是城市的窗口,映照着治理效能与民生情怀。新站10年闲置、老站破旧拥挤,不仅严重影响市民出行体验,还直接拉低了城市服务的底色。更令人触目惊心的是对公共资源的浪费,3600万元没能转化为便捷出行的民生效能,这般损耗着实让人痛心。

  此类现象并非孤例。在其他地方,也存在个别民生工程因规划“拍脑袋”、执行“打折扣”、监管“睁只眼闭只眼”,最终落得烂尾闲置的结局。这不仅是真金白银的流失,更是对政府公信力的蚀损。

  破解这一困局,亟待拿出刮骨疗毒的决心。相关部门当深剖根源,扛起责任,一方面打破“历史遗留问题”的僵局,明确责任主体与完工时限,让资金梗阻不再成为借口;另一方面,倒排验收流程,强化部门协同,倒逼闲置项目尽快从“沉睡”到“苏醒”。更关键的是,要构建全周期监管链条,从规划立项时的可行性论证,到建设中的进度跟踪,再到验收运营后的效能评估,全程扎紧制度笼子,让民生工程不再“跑偏”。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一座客运站的启用,看似是城市运转的细枝末节,实则是检验执政初心的试金石。期待各地以此次事件为警醒,用实实在在的行动唤醒“沉睡”的民生工程,让城市发展更有温度,让民生福祉更有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