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东营垦利区法学会推动未成年人保护工作从“治已病”向“防未病”跨越

筑牢“护苗”堤坝 守护青春航向

——山东东营垦利区法学会推动未成年人保护工作从“治已病”向“防未病”跨越


  近年来,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区法学会深刻把握新时代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新要求、新挑战,坚持预防为先、协同联动、科技赋能,着力推动工作重心前移,努力实现从被动应对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治已病”向主动预警提示的“防未病”转变。今年上半年,垦利区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案件比去年同期下降30%,有效预防和减少了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案件发生。


  聚智成网:搭建专业平台凝聚保护合力

  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涉及家庭、学校、社会、司法等多个领域,唯有凝聚多方力量,才能形成护航青春的强大合力。垦利区法学会率先从搭建专业协作平台入手,打破部门壁垒,让分散的保护资源形成“组合拳”。

  2025年3月,垦利区法学会聚焦未成年人权益保护和犯罪预防,牵头成立未成年人保护法学研究会。该研究会以政治素养、专业能力、工作实绩、职业操守为筛选标准,通过单位推荐、集中审查、会上宣读等方式,在垦利区政法各单位、区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共青团垦利区委、区教育局、区妇联、区民政局等17个部门单位中,筛选出31名理事组成理事会,在此基础上选举成立常务理事会,并确定垦利区人民检察院作为会长单位。目前,该平台汇聚了垦利区各实务部门从事未成年人权益保护的专业人员,打通了部门间沟通协作和协同联动的“快车道”,让多元力量共同守护未成年人成长。

  这一跨部门协作平台的高效运转,离不开专业力量的引领、统筹、推动,在研究会负责人选任上,垦利区法学会立足未成年人司法保护的实践需求,精挑细选专业过硬的领头人。检察机关作为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和参与未成年人司法保护全过程的政法机关,承担着预防和治理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要职责。垦利区人民检察院党组成员、副检察长王晓晴,具有17年未检工作经验,先后被评为山东省优秀公诉人、山东省检察机关先进个人、东营市十佳公诉人、东营市公诉标兵、垦利区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工作者,是未成年人司法保护领域的资深专家,此次成功当选为垦利区法学会未成年人保护法学研究会会长。

  未成年人木木(化名)辍学后曾跟随不良青年混迹社会,2023年底参与盗窃他人车内财物时被现场抓获。2024年1月,该案移送至垦利区人民检察院后,王晓晴带领办案检察官联合未检社工对其进行心理疏导、开展观护帮教。考虑到木木犯罪时刚达到刑事责任年龄,且系初犯,认罪悔罪态度较好,检察机关对其作出相对不起诉决定,并联系教育部门帮助他重返校园。如今,木木已经成为一名高二学生。

  “通过未成年人保护法学研究会这个专业平台,我们可以联动更多从事未成年人权益保护的专业人员参与未成年人观护帮教工作,这对构建更科学有效的罪错未成年人分级干预体系,引导他们及时改正错误、顺利回归社会具有重大意义。”王晓晴说。

  “垦利区法学会立足工作职能,主动融入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开展常态化风险排查整治,通过搭建未成年人保护法学研究会平台,团结带领法学法律工作者主动服务工作大局,持续做优未成年人保护理论研究和法治实践,全力营造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法治环境。”垦利区委政法委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书记、区法学会常务副会长董月文说。

  据了解,2025年以来,依托未成年人保护法学研究会,垦利区常态化开展未成年人犯罪预防和惩治座谈会,集中研判未成年人犯罪预防治理事项,推动未成年人违法犯罪问题“即发现、即分析、即解决”,成效明显。同时,该区根据案件基本情况,及时向案发地和涉罪未成年人户籍地发出风险预警提示。

  此外,为推动解决案件背后的共性问题,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涉未成年人犯罪,垦利区法学会还发挥法学研究功能,确定3项未成年人保护相关调研课题,会同区委平安办形成的“垦利区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情况调研分析报告”报送党委、政府,并得到市委政法委、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肯定,其经验做法在全市各县(区)推广。


  家教赋能:创新“法治家长会”筑牢家庭防线

  家庭是未成年人成长的“第一港湾”,父母的教育方式直接关系着青春“航向”。在搭建起跨部门协作平台的基础上,垦利区法学会进一步将未成年人保护关口延伸至家庭,通过创新“法治家长会”等形式,提升家长的监护教育能力,让家庭成为守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航向的重要力量。

  垦利区法学会将未成年人法治教育与“两个联系”会员服务活动、“青年普法志愿者法治文化基层行”活动相结合,整合该区22名法学专家、4个法学会团体会员和363名法学会个人会员等人才库资源,依托该区31个法学会基层服务站点、32处法治教育基地等载体,全方位开展未成年人法治教育,为青少年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法治和社会环境。

  “办案实践中发现,许多失足少年的背后,往往存在父母监护教育履职不到位的问题。”多位少年审判法官表示,做好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既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更要引导“问题父母”补上监护教育的“必修课”。

  为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在青少年法治教育中的基础性、关键性作用,垦利区法学会创新构建家长“法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协同保护体系,在每年寒暑假等关键节点,组织法学专家、法学会会员及心理咨询师走进校园,为学生家长开展“定制化”法治教育,帮助家长提升监护能力,筑牢家庭保护第一道防线。

  2025年1月,垦利区法学会邀请区人民检察院检察官李昙昙、山东利顺律师事务所律师王振宇和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张金玉组成“家教智囊团”,走进垦利实验中学,为2300余名家长送去一场兼具法治硬核与教育温度的“法治家长会”。检察官和律师围绕《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从防范校园暴力、沉迷网络、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等多个维度出发,结合近年来办理的真实案例,深入剖析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原因,强调家庭法治教育在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和提高未成年人自我保护能力等方面的重要性,提醒家长警惕教育误区,注重家庭教育方式方法,监督孩子远离不良行为。张金玉专门讲解了不同年龄阶段孩子的心理需求,帮助家长识别孩子可能遭遇的心理困扰,并为家长提供实用有效的教育陪伴策略,帮助家长构建和谐温暖的亲子关系。

  “举办‘法治家长会’是区法学会深化法治教育、探索家校社协同共育新路径的重要实践。我们相信,当每一位家长都成为‘法律明白人’,孩子们成长的天空将更加清朗安全。”垦利区法学会专职副会长兼秘书长张静说。

  据统计,今年以来,垦利区法学会已累计开展“法治家长会”20次,覆盖全区15所学校;组织各类“法治进校园”活动400余场次、惠及青少年达5万余人次;联合垦利区司法局编印青少年法治教育“以案释法”读本4万册,实现全区四年级以上学生人手一册,使法治知识融入日常学习生活,帮助他们在成长中明辨是非、增强自我保护能力。


  科技提效:搭建预警平台织密防护网络

  在凝聚部门合力、夯实家庭基础的同时,未成年人保护工作还需借助科技力量提升精准度和前瞻性。为此,垦利区以数据化、智慧化赋能、强化未成年人犯罪预防和治理工作,推动未成年人违法犯罪预防和治理工作从“被动响应”向“主动预防”转变。

  在强化数据应用方面,垦利区法学会指导团体会员东营市公安局垦利分局,依法依规整合未成年人相关信息资源,创新搭建未成年人监测预警平台,重点加强对不良行为和涉罪风险的动态关注与规范管理。通过建立科学的风险评估机制、精准落实帮扶干预措施,该区有效避免了重复违法犯罪情况发生,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提供有力保障。

  今年4月,一名曾有多次违法犯罪记录的未成年人,在监测预警机制关注下,得到垦利区法学会联动区司法局、区公安分局及心理咨询师、律师等多方专业力量的协同帮扶。垦利区法学会通过走进社区开展点对点法律服务,帮助其认识错误、规划未来,目前该未成年人已真心悔罪,正学习职业技能,努力回归正常生活。

  此外,垦利区法学会还指导团体会员垦利区人民检察院建立控辍保学与未成年人犯罪预防联动机制,通过对未成年人就学及行为情况的动态关注,及时发现并介入可能存在的风险隐患,推动形成“早发现、早干预”的保护格局。

  “强化科技赋能,下好风险预警‘先手棋’,是我们在未成年人保护领域践行‘防未病’理念的关键一招。通过深度整合相关信息,精准识别潜在风险点和行为异常苗头,实现违法犯罪风险的动态感知、智能筛查和早期预警,可有效阻断违法犯罪链条形成,最大限度避免未成年人受到伤害或误入歧途。”董月文说。

  据了解,下一步,垦利区法学会将不断加固“源头防范、关口前移”“堤坝”,通过做强研究平台提供智力支撑、做优“法治家长会”夯实家庭基础、做精预警平台构建严密防护网络,努力实现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未病先防”,为全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营造更安全、更健康、更友好的法治环境。