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镇江市涉企执法奏响和谐交响曲

从“突击惊扰”到“预告暖心” 


  “现在执法检查不仅频次少了,还会提前3天发清单让我们自查,整改好了预约复检,完全不耽误生产。”近日,江苏省镇江市某制造企业负责人对前来回访的执法人员感慨道。这一变化,正是镇江市近年来持续规范涉企行政执法、优化营商环境的生动缩影。


  从“管理”到“服务”的转变

  “过去最怕突击检查,现在有了清单,一年要查什么、怎么查都清清楚楚。”镇江经开区一家汽车零部件企业的行政总监拿出手机里的“综合查一次”场景清单,上面详细列明了24项联合检查事项。这是镇江市推动涉企执法从“突击检查”向“清单管理”转变的重要举措。

  据统计,今年1至4月,镇江经开区全区重点执法部门涉企行政检查同比下降14.16%,免罚、轻罚案件同比增长83.3%,涉及金额达164.7万元。“清单之外的检查,要通过‘发起部门邀约+司法部门协调监督’的方式组织,从源头上避免了多头检查、重复检查。”镇江市司法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该市梳理了14家执法主体近5年来的12365项涉企检查清单,对9个部门的行政裁量权基准进行专项督查,督促落实“三张清单”(不予处罚、从轻处罚、减轻处罚)。经开区应急管理局的《风险温馨提示函》成了企业的“安全指南”,提前预警生产隐患;经开区消防救援大队严守“计划之外无检查”的承诺,让企业安心经营;经开区市场监管局则将执法端口前移,“首违不罚+轻罚免罚”机制让不少企业感受到执法温度。

  “过去是出了问题再整改,现在是提前预告、主动防范。”镇江市某新材料企业负责人说。该市推行的“行政执法监督联系点”制度,在22家企业设立监督员,已收集执法问题线索25条,开展个案监督1次。更受企业欢迎的是“预告式执法”模式——检查前3日发送《检查清单》,企业可自查整改;整改合格的,还能“预约式复检”。试点数据显示,企业问题发现率同比下降50%,整改效率提升40%,生产经营未受影响。


  构建法治惠企立体网络

  “没想到律师能上门为我们讲解知识产权保护知识,还帮我们审查了合同漏洞。”江苏某新材料公司负责人对“送法进企业”活动赞不绝口。今年以来,镇江市深化“镇合意·法润商”服务品牌,从立法、执法、法律服务、法治宣传多维度发力,织密法治惠企网络。

  镇江市司法局联合市公安局、市工商联走进企业,开展“送法进企业、进港站、进工地、进车船”活动;在车站、港口、物流园区等设立法治宣传专栏,在政务大厅、驾校等设宣传点,形成“上下联动、条线互动”的宣传格局。“惠企镇行 律企对接”见面会、千家小微企业“法治体检”、“产业链+法律服务”行动……一系列活动让“百所千人助万企”品牌愈发闪亮,走出了“精准滴灌”的普法宣传新路径。

  镇江市全面纠治涉企检查突出问题,从近年来重大执法案件、行政复议案件及热线投诉中梳理线索,逐项核实督办。“我们建立了问题线索处置全流程管控机制,确保企业诉求有回应、有解决。”镇江市司法局执法监督处工作人员说,通过涉企行政执法诉求沟通机制,多起不当执法行为得到及时纠正。

  在镇江市京口区、润州区试点的基层法治审核中心,镇(街道)法审事务全部上移,创新推出的“3+2+X”工作清单,将行政规范性文件、重大行政决策等列为必审事项,200万元以上行政合同、亿元级招商项目均需征询法律意见,从源头防范风险。8家民营企业被吸纳为基层立法联系点,企业的立法诉求能直接传递至立法机关。


  为执法公正装上“安全阀”

  “我们要让群众在每一项执法决定中感受到公平正义。”镇江市通过统筹协调、优化流程,推动执法工作更加公正透明,“无感修复”模式破解了企业的“信用焦虑”。针对部分企业对信用修复标准、程序不熟悉的问题,镇江市发展改革委创新服务方式,对主动履行义务、纠正失信行为的企业,主动帮助修复信用。今年上半年,全市召开6场信用修复培训会,近600家企业参与,超50%的参训企业完成信用修复。通过“一窗受理、一网通办”机制,1至6月办理信用修复申请2523件,一次性通过率78.91%。

  检查标准不透明、频次高、指定有偿服务、整改要求不一这四类企业反映强烈的问题,在镇江市《关于规范涉企行政检查重点任务分解方案》中得到针对性解决。“企业对检查标准有疑问,可邀请执法部门上门指导。”针对检查标准不透明问题,方案要求执法部门通过公示专栏公布标准。对检查频次高的问题,明确专项检查须履行报批程序,鼓励跨部门联合检查。为杜绝指定有偿服务,方案严禁第三方、中介机构实施行政检查,禁止执法部门限定特定机构提供服务。对整改要求不一的难题建立协调机制,由检查部门牵头解决,避免推诿扯皮。


  “白名单”与分级监管显成效

  “纳入‘白名单’后,今年只接受了2次检查,比去年少了一半多。”某电子企业负责人说。2024年底,镇江市发展改革委启动“白名单”试点,句容、京口、经开区的27家企业首批入选,确定20项重点监管事项。截至今年6月,这27家企业仅接受检查13次,扰企现象大幅减少。

  在试点基础上,镇江市起草《涉企行政检查“白名单”制度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严格设置纳入条件,优化动态管理和服务举措。目前,经12个部门审查,710家推荐企业中446家符合条件,54项重点监管事项整合至12项,为全面实施奠定基础。

  “我们向52家商会和10130家企业发出邀请函,征集执法问题,就是要找准痛点、持续改进。”镇江市司法局负责人表示,通过一系列举措,镇江市涉企执法环境持续优化,下一步,将以更高标准推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让法治成为镇江营商环境的最硬内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