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公共空间里的文明边界

  “隔壁老太太能安静一会儿吗!”近日,有网友发视频吐槽自己在火车上的遭遇。视频显示,一群老人在走廊里随着高分贝音乐唱歌跳舞,手机镜头对准自己,全然不顾周围乘客的侧目。

  火车有火车的规矩,车厢有车厢的礼仪。卧铺走廊本是供乘客通行、短暂活动的地方,宽度不过一米有余,一群人在此列队跳舞,音乐声压过人声,舞步挤占通道,让拎着热水瓶的乘客侧身难行,想休息片刻的旅客心烦意乱。这显然已不是“老有所乐”,而是“乐而无度”。当私人娱乐越过公共界限,个人自由无视他人权利,再美的舞姿也会变味。

  有人说“老人图个开心,何必斤斤计较”,这种说法根本站不住脚。公共空间的核心是“共”字,意味着每个使用者都应守住“不打扰他人”的底线,集体舞动的身影折射出的是对公共秩序的视而不见。

  事实上,类似的场景,我们并不陌生。地铁里,外放的短视频声音盖过报站音;小区中,广场舞的音乐扰乱居民正常生活;景区内,网红博主“打卡”博流量后留下满地垃圾造成环境污染……这些行为看似不同,根子上都是一个问题,即把个人私利凌驾于公共规则之上。

  公共空间的和谐,靠的是“美美与共”的主动意识和共情之心。少一点“我开心就好”的任性,多一点“与人方便”的自觉,公共空间才能成为每个人的舒适区。火车是流动的社会,维护车厢秩序需要多方努力。对旅客而言,多一分对他人的体谅,就少一分不必要的摩擦。对铁路部门来说,加强车厢秩序引导,及时劝阻不当行为,也是维护公共环境的应有之义。

  公共空间的温度,藏在文明的细节里。只有每个人绷紧文明和规矩的弦,明确什么场合该安静,什么行为会扰民,什么限度不能突破,才能不让自己的快乐变成别人的烦恼,从而避免公共场域沦为私人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