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招呼站 服务大民生
北京市交通委发布《公共汽电车站台规范》公开征求意见的公告。新规范提出增设招呼站的相关内容——相邻站点间距大且站点间有少量乘客需求的,可设置招呼站,招呼站应具备公交车临时停靠条件和乘客候车条件。
市民出行时常遭遇公交车两站间距过远的困扰,居民乘车需步行较长距离,极为不便。招呼站的设置,让出行更具灵活性,尤其对老人、儿童及携带重物的乘客而言,极大提升了出行的舒适度与便捷性。
作为现有公交站点不足的有效补充,招呼站能够精准填补服务空白。在城市边缘区域或新开发地段,公交站点设置往往不够完善,部分居民难以享受到便捷的公交服务。而招呼站可将公共站点延伸至市民需要的地方,让公交网络覆盖更为广泛,进而引导更多市民选择绿色出行,缓解交通拥堵。
当然,招呼站的设立并非随意之举,安全是首要问题。这需要充分论证,综合评估道路宽度、车流量、人流量等因素,科学选定站点位置。若在道路狭窄、车流量大的路段设置,不仅会影响公交车的正常停靠与行驶,还可能给乘客上下车带来安全隐患。比如在城区内的狭窄街道,若随意设站,公交车停靠时可能占用机动车道,导致后方车辆拥堵,甚至引发交通事故。同时,要设置明显标识,方便乘客和司机快速识别,避免因标识不清造成混乱。此外,还可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助力乘客便捷查询招呼站位置信息。
招呼站的设立,对公交车驾驶员提出了更高要求。驾驶员在行车途中,既要及时响应居民的招呼,更要熟练掌握停靠规则与操作流程,确保行车安全。此外,管理和监督必须同步跟进,可通过安装监控设备、开展定期检查等方式,督促驾驶员严格遵守规定,保障乘客安全。
小小招呼站,改善的却是大民生,其背后蕴含着城市治理智慧。每一座城市或许都存在一些不足,给市民带来一定影响,但办法总比困难多。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倾听民意、解决民盼、关注民情、吸纳民智,积极回应群众的需求。同时,要坚持以“绣花功夫”开展精准治理,提高精细化水平,绣出城市的品质品牌,让治理效能与群众幸福感同频共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