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进百团大战第一阶段主战场山西阳泉
红色旗帜永恒不朽 红色血脉代代流传
“百团大战破袭战,男女老少都下山,小孩大人组成团,女人顶个男人干。拆轨破路割电线,枕木烧着冒狼烟,鬼子看着干瞪眼,八路百姓尽欢颜。”
这首在山西阳泉流传至今的抗战歌谣,记录了85年前百团大战期间军民同仇敌忾、勇御外侮的英勇场面。
阳泉市坐落于太行山脉中段,地处山西“东大门”,为三晋要冲、晋冀咽喉、京畿藩屏,自古便是关隘之所在。在抗日战争期间,百团大战、七亘大捷、娘子关防御战等著名战役在这里打响。1947年5月4日,中共冀晋区党委、行署把刚刚在正太战役中获得解放的阳泉镇及附近3个村从平定县划出,设立了阳泉市。这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次有计划、成建制地组建一个崭新的市委、市政府。由此,阳泉从娘子关下的一个小镇成为中国共产党创建的第一座人民城市,奠定了这座英雄城市的红色基因。
7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阳泉市考察时参观百团大战纪念馆,缅怀抗战烈士英雄事迹。他强调,要讲好抗战故事,把伟大抗战精神一代代传下去。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阳泉以一往无前的英雄气质,积淀着厚重文明,传承着不朽精神,大力推动红色法治文化保护和宣传运用,服务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法治中国。
一部红色的法规
“讲好抗战故事,传承抗战精神,法律能做什么?”
这是阳泉市法学会副会长刘新东一直思索的问题。
“2015年,修改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赋予设区的市地方立法权,规定设区的市可以对历史文化保护等方面的事项制定地方性法规,我想是否可以充分发挥地方立法的引领作用,以法律的形式铭记‘中共创建第一城’,并以此推动全市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传承和利用。”刘新东说。
在山西省人大常委会、阳泉市委、市政府、市人大的支持下,作为山西省人大代表、山西省人大法制委员会委员的刘新东,带领着阳泉市法学会立法学研究会牵头起草了《阳泉市红色文化资源保护传承条例》(以下简称《条例》)。2022年1月1日起,《条例》正式施行。
3年过去了,这部法规是否发挥出立法者预期的效果呢?
一场由阳泉市人大常委会组织的执法调研给出了答案。
3月26日,阳泉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赵素卿带领市人大常委会执法调研组前往百团大战纪念馆、平定牺盟会五县中心旧址、南庄抗战地道等多个点位实地查看,了解全市贯彻落实《条例》的总体情况。
执法调研报告显示,阳泉市政府按照《条例》规定,积极履行保护传承职责,将红色文化资源保护传承工作纳入全市文物保护利用和文旅产业发展框架,制定出台《阳泉市文物保护利用总体规划》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并明确提出“一城两带四区”布局。“一城”即“中共创建第一城”,“两带”即重点文物集中保护带和长城保护带,“四区”则是包括狮脑山在内的四个文化保护区。
此外,针对《条例》中“定期开展红色文化资源调查认定以及设立保护标志、划定保护范围”的规定,阳泉市政府及有关部门系统摸排169处目标,专业认定20处红色遗址和20处革命文物,并对其进行科学保护,构建起“普查建档—专业认定—科学保护—活化利用”红色资源保护传承全链条。
据了解,为落实《条例》对红色文化资源开展养护修缮、免费开放等作出的规定,阳泉市政府累计争取500余万元的资金用于百团大战遗址等重点文物保护修缮,同时强化执法巡查与普法宣传,将红色遗址纳入省、市级安全巡检体系,聘用第三方机构常态化开展隐患排查。
执法调研组认为,《条例》通过刚性约束保障实施,建立了系统性保护机制,市政府及有关部门把贯彻实施《条例》与大力实施红色领航战略充分结合,与打响擦亮“中共创建第一城”红色品牌深度融合,对赓续红色血脉、增强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
执法调研结果让全程参与《条例》立法的刘新东深表欣慰,“这部法规没有‘一立了之’、束之高阁,而是实打实地发挥了作用,让可感、可知、可及的红色资源得到充分激活。希望《条例》的每个条文都能成为一粒蕴藏红色基因的种子,播撒进代代阳泉人的心中。”
一个英雄的故事
正太铁路是日军连接华北与山西的“生命线”,阳泉郊区测石村因紧邻铁路线,成为日军据点的所在地之一。为切断日军补给,百团大战期间,八路军129师在正太铁路西段发起猛烈破袭,测石周边的铁路设施就是重点目标之一。
阳泉市委党史研究室特聘研究员、城区义井联校教师姚永田是测石人,从小就听家乡的老人们讲述百团大战时有一位八路军将领率领战士“扮成鬼子打鬼子”,在测石火车站一带与日寇恶战好几个昼夜的传奇故事,但老人们却都无法准确说出那位将领的姓名。
“这位英雄将领是谁?他的身上还有怎样的故事?”
带着这样的疑问和不能让英雄无名的信念,姚永田踏上了寻找英雄的路。
从党史馆到图书馆,从纪念馆到战斗遗址,连续寻找了半年后,姚永田意外在地摊上发现了一本《平定文史资料》,上面刊载了八路军随军记者林火1940年在《新华日报》上发表的一篇文章,文中的一个名字引起了姚永田的注意——八路军第129师新编10旅旅长范子侠。
这篇文章记录的正是范子侠带领部队攻打测石火车站、狼峪草帽山据点的具体情况,这与老人们口口相传的英雄故事完全契合,英雄的姓名终于显现。
1940年8月20日,百团大战打响后,范子侠率部负责正太铁路阳泉至寿阳段的破袭任务。在战斗中,范子侠身先士卒,率部夜袭桑掌桥,攻克坡头、赛鱼火车站,智取测石火车站,冒着毒气强攻草帽山,攻克周边堡垒,圆满完成阳泉西线铁路破袭任务。
依据姚永田搜集整理有关范子侠的相关资料,草帽山上建起了范子侠将军纪念亭。现在,走进百团大战纪念馆的参观者也都能看到以范子侠为主题的浮雕墙,浮雕还原了范子侠生前使用双枪战斗的场景,浮雕背景就是他振聋发聩的战斗宣言——“我前进,你们跟着我;我停止,你们推动我;我后退,你们枪毙我!”
范子侠用生命践行着自己的誓言,1942年2月12日,范子侠率领部队在河北反“扫荡”作战时中弹牺牲,时年34岁。刘伯承、邓小平在撰写的纪念文章中称赞范子侠是“模范的布尔什维克,最忠实于中华民族解放事业的战士。”
“当年先辈们作出的巨大牺牲远远超乎我们的想象。”作为一名教育战线的老兵,姚永田始终把红色教育贯穿于教学工作之中,他告诉记者,“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党的每一段革命历史,都是一部理想信念的生动教材。我希望现在的孩子们都能记住那段历史,记住英雄的故事,做有理想有信念、有责任有担当的人。”
今年是姚永田研究当地红色历史的第13年,在他的坚持下,赖际发、李德生、卢仁灿、葛尧臣等多位英雄的事迹不断被挖掘,在他的推动下,李永胜烈士在“百团大战革命烈士名录墙”上补名“归队”。姚永田还带着这些英雄的故事走进党政机关、走进校园、走进纪念场馆,通过他的讲述,越来越多的英雄故事在这片土地上流传,让这座红色之城的革命印记更加鲜艳。
姚永田说:“在历史的隧道里,我与英雄们相逢,他们的光辉照亮了我前行的道路,也照耀着和平年代的每个人。”
一面不朽的旗帜
“要想红旗飘万代,重在教育下一代。”住在阳泉市义井街道义井社区的红色民间收藏家张贵银如是说。
今年已经73岁的张贵银是一家企业的普通退休职工,也是一名退役军人。走进他的家中,映入眼帘的就是满屋堆放的各类红色藏品,从抗战时期、解放战争时期再到抗美援朝时期,每件藏品都按照时间顺序整齐归类。
张贵银随即向记者展示了一套由日本邮局印发的《军邮明信片》,其中两张明信片分别印有“天下之险娘子关”和“山西省·阳泉”的字样,张贵银告诉记者,明信片上的照片正是日军侵华时期在阳泉拍摄的。
1997年起,张贵银开始陆续收藏日军侵华物证。在众多藏品中,其中最让张贵银引以为傲的就是《支那事变战迹之刊》全本和《支那事变画报》全套101册。
据了解,《支那事变战迹之刊》详细记录了“七七事变”后一年内,日军侵占我国大部分地区共计200多次战斗的实况,包括相关政治、经济和文化等信息。该书有40余页记录了山西省内八路军的驻军位置、火力配置等内容,其中还刊载了“占领太原城”“攻打平定固关”等十分罕见的图片。
上海交通大学战争审判与世界和平研究院研究员杨彦君就曾表示,散落民间的日军侵华罪证文献文物极其丰富,蕴藏大量鲜为人知的证据信息,可为日军侵华问题研究提供重要支撑。在张贵银的藏品中,一张“测石驿”地图就解开了百团大战战报中“辛庄”的具体位置,为百团大战阳泉西线战斗的研究提供了有力的史料根据。
“留住的不只是藏品,更是这座城市的历史。”张贵银告诉记者,“我们要用日本人自己的资料说出历史的真相。”
目前,张贵银已经收藏了包括报纸原件、书籍原件、纪念徽章在内的3万余件红色藏品,藏品多次在阳泉市重大展览中展出。为了让藏品发挥更大价值,义井社区以张贵银的红色收藏为载体,设立全市首家社区红色教育基地,定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吸引不少市民前往参观。
不久前,张贵银还走进阳泉市第三中学校,与校方共同举办红色收藏展,为学生讲述收藏品背后的英雄人物和英雄事迹。
“红色教育是充满感召力的,我希望通过这些藏品,孩子们可以秉持‘和平不忘战争’的理念,赓续红色血脉,树立远大志向,担起民族复兴的大任。”张贵银说。
据介绍,自《条例》实施以来,阳泉市政府及相关部门积极推动红色资源活化利用,依托阳泉市博物馆红色展厅及文化园举办专题展览,共开展了67场红色社会教育活动,吸引8000余人参与。在旅游产业方面,市政府投入大笔资金对百团大战遗址等7大核心景点进行升级,打造出15个精品红色教学点,并将全市5个景区纳入全省红色旅游线路,同时开发出“红色研学手册”和手绘地图,实现红色资源从静态保护到活态传承的跃升。
阳泉市法学会也通过整合全市红色资源,形成红色法治文化资源目录,建立起多个红色法治实践基地。阳泉市法学会专职副会长姜威表示,未来,阳泉市法学会将积极打造“红色法治研学路线”,组织青少年和职工开展红色法治研学活动。同时还将结合“百名法学家百场报告会”和“青年普法志愿者法治文化基层行”等常规普法活动,积极打造“红色法治讲堂”和“红色法治宣讲团”,在教育实践中营造法治氛围,为建设红色阳泉、法治阳泉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
从桃河岸边向西眺望,百团大战纪念碑像利剑一般矗立于狮脑山巅,守卫着这座饱经战火的城市。80多年过去,百团大战的硝烟已经消散,先烈的精神却在历史长河中凝成不朽的旗帜,而红色的血脉也将在这座城市的人民心中代代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